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只是鏡中月水中花 北伐焉能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07年,困守新野的劉備劉皇叔得到徐庶推薦,前去南陽臥龍崗尋求諸葛亮的幫助。

這次探尋過程據說前後共經歷了三次,才得到諸葛亮的接見。

會談在誠懇、務實的氣氛中進行,雙方深入探討了共同關心的國家大勢,並坦誠地交換地交換了意見。

劉備認為,當前形勢糜爛,局勢混亂不堪。

自己作為正義的代言人,卻缺乏政治眼光和軍事智謀,以至於今天的一敗塗地。

您諸葛先生作為有識之士,不知有何看法?

諸葛亮先是向劉皇叔具體分析了當前的國家形勢,並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現在北方由曹操控制,他的實力雄厚,而且是您的主要敵手。

現在看來,在以後長期一段時間內,您不是他的對手。

所以,您必須尋找援助。

江東的孫權,從他的父親孫堅、兄長孫策到他,已經在江東盤踞三世。

其勢力根深蒂固,而且手下能人輩出,又兵精糧足。

說老實話,這也是個您一時之間動不得的對象,最好還是爭取將他團結過來。

(您的老闆)劉表所在的荊州,扼中原咽喉,控長江下游,地方廣大,正是軍事要地和發展實力的天然根據地。

但劉表同志卻守之不住,如果劉備先生您能夠取得這塊地,無異於蛟龍入海,猛虎歸山,英雄有用武之地。

(更西邊)的益州,那是大漢朝的龍興之地。

特產豐富,人口稠密,又地勢險要,且與荊州毗連。

那裡的老大劉璋比劉表還差勁,如果您將這塊地也控制住,並和周圍的少數民族搞好關係。

那麼您就足夠有資格與曹操、孫權並立而三分天下。

當然,那個時候曹操還是最大超級勢力,所以屆時的形勢會是「一超兩強」的局面。

所以,為爭取有利形勢,您應該繼續聯合孫權,同時注意壯大自己,以應對曹操的威脅。

一旦曹操方面生變,就是您北伐的良機。

那時,您就可以兩路齊出:一路兵向宛洛,直取中原;一路由漢中入關中,直搗長安。

如此大好形勢之下,中興漢室也就大有希望了。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劉備在聽取了諸葛亮關於「未出隆中而定三分」的規劃藍圖之後,自然是心中大悅,且認定了諸葛真是「無雙國士」,從此對諸葛信任有加。

此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至於後來的局勢,「隆中對」是否如願,歷史固然已經給出了答案:三分鼎立,功敗垂成!關某大意失荊州,隆中決策成為泡影!這是現成的史實,也似乎印證了「隆中對」在實際應用中的局限性。

那「隆中對」究竟正不正確呢?作為一個立國的根本戰略,它的可操作性究竟強不強呢?

這就要從幾個方面來探討了。

首先,從劉備的角度來考慮。

無庸質疑,劉備是英雄。

但是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他幾乎沒獲得什麼成就,徐州兩據兩失,豫州驟得驟失。

一生顛沛流離,始終寄身於強者屋檐之下。

這樣的情況發生是有原因的!六個字:沒有發展空間。

無論任何英雄豪傑,都是需要發揮才能的舞台的。

劉邦與項羽爭霸,之所以取勝,最主要的是擁有自己穩固的根據地。

即使前線有失,亦有機會捲土重來。

劉邦聲稱成功「蕭何之功居首」。

其實如果沒有川中、關中牢固穩定的根據地,哪來的蕭何之功?

