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定都開封 趙匡胤就要遷都 預言不遷百年後有亡國之危 為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960年,被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
開封位於黃河中游的南岸,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
它北據燕趙,南通江淮,西峙嵩岳,東接青齊。
河流在這裡作放射狀向南北分流,可開鑿運河,連接南北河流。
因戰國時的魏國,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後期,都曾建都於開封,所以開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本來這改朝換代,定都開國,那對趙匡胤來說,心裡應該爽歪歪才對,可是當時的他卻憂心重重,還有了遷都的心思。
趙匡胤當時的計劃是這樣子的,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他說:「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
可是此舉卻遭到了文武百官和他弟弟趙廣義的強烈反對,說此舉是勞民傷財,其實說白了,還不是這些文武百官的利益都在開封一帶,要是遷都的話,那對他們的利益損害太大了。
為什麼說文武百官的利益在開封一帶呢?為什麼趙匡胤欲遷都呢?為什麼趙匡胤遷都的設想失敗後,會預言大宋百年後會有亡國之危呢?今天我一一為大家解讀。
開封這個地方最便利的就是交通,它處在四通八達的「天下之沖」,交通方便,經濟富庶,有利於「居中御遠」。
早在戰國時期,張儀就曾對魏哀王說:「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
楚漢爭霸期間,謀士酈食其對劉邦說:「陳留(今開封一帶)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
」於是劉邦置陳留郡。
唐末和五代時,各諸侯逐鹿中原,開封的地理位置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唐末時,韓宏說:「大梁(今開封)襟帶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東。
」
後唐郭崇韜說:「汴州關東衝要,地富人繁」。
石敬瑭對後唐皇帝李嗣源說:「大梁,天下之要會也。
」
公元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兩年後便以汴州為東京開封府,定為首都。
隨後,後漢、後周相繼建都於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登上帝位時,沿用後周舊制,以大梁為東京開封府,洛陽為西京河南府。
有眼光的豪族都知道家族的重心要跟著政治中心走,哪裡被定為都城,那麼那裡就一定能繁華起來,而且開封這裡也十分利於商業的發展。
通過幾十上百年的發展,趙匡胤的那些文武大臣們,他們的利益早就和開封城捆綁到一起了,遷都到別處,那對他們影響絕對是巨大的,他們肯定不願意。
可是開封這麼塊寶地,為什麼趙匡胤看不上呢?
那還是因為地形的原因,就地理環境而言,自古統治者擇都大多選取龍盤虎踞、山河四塞、有險可守的形勝之地,很少選擇地勢平坦、難以防守之地。
而開封偏偏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方。
打戰都知道要看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是非常重要的,占據一處好的戰略要地,很多時候能當百萬大軍。
所以長安、洛陽、南京這些地方,那都是龍盤虎踞,要麼有險要關隘做屏障,要麼有長江做隔離,敵人來攻的話,這些關隘、河流就可以頂數十萬大軍啊。
可是開封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用作都城的話,為了防止都城被敵人所攻破,就必須多養兵馬來拱衛京畿的安全。
有人會說那開封不也靠近黃河嗎?不也可以利用黃河天險嗎?
恰恰不是,黃河和長江不能比,長江位於亞熱帶,江水不會結冰,可是黃河位於北溫帶,一到冬天,很多地方就結冰了,敵人來攻的話,隨處都可以渡過黃河,那麼黃河的天險基本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而且因為靠近黃河,還給開封的防守帶來了致命的缺陷,戰國時秦國曾四次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公元前225年,秦軍決黃河水灌大梁,結果城壞魏亡。
也就是說黃河河床比開封城還高,一旦決堤,那影響,大家可想而知。
既然地利沒有了,那就只能靠人和來彌補防守上的不足了,所以在北宋時期,開封附近一帶常年都要常駐數十萬的兵馬。
而養兵是要花錢的,這就是造成了日後冗兵嚴重的原因之一,再者京城官多,關係戶多,可是大宋朝廷及地方上的官位只有這麼多,那麼幾十萬大軍就需要大量的官員了,文書、參謀什麼的都需要有人來做,而宋朝給官員的待遇又好,官多,發的薪水就要多,於是又造成了冗官的惡果。
於是大宋的財政收入,就必須向開封城傾斜,兵你不得不養,官員的薪水你不得不發。
而邊軍的裝備、軍餉也不能不發,於是小小的北宋,常備軍竟多達一兩百萬,即便大宋商業再發達,經濟效益再好,也養不起這麼龐大的軍隊,況且軍隊里還腐化嚴重呢?
