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忍深讀:如從趙匡胤之計北宋必然不亡,失誤影響中國一千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春秋導讀:有人說人的一生雖然很長,但重要的就是那麼幾步。

歷史王朝也是一樣,一個重要的舉措失誤,就可以種下王朝敗亡的因子。

北宋定都開封即是如此,趙匡胤早就預見到了這一步,只是還沒來得及遷都,五十歲的他突然去世,後人再無趙胤的見識,後來金滅北宋完全驗證了宋太祖的高瞻遠矚。

北宋定都開封,本是延續後周的成法。

趙匡胤,行伍出身,身經百戰,終其一生沒打過敗仗,在統一江南和四川的過程中都是打巧仗,廟算先勝而後出兵,在打北漢的過程中也是頗戰上風,如果太祖不死,北宋統一中國北方的可能性極大。

統一南方以後,唯一的對手就是燕雲十六北漢,其實主要還是北漢背後的大遼。

未思勝先料敗,老於軍事的他,早就深知遼人生長馬上,精於騎射,不同於南方政權,首都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形勢渙散,防維為難」,北方軍人居高臨下,一馬平川,放馬急攻,倘若前線一旦戰況不利,有一戰覆國的危險。

於是他提出了兩步走的遷都的計劃,第一步先遷都洛陽,第二步再遷都長安。

「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以地險據守,穩固國家的根本,同時削減常備軍,減少財政開支,再北向奪取天下,像得天下八百年的周和得天下四百年的大漢一樣,長治久安。

結果這一計劃遭到了群臣,尤其是他親弟弟趙光義的強烈反對。

他們的理由是洛陽、長安屢經戰亂,荒廢已久,遷都後糧食供應困難。

而開封「居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接富庶的江南地區,運輸發達,利於中央和軍隊的供給。

趙光義貪戀開封的繁華和經濟的便利,但是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所在,經濟因素應是第二位的。

由於氣候的變遷,長安地區乾旱貧瘠,一時難以承受中央的大量人口,但是洛陽的條件雖然不及開封,但問題並不太大。

趙匡胤是想一勞永逸,趙光義等人是「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由於開封軍事上的無險可守,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

龐大的常備軍使北宋痛上的沉重的財政壓力,而且由於軍隊常備無戰,士散氣疲,弊端叢生,最終雖有數十萬大軍,卻毫無戰力。

歷史開封雖有「七朝古都」之稱(戰國時的魏國,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後期),但大都是短命王朝。

早在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曾對魏哀王說:「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開國之初,千頭萬緒,遷都的事情只能放一放了,趙匡胤嘆息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1126年,金國來遼之後,舉兵南下,包圍開封。

1127年,金兵占領開封,北宋滅亡。

趙匡胤不幸言中。

這一個失誤對兩宋影響至為深遠,因為首都就在敵騎的衝鋒範圍之內,與北方敵人作戰,只能勝不能敗,一敗則首都不保。

有人將完全把北宋滅亡歸結為重文輕武其實並不合理,因為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以文官制武將,只是一種中央集權式的軍事管理方式,與今天各國的軍事管理架構完全一樣,並沒有什麼問題,相反人們是對定都問題認識不足。

流誤千年,使中國被北方政權壓制了近四百年,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戰略格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開封無險可守,為何北宋趙匡胤還敢定都於此

太遠古的不提,小朝小代暫且不提,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首都有西安(漢、唐)、洛陽(漢、唐)、南京(東吳、東晉)、開封(五代、北宋)、杭州(南宋)、北京(遼金元明清),除去中原漢人衣冠南渡建立的首都南京...

北宋未遷都長安,留下百年大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