後來的朱元璋得以取得天下,也無非是靠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而已。

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徒嘆奈何而已。

回頭看看劉備的對手:

曹操在兗州獲得第一塊英雄地後,又不斷地向青州蠶食,並由此取得了十幾萬青州兵的巨大力量。

此後又挖空心思的平滅呂布,目的無非是為了鞏固自己的老巢。

後來曹操與袁紹爭雄,兵力都已經和袁軍對峙了,還要抽空把威脅自己後方的劉備徹底打垮。

這是因為穩固的後方是最重要的根基,是自己實力的保障。

再看孫權。

孫權當然也是英雄,「生子當如孫仲謀」嘛!不過,相比曹操劉備,他先天性條件更好。

他的父兄不僅為他留下了廣大的江東之地,還留下了眾多的能臣良將。

所以孫權得以以弱冠之年坐領江東,且有充足的實力來實行統治,以此奠定了日後三分天下的基礎。

而劉備呢?自從被曹操趕出豫州後,他就寄居在荊州劉表帳下,偏居新野。

當時將止關張,兵僅數千。

新野小縣,能有多少資源,又能有多少人才?這樣發展下去,空間餘地當然越來越小。

劉備此時已經年近半百,如果繼續蹉跎,必然一事無成。

難怪自命英雄的劉備,在看到自己大腿上的贅肉時會發出時運不濟的哀嘆!

諸葛亮敏銳地看到了劉備的致命處,且認定此人必定會完全信任自己,所以便設計了這樣一個占據荊、益,抗曹聯孫的戰略。

諸葛亮是個很細心的人,所以這個計劃必然是經過了無數次計算、謀劃的。

後世夸諸葛「人未出山,已知三分」,其實哪有那麼神!或者說,他諸葛亮雖然未正式出仕,很可能平時已經在實地考察,認真思考了。

而且我認為,很有可能,諸葛亮早就將劉備列入自己的最佳老闆目標對象。

那麼諸葛亮說的荊益之地如此好,真的很容易到手嗎?

當然不容易!雖然諸葛亮話說的漂亮,劉備也聽的認真,實際上雙方都對此完全沒有任何底氣。

就說荊州劉表吧!劉表可完全不是什麼無能之輩!他能成為控制荊州的實力者,當初可全憑了自己的卓越才能。

公元190年,江東猛虎孫堅殺死荊州刺史王睿,朝廷任命當時名稱八駿,後來威鎮九州的劉表為繼任刺史。

當時劉表半路見阻袁術,荊州又正是宗賊作祟之時。

無奈單騎入宜城,設法取得當地蒯、蔡等豪族支持,以巧計誘殺宗賊數十,並迅速出兵平定各地叛亂,穩定了荊州大勢。

最後,劉表成功獲得了除袁術盤踞的南陽以外的荊州北四郡。

之後,江東孫堅攻打荊州,為劉表擊退,孫堅身殞;公元193年,又響應曹操滅袁術的號召,出兵攻擊,斷絕袁術糧道,迫使袁術放棄南陽。

之後袁術遠走,再不能威脅荊州。

在先後擊潰了來自東方、北方的強鄰攻擊威脅之後,劉表所控制的荊州事實上固若金湯。

公元197年,張繡南下,其軍與荊州衝突。

劉表力排眾議,安排張繡屯兵於宛城,使之成為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替他抵禦外敵。

之後,劉表又藉機平定南方四郡,此時荊州八郡完全落入劉表之手,劉表坐擁大州,手下有十幾萬大軍,成為割據一方的實力者。

並積極經營,派遣吳巨為交州的蒼梧太守。

又開立學官,博求儒士。

所謂「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十幾年來,儘管海內戰亂四起,民不聊生,但荊州始終保持著較大程度的安寧。

由此可見,劉表並不是一個等閒之輩。

想要從這樣的人手底下篡權上位,並不容易。

但劉備的確是有機會的!過去的劉表雖然是不容易對付,但對付老年的劉表就不難了。

歲月是把殺人的刀,即使最強的英雄好漢也是敵不過時間的。

劉表老了,變得患得患失。

一方面自矜於過去的成就,一方面又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

所以對外不敢再向從前那樣勇於進取,對內又開始對屬下無端猜疑。

劉表上位,靠的是荊州當地的豪族大家。

現在看到劉表越來越不濟,也慢慢地改變了原來擁護劉表的作法,可能私底下都在積極與周邊一些實力者,比如曹操、孫權等接觸。

劉表自然也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的思想越來越保守,最後採取中立自保之策,只希望自保於江、漢之間,以觀天下之變。

