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學富五車的讀書人為何干不過沒文化的太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楊帆遠航/文

上文在介紹何進時,我們可以看出他絕對是一位屌絲逆襲的典範性人物,從一個殺羊的屠戶最終做上了大漢王朝的CEO,實在是勵志之榜樣。

可惜最終他還是枉死了,殺死他的還是群太監。

有意思的是,我們都知道東漢是外戚宦官亂政的朝代,可往往當外戚甚至是讀書人和太監們發生衝突時,最終獲得勝利的,往往是那群沒卵的太監們,這是為何呢?

首先咱們先來看看東漢幾次著名的外戚和宦官的鬥爭。

對了,在介紹外戚和宦官的幾次鬥爭之前,再插上一句,因為外戚畢竟是帶卵的,所以和士大夫階層還是更親近些的,所以這倆階層通常都會聯合到一起對付宦官,而且外戚勢力一般也是通文墨的,所以外戚還是可以和「有卵」的讀書人並列在一起。

第一次竇憲PK鄭眾

歷史上叫鄭眾的,名氣很大而且還都是東漢時期的人物有兩位,一位是經學家,一位則是個死太監,今天說的這位就是死太監鄭眾。

章和二年(88)章帝死,年僅 10 歲的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聽政。

其兄大將軍竇憲乘機操縱朝政,「威權震朝廷」(《後漢書·竇憲傳》),竇氏兄弟並居要職。

和帝稍大,對大權旁落於外戚不滿,與宦官鄭眾密謀,逼迫竇憲兄弟自殺,竇家宗族、賓客全部免官治罪。

鄭眾因功封侯,宦官從此直接參政。

此次PK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完敗,鄭眾為首的宦官大比分全勝。

鄭眾上台後,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的孫女鄧綏是個聰明人,雖然也重用外戚,也就是她的哥哥鄧騭,可是鄧綏禮遇鄭眾及蔡倫(就是蔡侯紙的發明人)等太監,所以外戚和宦官這一時期一直相安無事。

第二次外戚鄧騭PK宦官李閏

鄧太后死了後,安帝與乳母王聖、宦官李閏等合謀廢逐鄧氏。

鄧氏一門立遭貶黜,鄧騭等兄弟子侄7人被迫自殺。

這一次鄧騭為首的外戚勢力再度完敗,只不過李閏為首的宦官也未能得全勢,安帝重用母家耿氏,妻家閻氏等外戚掌權。

於是出現了外戚和宦官共同掌權的局面。

第三次外戚閻顯PK宦官孫程

安帝死,閻氏掌大權,迎立年幼的北鄉侯為少帝,不久少帝病死。

對外戚獨攬朝政,宦官早心懷不滿,意圖奪權,這時見時機一到,宦官孫程等19人共謀,發動宮廷政變,殺掉閻顯及其同黨,擁立濟陰王為順帝,宦官聲望陡然升高,他們既被封侯,又被破例恩准可以收養子以傳襲爵位。

不用說,這一次又再度是宦官完勝,而且宦官紛紛都被封侯,實在是榮耀一時。

第四次外戚粱冀PK宦官五侯

順帝時,以皇后父梁商為大將軍執政。

梁商死,順帝又任命梁商子梁冀為大將軍執政,東漢的外戚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敗時期。

梁冀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向來橫行不法。

順帝死,年僅2歲的沖帝立,梁太后聽政,其兄梁冀掌握大權。

一年後沖帝死,立僅8歲的質帝。

質帝幼而聰明,即指斥梁冀為「跋扈將軍」。

梁冀聽了既恨又怕,覺得這小皇帝不好胡弄,於是支使人暗中毒死質帝。

又立15歲的蠡武侯為桓帝。

桓帝即位後,娶梁冀之妹為皇后,梁氏更加飛揚跋扈,權震朝野。

此事的外戚勢力達到頂峰,梁冀專權日甚,大小政事一切獨斷。

皇宮近侍皆其親信,皇帝一言一行,他都「纖微必知」。

在梁冀專權的 20 多年中,梁家前後 7 人封侯,3 人做皇后,還有 6 個貴人,2 個大將軍,女眷中有 7 人食邑稱君。

族中還有 3 人娶公主為妻,各級將官多至 57 人。

當時官吏升遷調動,要先到梁家謝恩,然後才敢到尚書台辦手續。

外戚灼天氣焰引起宦官不滿,鬥爭時明時暗。

桓帝為外戚所制,也想擺脫梁冀控制,多得些自由,所以當梁太后、梁皇后死後,即與宦官唐衡、單超等人策劃剷除梁冀。

延熹二年(159年),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5人發動政變,將梁氏一門無分老少長幼,盡皆斬盡殺絕,梁冀慌恐自殺,其他公卿將校處死的數十人,免官300多人,朝廷的高官幾乎被罷黜一空。

被沒收的梁冀家財,拍賣後得錢30多億,朝廷因此而減當年天下租稅之半。

梁氏外戚是被鏟滅了,但是,政權實際上並未回到桓帝的手中,而是為宦官們所掌握,單超、徐璜等5人因誅外戚有功,同日封侯,世稱之為五侯。

又小黃門劉普、趙忠等8人也被封為鄉侯。

粱冀實在是雖然最終慘敗也不枉在世上走一朝了,除了王莽這個能篡漢的外戚,粱冀估計就是權勢最滔天的外戚了。

可惜最終他還是被宦官給滅了。

第五次竇武PK曹節、王甫等

漢桓帝死後,劉漢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繼承皇位了,當政的竇太后沒有辦法,才和其兄竇武(時任城門校尉)把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弄來按在皇位上,劉宏就是漢靈帝。

