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託孤諸葛亮,其實是跟人學的,東吳才是託孤的發源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臨死前託孤諸葛亮,說劉禪如果能扶持就扶持,不能扶,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一般認為,這是劉備的策略,讓諸葛亮為了他的信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劉備這一套是跟別人學來的,在他之前,東吳的孫策已經用過,他託付的對象是張昭。
據《吳歷》記載,孫策臨終前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後來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的話,「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簡直就是從孫策那裡躉來的。
不過,兩人的託孤結果都不錯。
諸葛亮為西蜀鞠躬盡瘁,張昭為東吳也是勞心費神。
孫權剛接手父兄的基業時,剛剛19歲,孫策手下的很多人對這個小毛孩似的人物有些不服氣。
張昭親自扶孫權上馬,又列兵讓孫權視察。
眾人見張昭對孫權如此尊重,才跟著順服了。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張昭在東吳群臣和將士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孫權在武昌釣台和大臣們一起喝酒,孫權喝多了,讓人用水灑向群臣,還說,在做的都要喝醉,醉到跌落水中為止。
張昭對孫權的醉話很不高興,就出去坐進車裡去了。
孫權知道張昭不高興了,讓人去叫張昭回來,還說,大家一起高興,您又何必發怒呢?張昭以亡國之君商紂王為例,說紂王做酒池一夜宴飲也只是為了高興而已。
孫權沒有說話,揮了揮手,解散了酒宴。
公元232年,公孫淵在遼東反魏,向孫吳稱臣,並要求內外合應,共同打擊曹魏。
對於公孫淵伸出的橄欖枝,孫權很快就答應了,但張昭持反對意見,他勸孫權,公孫淵目的不純,他是怕曹魏徵討才東吳來求援。
如果公孫淵改了主意,不但我們派出的使者回不來,還會被天下取笑。
孫權一心想打北方的曹丕,哪裡聽的下張昭的勸諫。
這樣,張昭越勸,孫權越不能忍受,最後,他抓著刀,強忍著心中的怒火,但還是憤怒地對張昭說,吳國士人入宮拜我,出宮則拜你,我對你的敬重已經到極點了,我真怕失手傷了你。
張昭看孫權很久,才悠悠地說,我知道我的話不中聽,但我還要說。
我忘不了太后臨終的的囑託啊!說完,張昭熱淚縱橫,孫權也扔下刀,跟張昭一起哭起來。
後來,孫權還是派人去了遼東。
張昭生氣於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就蝸居在家,不再上朝。
孫權一怒之下,讓人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
張昭毫不示弱,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表示他永遠不打算出門了。
當孫權派到遼東的使者被殺,孫權後悔了,知道了張昭的預測是正確的。
他幾次派人請張昭上朝,但張昭不肯來。
孫權抹不開面子,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想以此逼他出門。
誰知張昭依然不出來。
孫權覺得無趣,又讓人把火又撲滅,自己則在張昭家門前站了很長時間,一直不走。
後來,張昭的兒子看不下去了,連攙帶扶,把老爹從家裡拉出來,跟孫權才算和解了。
張昭如此倔強,這大概也是他沒有當上東吳丞相的原因。
不過,即使他不是丞相,他在東吳的實際地位也是有目共睹。
一個人,不在於地位高低,只要一心為國,總會受人尊敬。
曹魏和東吳兩個同名的位極人臣的三公,生於同一年,死於同一年!
三國歷史人物由於名大多單字的原因,不僅有很多人同名,還有很多同姓同名的歷史人物。比如最出名的東吳名將和蜀漢名將馬忠。但是很多人想不到,居然還有兩個同名的名臣,生於同年,死於同年!而且還都高壽,享...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
一句話讓他說錯了,他就永遠沒當上丞相
我們都知道張昭是東吳老臣,最早跟著孫策混的,可以說為東吳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可是他卻一直都沒有當上東吳集團的丞相,其中各種原因讓後人不斷猜測。公元200年,孫策終於拿下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
三國時期,讓吳國舉國上下皆佩服的人,功勞堪比蜀國諸葛亮!
三國時劉備有諸葛亮,五虎上將。曹操有百萬精兵強將,然後最後還能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吳國除了有周瑜這樣的大都督,還有黃蓋,甘寧,程普這些武將外,其實還有一人張昭,他作為吳國的兩朝元老,孫策臨終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