對於劉表的變化,以及諸士族私底下的活動,作為諸葛家的士族子弟,平時素和龐氏、黃氏等大族子弟交往,尤其是和劉表有親的諸葛亮來說,自然是門清的。

況且基於上面我關於諸葛亮早就在注意劉備的分析,他諸葛亮自然也知道劉表在猜忌劉備,而且他清楚劉備也必然清楚自己的處境。

所以他在「隆中對」中,開門見山地就把自己姨父的土地給賣給劉備了。

對外苟且保守,內部又深藏隱患,特別是原來的統治依靠轉而暗中另投他人。

劉表最終失去荊州結果是必然的。

而另一個重要因素,讓這個結果更快地到來,那就是:劉表家中鬧家務。

繼承問題困擾劉表,又影響班子團結。

這事兒估計荊州內部的人都知道,劉備、諸葛亮他們當然也不例外。

自古兄弟睨牆,取亂之道。

自己人先亂起來,那就沒得救了。

而造成劉表最終失去荊州的一件事,是外敵入侵。

具體來說,是曹操打來了!

曹操,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實力者,也是當時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政治家。

他在平定北方後,便立馬把目光對準了荊州。

因為他是卓越的軍事家,所以自然也清楚荊州的重要性——取得荊州,就完全取得了對江東的戰略優勢。

所以曹操很快帶著大軍南下取荊州來了。

這樣看來,劉表應該會很快就失去荊州的,所以劉表很著急,所以他這一急,就生病了,這一生病,他就死了。

過程很快。

不過,比他更急的,其實是另外一個人,那就是劉備。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劉備和曹操唱了這麼多年的反調,當然明白曹操是鐵了心要滅了他的。

但自己就這麼點人,怎麼對付得了北方來的幾十萬大軍?

這時候,諸葛亮說話了:如今雖然事態緊急,不過還有解救。

老闆您只要拿下襄陽,就可以順利控制荊州。

這樣你就有和曹操抗衡的能力了。

這話有問題!誰說拿下襄陽,就一定能夠控制荊州了呢?想當年劉表控制荊州,那也是花了好幾年才成功的,你再有才,總也得花個一年半載吧。

再說了,你區區幾千人馬,真那麼有把握攻下有數萬兵力的襄陽城?

即使運氣特好,順利攻下,曹操轉瞬即至,你哪來時間去攻略其他諸地?到時候還不是以一孤城來抗強敵?

在我看來,諸葛亮這個建議真的有問題!也許在他看來,劉琮小兒不堪一擊。

抑或當時他正有其他神機妙算,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反正史實是劉備的回答是「不忍」!我看不忍是假,不敢才是真。

原因上面分析了,劉備不是一般人,其見識至少比咱們這幫人強得太多太多,自然也明白這些道理。

此時取襄陽,無異於「火中取栗」,沒有一點好處。

最終的結果是,劉備跑路了!他跑去了江夏。

因為在那裡,有他的盟友——劉琦!在那裡,他有一個險要的城池和充足的糧草,以及數量不少的兵力,大概萬餘吧!。

但目前來看,在以上一系列的必然因素作用下,劉備國策也必然要破產了。

不過,巨大的轉機出現了!這個轉機起因於曹操的一個決定——統一全國。

正是這個決定促成了孫劉聯盟,也最終促成了三國鼎立。

其實曹操作出這個決定是必然的,任何人只要處於曹操當時的位置,也會有這樣的決定的。

曹操也老了,來日不多又胸懷大志。

再不加快進度則必然延誤工期,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所以說這個決定的作出是必然的。

所以很必然的,躊躇滿志的曹操作出了威嚇的姿態,試圖以絕對的優勢來壓服江東孫權。

「欲與將軍會獵於吳」是史書的原話,這句話與演義中「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意義有所不同。

第一句的意思是:老夫要來吳地和你小子打打獵,也就是說要來吳地教訓教訓你小孫子的意思。

而第二句的意思有點曖昧:老夫正在江夏打獵,獵取劉備那老小子。

如果你小子識相,就過來投降,大伙兒一起干劉大耳朵;如果你小孫子不識抬舉,硬要多管閒事,哼哼!可別怪老夫到時出手無情!

