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將虎視眈眈,但諸葛亮出現誤判,後果太慘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荊州問題,是三國格局的基本問題。
對荊州問題的探討,多半集中在關羽的作為上面,可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受重視的程度卻不夠,那就是東吳奪取荊州的決心。
這個決心才是荊州問題的核心。
東吳和荊州的關係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孫堅在中平三年(186年)任長沙太守,曾在江南一帶討平數處民反,幾年後為了北上討董卓之亂,孫堅又一路連殺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咨,直接促成了劉表的荊州之行。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從南陽攻劉表所置荊州府襄陽,於峴山遇伏死,導致袁術在中原不能立足,被迫東走揚州,孫策繼承父志繼續依附袁術。
孫策斗轉江東的幾年間,奠定了東吳的基業,沒能夠顧及報父之仇,不過在豫章郡一帶,和劉表仍然有衝突。
到底是劉磐驍勇還是黃忠驍勇或者二者皆勇,記載中語焉不詳,不過很顯然是和太史慈交過手的。
之後數年,孫權為了荊州與劉表衝突不斷,並在建安八年(203年)幹掉了黃祖奪取江夏,報了孫堅峴山之仇。
再以後,由於曹操南下,孫劉聯手,終於弄出個「借荊州」的問題,為後世無限口水留下了綻放的空間。
東吳的戰略規劃,幾乎每一步都直指荊州。
魯肅初到江東,曾給孫權進行了一次全盤規劃,指明了東吳的發展是先占領荊州,然後才可以爭霸天下。
雖然孫權嘴上說「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實際上聽得很入耳。
張昭講魯肅的小話,孫權不但不聽,反而對魯肅「益貴重之」,說明孫權已經採納了魯肅的方案。
甘寧歸吳,為孫權建言中單指奪取荊州,對荊州的渴望進一步加強。
劉表死,曹操南下,魯肅被孫權派到荊州探風色,史書有載魯肅之言為:「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可見東吳之心尚在覆滅荊州,只是後來被曹操的攻勢鎮住,才不得已與劉備聯合。
呂蒙為東吳的戰略規劃中,荊州仍然首當其衝,連獲取荊州後的人事安排都考慮到了。
東吳將帥的成長,多半是依託荊州了荊州的戰事。
東吳四英傑中,周瑜能夠流芳千古,是因為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和占領北荊州;魯肅久駐荊州;呂蒙先奪三郡,後來襲殺關羽;陸遜在夷陵打敗劉備,後來長時間駐守荊州。
為了爭奪荊州,東吳名將悉數出動:程普與周瑜為左右督,攻占南郡,領江夏太守;黃蓋於赤壁之戰中建策火攻,後討平武菱蠻夷;韓當曾參與破黃祖,赤壁之戰,後來隨呂蒙襲南郡,隨陸遜破劉備於夷陵;(孫)權討關羽,(蔣)欽督水軍入沔;周泰從討黃祖,從破曹操於赤壁,曹仁於南郡;董襲破黃祖時為先鋒;甘寧不僅給孫權進言取荊州,而且從取黃祖到破曹仁,屢有建樹;其餘凌統,徐盛,潘璋,朱然,呂范,孫恆,孫皎,諸葛謹,步騭,虞翻,駱統,太史慈,宋謙等人,功勞雖有大小,卻儘是青史留名之輩。
東吳將相的絕大多數人都參加過奪取荊州的戰鬥,足以說明東吳在攻擊荊州上的主動性。
千年以來,不少人把荊州問題的關鍵之處定位在關羽頭上,顯然是有了問題。
東吳取荊州,用心可謂良苦。
周瑜在奪取江陵後,因為劉備到京口和孫權妹子完婚,曾給孫權獻計羈押劉備奪取荊州。
孫權以為:「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最後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借江陵與劉備。
魯肅借荊州的目的,是藉助劉備的威名抗拒曹操的強兵,史傳「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曹操不再敢正視東南,東吳得以穩固江防,平定山越。
後來周瑜薦魯肅繼鎮荊州,也是因為魯肅「智略足任」,「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魯肅在軍略上也許不怎麼樣,但「歡好撫之」則麻痹了劉備和關羽,有利於後來呂蒙襲取三郡。
呂蒙初襲三郡的時候,正是劉備調走諸葛亮張飛之後,關羽還沒有機會重新整合荊州的力量。
呂蒙傳記載:「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說明呂蒙雖然力圖占領荊州,在策略上卻並不顯露出來,說句陰險,應不為過。
等到關羽大戰襄樊,呂蒙又詐病,騙關羽削減江防部隊,以期一舉成功。
陸遜代呂蒙守陸口,謙詞卑語麻痹關羽,實際上是在為奪取荊州做準備。
為了奪取荊州,為了守住荊州,孫權寧願給曹魏上貢稱臣,雖然這不是他的本心,曹魏方也清楚只是東吳的一種策略,但畢竟使得東吳沒有在那兩年兩面受敵。
總之,東吳集團的立場是非常明確的。
只可惜諸葛亮當初在制定《隆中對》時竟然忽略了這一點。
他想將荊州作為奪取中原的跳板,自以為只要與東吳搞好關係,孫權就不會在乎荊州。
卻不想荊州也是東吳穩定之本。
出現如此大的誤判,後來出現的關羽被殺,荊州喪失,也就在所難免了。
關羽因它喪命,劉備為它發狂,荊州到底該歸誰?
