「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黃巾起義和東漢統治的崩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黃巾起義和東漢統治的崩潰
東漢王朝經歷十二個皇帝兩個統治未到一年的皇帝未統計在內。
,近二百年。
東漢的開國者劉秀,出身貴族官僚地主家庭。
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曾祖、祖父、父親曾做過郡縣長官。
劉秀本人還是一個大商人地主。
東漢的「開國功臣」,很多也出身於大地主家庭,如鄧晨、李通、鄧禹、寇恂、耿純、劉植等,他們不是世代高官,就是「鄉閭著姓」。
東漢政權建立後,朝廷的重要官員就是從這一類人中選用的。
這一情況與西漢不同。
西漢的建國者多為「布衣之士」,即較為貧寒之人。
劉邦出身自耕農,做過地方小吏。
他手下的重要將相也多出自下層,如蕭何、曹參、周勃、陳平等,不是縣級小吏,就是小手工業者或自耕農。
儘管西漢和東漢政權在實質上都是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但東漢政權一建立,就表現出維護豪強大地主利益的特點。
和帝時,竇太后臨朝聽政,廢除了鹽鐵官營制度,這對商人地主更為有利。
因此,大地主勢力在東漢一代得到迅速發展。
如貴族地主濟南王劉康,有田八百頃,奴婢多至一千四百人。
官僚地主鄭泰,有田四百頃。
不做官的豪民地主(包括商人地主)的勢力更有明顯發展。
東漢後期的思想家仲長統在《昌言》中曾概括指出:他們「占據著大片而肥沃的土地,居住著富麗堂皇而又眾多的宅院,蓄養著成千的奴婢,役使著上萬的徒附(類似農奴的依附農民),車船週遊四方,珍寶奇貨,很大的倉庫也裝不下」;「榮樂過於封君(王侯),勢力侔(音謀,móu,相等)於守(郡守)令(縣令)。
」各類地主勢力的發展,意味著廣大農民的土地不斷被兼并,自耕農不斷淪為佃農、僱農,身份不斷降低,有的甚至淪為奴隸。
東漢後期,政治腐敗,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之間頻繁的鬥爭。
外戚或宦官操縱政權,是封建專制主義政權形式下的一種現象,但不是任何時候都如此,還需要有其他條件。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他們可以利用太后、皇后的關係控制朝政。
當年幼的皇帝即位以後,皇太后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處理政事,讓他們擔任重要官職,把持軍政大權。
皇帝長大以後,同專權的外戚就發生矛盾,怎麼辦呢?他們往往依靠服侍自己的親近——宦官(即太監),把外戚勢力搞掉,這樣宦官又攫取了大權。
等到這個皇帝死後,另一個母后及其父兄又選立幼小的皇子做皇帝,把持政權,又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
幼小的皇帝長大後,又依靠宦官打擊外戚。
於是就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執政的局面。
他們結成互相對立的兩個集團,彼此勾心鬥角,傾軋爭奪,非常激烈。
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起義——黃巾起義最後被誰鎮壓
東漢末年政局不穩,外戚專政,宦官專權,對西羌戰爭持續數十年,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民不聊生。加之古代社會,人民皆有宗教信仰,張角趁此機會,以自身的醫術結合奇書《太平要術...
東漢的滅亡竟然是因為土豪勢力的擴張
一、東漢王朝的建立王莽篡漢後,針對土地兼并以及農民奴隸化的局面進行改革,試圖以儒家「抑兼并」的方式緩和社會矛盾,反而加速了政權的覆滅。在農民起義、豪強造反的圍剿下,新朝曇花一現,成為西漢中期以來...
土豪勢力如此囂張?竟因為他們的勢力導致東漢的滅亡
一、東漢王朝的建立王莽篡漢之後,針對土地兼并以及農民奴隸化的局面進行了相當的一番改革。原本試圖以儒家「抑兼并」的方式緩和社會矛盾,但事與願違,反而加速了政權的覆滅。在農民起義、豪強造反的圍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