第一句是赤裸裸地威脅,第二句則是帶點利誘的意思,意思是表明我曹操的敵人是劉備,那老小子是必然要整死他的。

你孫權如果肯聽話,還是有投降的機會的!

文學家這麼寫是為了突出東吳當時的內部矛盾,即投降派與主戰派的矛盾,以及孫權內心的矛盾。

以此來體現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重要性。

而史家很直截了當:老曹的目標就是你東吳,投不投降隨便你。

你們覺得哪種說法更可能?

我覺得不必用可能來修飾,這裡一定是史家那種說法。

曹操在當時情況下志得意滿,目中無人,正憧憬著天下一統的美夢,什麼「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什麼的,完全可以看出他是絕對不會把孫權放在眼裡的。

所以曹操是必然把孫權當作敵人的。

作為一時之雄傑,孫權自然不甘坐以待斃,同時他也清楚吞併了荊州的曹操,是自己很難戰勝的強大對手。

所以必然的,他又必然尋找聯盟對象。

無論從對曹操作戰的經驗上看,還是從實力上看,或者從對曹操作戰的堅決性上看,劉備都不差。

所以孫、劉雙方一拍即合,結成了聯盟。

戰爭的結果,是曹操被趕走,僅保留襄陽以北之荊州,孫權進入江夏,劉備占據夏口,並快速攻占南方諸郡,同時又搶占了油江口,意圖染指南郡。

孫權方面當然不同意,扼守長江的南郡是荊州的一顆明珠,如果這塊地被別人掌握,江東就時刻遭受威脅,可以說一個南郡的重要性絕對抵得上大半個荊州。

而實際上,對於荊州的渴望,孫權絕遜色於劉備。

他的父親就是因為奪取荊州而陣亡,他的兄長多次進攻荊州,也是無功而返。

荊州處於江東上游,嚴重威脅著江東的安全。

在利益面前,聯盟是假的,國家大義也是假的,甚至敵人都是假的,只有土地才是真的。

所以孫權方面大將周瑜立刻出兵攻打,意圖搶先攻下江陵。

經過大半年的戰爭,費了好大的力氣,終於攻下了江陵城。

劉備看孫權不肯讓地,就開始採用外交手段,軟磨硬泡,「求都督荊州」。

孫權一開始自然是不同意的,自己好不容易搶來的地,憑什麼讓給你?借給你?門都沒有!

但這個時候,劉備的實力有所壯大,這令孫權有所忌憚,於是「進妹固好」,採用了和親這一古老的外交手段,試圖鞏固和穩住劉備。

因為孫權的內心,其實非常害怕曹操。

他知道曹操一直在籌劃南下報仇。

如果真和劉備關係鬧僵,曹操會乘虛而入。

這個時候,一直鼓吹聯盟的魯肅又在孫權旁邊大吹法螺,宣揚借南郡給劉備的好處。

更加湊巧的是,一直強力反對借南郡的周瑜死了。

周瑜的死,既削弱了反對派的力量,更打擊了孫權的信心。

他害怕周瑜死後,江東沒有能力保有南郡,倒不如將之暫借予劉備好呢。

反正不管怎麼樣,經過一系列必然和偶然,一系列政治對話、外交操作以及暗箱操作,劉備最終如願擁有了荊州,確切地說,是荊州五郡: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

以上是劉備取得荊州的全部經過,過程曲折艱難,可以說很難事先預計到每一步。

諸葛亮說必須要跨有荊益,實際上取荊州就這麼難,其發展過程還完全不受劉備方支配。

可見,「隆中對」的實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之後取益州相對來說稍微好了一點,因為益州劉璋的確是很無能。

雖然手下良將不少,兵力雄厚,卻還是被劉備鑽了空子,勾結內部人員裡應外合,奪了益州。

當然,如果當時的益州牧換成稍微厲害點的角色,劉備還沒那麼容易能夠得手!比如劉備在突襲成功後,兵臨成都。

當時成都尚有三萬精兵,糧草足夠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願死戰。

但劉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加以百姓。

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投降。

渾然沒有想到劉備此時也是身處險境,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劉備取得益州,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之前取得荊州後的必然。