劉宏即位後竇太后臨朝,竇武升為大將軍,以其輔政。

同時令陳蕃為太傅,胡廣為司徒,撐起了局面。

接著他們想收拾那幫從前朝就禍亂朝綱的太監了,再殺了幾個小太監後,身為中常侍的曹節就開始反擊了。

他糾集宮內一百多太監吧太后和小皇帝挾持走,關在一個密室里。

逼太后下令關閉宮門,把傳令印的印信拿拿到手,逼迫尚書台草擬以謀反罪捉拿大將軍竇武。

竇武跑到軍營,把來殺他的太監殺了,這一步坐實了他的謀反罪。

宦官王甫集合宮城衛軍守住皇城,呼喊著要捉拿竇武。

竇武沒有辦法,只能逃跑。

可是王甫緊追不放,至南城,眼看無路可逃就自殺了。

這一次又再度以竇武的完敗告終,而且還連累了陳番等賢明大臣,東漢王朝從此萬劫不復。

第六次何進PK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

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其實也不能說這十常侍對社會發展一無是處,比如說這個畢嵐就曾發明翻車,對農業灌溉頗有用處。

可不管是以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為首的士大夫世家階層還是何進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都對宦官專權非常不滿。

當時以何進為首的「有卵人」勢力便謀劃著如何剪滅十常侍。

曹操的計策是火速出擊,殲滅十常侍等首害,一擊即中。

袁紹卻要請地方勢力進京清君側,沒想到何進卻選擇了袁紹的錯誤辦法。

招董卓、丁原等地方軍閥入京。

十常侍聽得何進欲殺他們後,又果斷出擊,藉口何太后召何進相見,騙得何進入宮,接著就將何進一刀咔嚓了。

不過最終宦官勢力也因董卓進京而盡被殲滅,隨著外戚及宦官勢力全被撲滅,東漢王朝也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了。

咱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幾次宦官PK外戚勢力的鬥爭,其實一直,特別是最後兩次,外戚勢力是和士大夫階層相聯合的,其實力是完全要超過宦官們的,可為何宦官卻能一次次取勝呢?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宦官們得到了天子的擁護,前面幾次基本上都是天子和宦官合謀從外戚手中奪權,天子在當時是站在最高道德點的,天子的話就是聖旨,別人只得擁戴。

其次宦官們團結,因為這群沒卵的人只有那麼點,他們的利益是深深捆綁在一起的,而外戚及士大夫階層都是看不起他們,也不屑於和他們為舞的,所以一旦發生了衝突,他們就能抱團。

而外戚和士大夫都各懷心思,甚至士大夫和外戚是有矛盾的,士大夫也是看不起外戚的。

然後宦官們一般都沒文化,所以想問題不會左思右想,是想到什麼就幹什麼。

而外戚及士大夫呢?卻被規矩及所謂的名正言順給耽誤了。

就拿後來漢獻帝欲委託董承,發動政變,想殺死曹操這一事來說吧董承先四處找人,找到人怎麼辦呢,拿出一份文件,在上面簽字,就是誰、誰、誰願意參加刺殺曹操的行動,如果泄露,天誅地滅,云云。

一堆廢話,為什麼還要簽呢,既然要一起幹大事,首先需要確保的就是一條心,誰要是告密或者臨時說,不幹了,有了這份文件,要死大家一起死,這~真TM的人才啊。

竇武PK曹節時,他們的辦法是這樣的,首先收集證據,然後依靠尚書令和太傅,直接把犯事的太監都抓起來,該怎麼懲罰就怎麼懲罰,事後再和漢靈帝一說,木已成舟,這事就成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要對付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最重要的就是快,參與的人要少,要在對方還沒察覺到的時候,迅雷不及掩耳,直接把敵人給辦了,等到敵人的同夥反應過來,大勢已去,誰也挽回不了了。

但是竇武們的行動太慢了,又要歃血為盟、又要商量具體步驟,還要收集證據,等事情都商量的差不多了,還要將結果匯報給竇武,這時候,出叉子了,文件中途被一個太監得到了,這個太監叫朱瑀(讀 yu),當時的官職是長樂五官史。

宦官不愧是東漢最神秘的部門,講究效率,連夜,所有的太監,歃血為盟,第二天他們就率先發動政變,直接把幾個領頭的,比如大將軍竇武、尚書令尹勛、太傅陳蕃都抓了起來,最後滅族,沒殺掉的,都流放到交州(現在的越南),太后竇妙也被廢了,打入冷宮。

何進袁紹也是如此,直接按曹操說的,找幾個不怕死的刺客,快刀斬亂麻,夜闖張讓府,殺死首要人物,其餘不攻自破,這就萬事大吉了。

可惜何進卻依然堅持要請軍閥進京來清君側,最終鬧得不可收拾,難怪曹操會說「亂天下者,必進也」。

那麼袁紹建議何進招諸侯進京,造成了天下大亂,主意非常之餿。

那麼是不是說袁紹智商有問題呢?其實不然,袁紹此建議正是經過深思熟慮之舉,他此舉完全是為了他袁氏一族的百年大計,為何楊帆會這麼說呢?請聽下回分解。

更多《三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系列連載,盡在本人微信公眾號:楊帆遠航讀史 敬請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