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丞相諸葛亮,不過是被後世神話的凡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一度以來,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里,諸葛孔明是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人物。

甚至千百年來,諸葛孔明成為了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

散文、書法、發明我們不作考究。

孔明的政治、軍事始終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也正因為如此,那個真正的諸葛孔明倒是漸漸地模糊起來。

「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一件件紛呈多彩的故事,把一代武侯諸葛孔明塑造成了一個近乎神的形象。

在筆者看來,諸葛孔明終究不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

博學多才如他,但也並非無所不能,即便謀略也通也時常失算。

可以說諸葛孔明有他高尚的人格,卻也有他難以磨滅的性格上致命弱點。

深刻的了解甚至是讀懂諸葛孔明,筆者認為需要從社會大背景、正史、演義小說一起來看。

正史《三國志》里對諸葛孔明未見劉備之前,是這樣記載的:「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後來的事兒,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出山,於是有了那個著名的《隆中對》。

既然講《隆中對》那不得不提在《隆中對》之前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

這個東西,與諸葛孔明的《隆中對》相仿,即便不足以說明諸葛孔明抄襲魯肅。

但諸葛亮在三顧茅廬出的《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

筆者記得毛澤東潤之公曾評價諸葛孔明:「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按《隆中對》的思想,那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

看似沒有任何瑕疵,諸葛孔明是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似乎很合理。

但,荊州,西川兩地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那是由多麼不容易,千里之遙分兵敗亡是必然。

日後不是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導致了第一次衰落嗎?

很明顯,這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

但我們知道,人非聖賢,又非神仙,不可能事事算到。

諸葛孔明在那個諸侯並起,四處動亂的時代,能夠擬定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他的高明之處還是值得肯定的。

但你要說,憑隆中對就認為諸葛孔明很厲害,那顯然是不客觀的。

演義里,諸葛孔明那是被劉備奉為至寶。

但實際上,自三顧茅廬隆中對之後,諸葛孔明出山10多年的時間裡,他所幹的事情就相當於現在稅務局、糧食局局長,10年以來是沒有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

諸葛孔明第一次在軍事上被劉備用上,便是曹操下江南時。

做了什麼事情呢,就是讓諸葛孔明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聯手共抗曹操,也僅僅是去遊說。

像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無稽之談,虛構。

諸葛孔明真正成為軍師,便是曹操赤壁大敗之後。

劉備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他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說到軍師,不得不說在荊州拜的龐統龐士元。

這個與臥龍齊名的鳳雛先生。

除獻了個連環計外,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

跟張魯打,為了和諸葛孔明爭功勞,落得「落鳳坡」的下場。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孔明這才離開荊州,由關羽主持荊州事務,他呢也真正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

關羽攻克成都,《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這樣記載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平定成都之後的10年,建安26年,諸葛亮孔明擁劉備為帝,建立了西蜀王朝。

也就在那時,諸葛孔明才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

蜀漢政權建立了,不得不說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

諸葛孔明雖然是蜀漢相國,但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

而這兩個人之間是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

以諸葛孔明的謹慎,關羽北征,荊州一直空虛。

而關羽兵出荊州有半年之久,諸葛孔明沒有為荊州增添一兵一卒。

從這件事來看,不合情理。

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孔明不發兵將相助關羽守荊州,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但我們又知道,諸葛孔明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是不爭的事實。

從某種程度上講,關羽甚至有可能是諸葛孔明藉助東吳之手殺害。

眾所周知,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是美化西蜀美化諸葛孔明,但熟讀《三國演義》原文的都知道,筆鋒里也處處暗示。

回到諸葛孔明。

劉備去世之後,諸葛孔明繼劉備遺志,把統一華夏作為畢生最大目標。

要北上伐曹操,必先平定南方。

於是就又有了那個虛構的「七擒孟獲」的故事。

為什麼說虛構呢。

因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

按照諸葛孔明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

有史為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那麼「七擒孟獲」又是怎麼流傳,被羅先生寫進去呢。

很有可能是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但不可考究。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孔明確實是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的,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

之後的事情,就是諸葛孔明北伐了。

第一次北伐,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

因失街亭而告終。

這裡必須要強調的是諸葛孔明的用人一般。

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孔明還是重用了馬謖。

北伐第一次收復了姜維,但沒給姜維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

到了最後讓姜維成了一個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鬧到最後劉禪疑他的境地。

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因糧盡而還。

第三次北伐,諸葛孔明漸漸疏遠魏延,又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第四次北伐,憑藉木牛運糧,盡退軍,射殺了張邰。

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據武功五丈原。

與司馬仲達對陣渭南。

也正是這一次司馬仲達最終熬死了諸葛孔明。

說到這,必須要強調的是,歷史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六出祁山。

諸葛孔明北伐也只有五次。

也是這五次北伐,讓蜀漢內耗了很多,成為自劉備彝陵之敗後,蜀漢的第二大衰亡之路。

縱觀諸葛孔明一生,充其量不過是少有謀略,長於散文書法內政的臥龍先生。

而他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又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

毫不誇張的講,不管在演義里還是史料中,都是不爭的事實。

即便後世推崇的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而他諸葛孔明一生成敗也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

從某種程度上講,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推崇。

也就難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偶像,也是情理之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諸葛亮形象三辯「上」

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可以說,他是全書的真正主角,是維繫全書的靈魂。羅貫中滿懷摯愛之情,傾注全部心血,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將他塑造為一...

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傳統民間諸葛亮的形象基本上是由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塑造的附議各類民間的傳說,大體上呢,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在京劇當中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

劉備得諸葛亮,真是「如魚得水」嗎

劉備的前半生,雖然聲望挺高,但是淒悽惶惶,東奔西走,始終寄人籬下,沒有立足之地,直到遇上諸葛亮,才一步步實現「隆中對」的規劃,控有荊州,奪取巴蜀,終於稱霸一方。因此在《三國演義》里,劉備對諸葛亮...

三國:小說與現實中存在差距的人物

諸葛亮:諸葛亮在政治上與軍事上的出眾才能,加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品格,都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的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可以說,諸葛亮在...

只緣識人偏頗 英雄夢斷「三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古代明君必備的領導素質,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不識人、不用人,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要說打天下、守天下,恐怕最終連性命都難保。三國亂世,豪強並起,群雄逐鹿,誰有識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