而促成這一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是劉璋的在位。

到目前為止,劉備已經擁有荊州、益州大部了,「隆中對」也成功了一大半了。

而且劉備還有好消息,曹操拿下漢中後,就撤兵回去,沒有進軍川中。

這讓剛剛通過詐力取勝的劉備方很是舒了一口氣。

如果說當年曹操執意東下並沒有錯的話,那這個撤兵的決定對嗎?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操的這個決定很明顯是錯誤的。

一方面,劉備剛剛獲得益州,還是通過不太光彩的手段獲取的,難免有反對勢力出來搗亂。

另一方面,江東的孫權此時正在催討荊州。

當初劉備是答應取了益州便還的,現在益州也拿了,卻就是不還荊州。

孫權大怒,就派呂蒙率軍攻下長沙桂陽等東部三郡。

劉備一見江東如此,情急之下,也率大軍東下與孫權軍在益陽對峙。

此時益州實際上非常空虛。

如果曹操當時抓住時機,南下益州,是有很大機會攻下的。

但曹操似乎是老得失去了雄心進取心了。

他輕易地就放棄了這一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轉而引兵回中原。

曹操這一莫名舉動,實際上又影響了劉備孫權的決策。

本來雙方已經撕破臉皮,準備大打出手了,結果曹操在漢中一鬧,首先急壞的劉備,匆匆與江東簽下和約,承認江東占有三郡,雙方以湘水為界。

劉備匆匆帶兵回蜀,以對付曹操。

而孫權其實也害怕和劉備兩敗俱傷,現在見劉備服軟,也只能暫時壓下火氣,與之簽訂和約。

而不久,更是得到曹操東歸中原的消息,害怕他老曹背後偷襲,也只能收兵回家。

由上面的事情可以看出,孫劉聯盟的可靠性有多高了!要指望這樣的盟友在自己大舉出兵的時候不背後捅刀,是不可能的。

這一點任何人都能夠料到。

所以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只有在雙方同時弱小的時候才有可能。

而在劉備先後取得荊州、益州、漢中之後,劉備甚至取得了以前從未有過的優勢。

連曹操都開始懼怕他,更別說孫權了。

所以就在關羽北伐的時候,孫權下了黑手。

隆中對也徹底破產了!

綜上所述,隆中對的實施,最主要的一步,聯合孫權,實際取決於各方實力的對比。

一般地,如果曹操實力遠大於劉孫兩方的,就是聯盟的蜜月期。

如果曹操實力下降,則此消彼長,劉備孫權自我感覺安全更有保障,於是聯盟會出現危機。

最危險的,則是聯盟雙方,其中一方實力過於膨脹的情況下,聯盟必然毀敗。

因為過去的聯盟者,現在正成長為最有威脅的敵人。

要消除威脅,那就是趕緊出其不意地打得它元氣大傷為止。

不管如何,東吳暗襲荊州導致了隆中對的破產。

指望一些表面的東西來獲得某種軍事、政治上的收穫,的確有點不切實際。

不能把自己看聰明,而把別人都看傻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空想?

「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

三國歷史中足以和隆中對相比的那些戰略構想

公元207年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為其出謀劃策。諸葛亮審時度勢,分析當下局勢,提出千古傳頌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的蜀漢大業規劃了內政、外交、軍事的方針策略,而後劉備按照隆中對行事,終成三...

淺論三國,東吳豈是偏安一隅

三國時代,大浪淘沙,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齊聚一堂,演繹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時代,令無數看客佇足觀看。在大多數人眼裡,東吳只是跳樑小丑,搖擺在魏蜀之間。孫權則是守成之主,繼承父兄遺業之人而已。今天小編就...

周瑜——一個被抹黑了千百年的高富帥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舒(今安徽舒城)人。是江東的士族地主,很有勢力。孫策起兵時,他大力相助。孫策死後,他全力輔佐孫權,成為東吳軍隊的年輕統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十...

榻上策VS隆中對

首先是《隆中對》的內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