在三國這段歷史上,荊州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在赤壁鎩羽而歸;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劉備率軍東下,終在夷陵折戟沉沙。圍繞這荊州,魏蜀吳三國在此展開過激烈的爭奪,虎熊之...
孫權手下四大都督,保東吳百年江山,卻因小說之故,一直被「黑」
每每看到盪氣迴腸的《三國演義》,都為那段風雲際會的三國史感嘆不已,真是一個人才輩出、英雄雲集的時代;但是書中以劉備的蜀漢作為正派、曹操的曹魏作為反派,孫權的東吳似乎只是一個打醬油的存在。
東吳偷襲荊州計劃全揭秘,關羽之死真相大公開,天衣無縫的陰謀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一代名將敗走麥城,這個故事為中國人所熟知。那麼歷史上東吳為何要破壞孫劉聯盟,偷襲荊州?孫權又是如何策劃了這場軍事行動?總指揮呂蒙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三國時荊州到底是誰家的,劉備說是我的,孫權知道後笑了
三國中荊州這個地方是談論時避不開的焦點,孫,劉,曹三方用智用謀,使用各種手段,不惜兵戎相見也要奪取荊州這個地方,為何如此大費周章,並且荊州的複雜程度不亞於今天的中東地區,各方勢力相互交錯,誰也不...
絕世天才與他的奇蹟,白衣渡江,夢三國呂蒙的輝煌史
孫權與士族的矛盾是眾人皆知的,周瑜的一飛沖天是他自己出色能力的體現,但偶然因素也不能忽略,如果不是曹操大舉進軍,我想一直駐紮在江東腹地的周瑜很難有發揮空間。老臣張昭同樣鬱郁不得志,虞翻還甚至差點...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東吳四大都督之一,然而卻被嚴重低估,幾乎沒有一點存在感
在漢末三國,英雄豪傑輩出,很多良將謀臣被後人所熟知。然而,若要說有誰謀略滔天,功勞極大,卻被大多數人所忽略,幾乎沒有一點存在感,那就非東吳第二任都督魯肅莫屬了。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此人若不早逝,諸葛亮出不了那麼大風頭,不是郭嘉
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捧成神了,只要有他的存在,什麼司馬懿孫權的,都統統是陪襯,諸葛亮一出,天下誰與爭鋒!也有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是後來人說的,也有巧合,因為郭嘉是207年病逝的,而劉備...
看了100遍三國,才知道竟然藏著一個大梟雄,統治江南50年
三國鼎立時期,群雄爭霸,人才輩出,三國中對於人物的描述刻畫的都非常形象。猛然看三國,好像對於諸葛亮、曹操、劉備等的描寫過於頻繁,雖然三國爭霸,是劉備、曹操和孫權,但是東吳這段的描寫,對於魯肅、周...
孫權的吳國,雖弱,但角色關鍵!
三國:曹操的魏國,劉備的蜀國,孫權的吳國。自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聯軍土崩瓦解以後,曹操和劉備都不屑與袁紹這樣子的諸侯同流合污。他們這些諸侯,心裏面就只有自己的那幾塊土地和幾個城池,遠遠沒有想到天下一...
歷史上魯肅的才能真的比諸葛亮差嗎?
魯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戰略家、外交家。作為東漢末年東吳都督,魯肅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來為他弔喪,可見魯肅的重要性。智者之間是惺惺相惜的,而君主與臣子之間也能像魯肅與孫權一樣。 魯...
東吳四代謀主,誰更勝一籌?孫權至死仍念念不忘他,卻被小說醜化
三國時期,魏國文成武將數不勝數,綜合實力絕對第一;蜀國也有小說中吹的五虎上將,無人能力,文有空前絕後宇宙第一的諸葛亮,那也是牛得不行!但是東吳就很尷尬了,明明就是一個小受,文不成武不就,似乎一直...
東吳四英傑簡介 歷史上的東吳四英傑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東吳四英傑簡介,歷史上的東吳...
盡顯風流 盪氣迴腸的三國「義」(三)
才秀明達的孫權江東稱雄三國時期在江東稱雄的孫權是孫堅的次子。孫堅原是袁術的部將,後來被劉表所殺,長子孫策代領部曲。公元195年,孫策因不能受到袁術的重用,遂在袁術的允許下,帶領部下千餘人渡江向江...
被《三國演義》耽誤的「愚才」魯肅,真實的魯肅究竟有多厲害呢?
魯肅算是三國中一直被小看的人物,其實魯肅的能力不比諸葛亮和周瑜差。魯肅也被稱為是「東吳四英將」,周瑜死後魯肅就接替了他大都督的位置。其實要比較魯肅和諸葛亮到底誰厲害還是要在正史中找答案,因為演義...
說三國話權謀(38):關羽、諸葛亮,大意失荊州到底是誰之過?
千年以來,不少人把荊州問題的關鍵之處定位在關羽頭上,顯然是有了問題。東吳取荊州,用心可謂良苦。周瑜在奪取江陵後,因為劉備到京口和孫權妹子完婚,曾給孫權獻計羈押劉備奪取荊州。孫權以為:「曹公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