而且定都開封后,開封城的人口和規模急速膨脹,於是這座大城就越來越需要運河將江南等地的糧食、肉蔬、布品等運送進開封城,於是運河不得不連年進行開闊和清淤,一旦運河因淤泥而堵塞了,或者運送能力不足了,那影響的不僅僅是開封城百姓的日常生活,還會影響江山的穩定。
而疏通和闊張運河,又需要徵用大量的民力,這又造成了百姓徭役的加重,給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當天下大部分財富集中在開封,其他地方卻越來越窮困,這正是趙匡胤所擔心的。
他當時就預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結果被他不幸說中,大宋朝過了不到百年,民力幾乎耗盡,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停滯,北宋政府經常入不敷出,龐大的軍費開支(占政府總支出的60%~70%左右)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過氣來,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勢。
這就是王安石要變法的原因之一啊。
可是變法失敗了,最終北宋走上了不歸路,金人見北宋就是個外強中乾的「虛胖子」,於1126年興兵大舉南下,包圍開封。
1127年,金兵占領開封,北宋滅亡。
而被洗劫後的開封城繁華不再,運河也堵塞了,當南北交通的樞紐地位消失後,曾經世界上最繁華的開封城,其繁華就這麼宣告結束了。
歷史不忍深讀:如從趙匡胤之計北宋必然不亡,失誤影響中國一千年
新春秋導讀:有人說人的一生雖然很長,但重要的就是那麼幾步。歷史王朝也是一樣,一個重要的舉措失誤,就可以種下王朝敗亡的因子。北宋定都開封即是如此,趙匡胤早就預見到了這一步,只是還沒來得及遷都,五十...
北宋太祖想遷都洛陽,被群臣像漢高祖劉邦想定都長安一樣拒絕
宋朝之時,宋太祖在平定天下之後,因汴京城無險可守,一直想將都城遷到自己的故鄉洛陽「循周漢故事」,甚至連宋陵的選址都選在了洛陽(宋陵在鞏義,古一直屬於洛陽)。時間來到了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
北宋為什麼不選擇長安做都城,而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
北宋為什麼不選擇長安作為都城而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的原因,得先從長安的地位說起。建都長安,掌握關中金城千里的地利之便,憑藉山河之固退可以守,雄踞上游之勝進可以攻,是既可以御內又可以制外的一個選擇。...
群臣反對趙匡胤遷都,為亡國埋下了隱患
在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重建大宋王朝,覺得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所以計劃先遷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趙光義的反對,所以耽誤了遷都計劃。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根據軍事、經濟、地...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說定都開封不合適,而且有亡國之危?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這個歷史的人物就是大...
「四戰之地」的「東京汴梁」為何淘汰了長安和洛陽成為北宋國都?
長安(現在的西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歷史上大一統的西漢,隋、唐都建都在此,這裡也是絲綢之路的起始地。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在這裡開始。當時的世界上來說長安之繁華與富庶無以倫比,就其...
趙匡胤曾擬遷都洛陽長安 群臣反對埋下亡國隱患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自古統治者選...
趙匡胤欲遷都洛陽,為何遭反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攫取後周政權,樹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思考到開封「局勢鬆散,防維尷尬」,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竭力對立,遷都計劃擱淺。
趙匡胤的一個決定,害得後代遭受了奇恥大辱,也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眾所周知,北宋末期金兵一路向南攻取開封,將趙姓一眾皇親國戚連同宮內女眷全部押送至關外囚禁,這就是宋朝最悲慘的「靖康之恥」。總結這起事件的原由,主要還是皇帝指揮不當,但北宋皇城開封根本不適合防守也...
趙匡胤打算遷都洛陽,趙光義反對說了五個字,趙匡胤立刻放棄遷都
導讀: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以汴梁為首都,也就是今天的開封。趙匡胤剛剛稱帝的時候,天下並不太平,考慮到汴梁在軍事上無險可守,易攻難守,宋太祖趙匡胤計劃先行遷都洛陽,隨後...
朱元璋最想建都的不是南京北京 趙匡胤想的不是開封 倆人都選這
一個國家的首都是至關重要的,關於首都的選址,那是要從很多方面來考慮的,諸如地理位置、後勤補給、戰略要求、風水氣運等等……那麼中國最適合建都的地方是哪裡呢?很多網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在古代兩位偉...
北宋初年的首都之爭,為何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卻最終未能如願
洛陽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古都之一,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出生之地,他在此生活多年。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趙匡胤出巡來到故鄉。回到洛陽後,趙匡胤非常興奮,不久後,竟然宣布要遷都洛陽。趙匡胤的這種提...
宋太祖為何故預言宋王朝「不出百年」有亡國之危?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自古統治者選...
北宋未遷都長安,留下百年大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