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緣識人偏頗 英雄夢斷「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古代明君必備的領導素質,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不識人、不用人,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要說打天下、守天下,恐怕最終連性命都難保。

三國亂世,豪強並起,群雄逐鹿,誰有識人之明,能攬得用好天下英才,誰就能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霸業可圖,帝業永固。

然而,翻開《三國演義》,我們卻看到了諸多因識人偏頗,而屈人禍己,夢斷風雲際會的憾事。

《三國演義》雖系小說,但並非全是子虛烏有的藝術虛構。

「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見高儒《百川書志》)。

說明它的主要人物與故事,還是述之有據的。

透視這些人物的識人之誤,也許會使我們在識人、用人問題上,眼光更準確,胸襟更開闊。

陳宮捉放曹 落魄白門樓

話說曹操刺殺國賊董卓不成,被遍行文書,畫影圖形,四處追捕。

慌亂之中,曹操亡命天涯,在河南中牟被守關軍士所執。

中牟縣令陳宮(字公台)深感曹公忠義,遂棄官與之潛逃。

二人行至成皋,幸遇陳宮父摯呂伯奢。

呂囑家人宰豬,自己赴市沽酒,準備好好招待客人。

誰知生性多疑的曹操卻誤以為呂伯奢欲加害於他,便將其一家八口滅門,半路上又將呂伯奢刺殺。

陳宮責其「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親眼目睹曹操如此殘忍,遂趁機不別而去。

其實,對曹操如此暴行,若從另一方面思考,亦情有可原。

當時正處天下大亂之時,軍閥混戰,生靈塗炭,血腥恐怖,司空見慣;曹操身系朝廷重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驚魂難安,加之本性使然,做下此等荒謬絕倫之事,首先是為了自保,並非一味肆意屠殺,罪不可恕。

陳宮別曹,轉而投向呂布。

這呂布曾連殺丁原、董卓兩「義父」,三投其主,是個朝秦暮楚、尚武無德的無義小人,不知陳宮怎樣就看上了他。

其實,對於陳宮,呂布並不大在意。

一次,陳宮勸呂布提防陳珪父子暗算,呂布竟斥責他:「汝無端獻饞,欲害好人耶?」陳宮自感明珠暗投,欲棄布他往,又恐被人嗤笑,終日悶悶不樂。

曹操兵臨下邳,呂布殞命,陳宮在白門樓上被縛。

曹問昔日如何見棄?宮曰:「汝心術不正」,又問:「奈何獨事呂布?」宮曰:「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

」此言貌似有理,其實並無底氣。

曹操輕張松 不意失西川

張松,字永年,官任益州別駕。

別駕者,乃州刺史的佐吏,總理眾務,職權甚重。

張松雖其貌不揚「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卻「言語有若銅鐘」,極有政治遠見。

時益州牧為劉璋,他因殺了漢中太守張魯之母與弟,兩相結怨成仇。

聽說張魯舉兵來犯,劉璋急遣張松往許都,說服曹操舉兵取漢中,以解益州之危。

張松自思劉璋懦弱,難成大事,乃懷揣西川地理圖本,欲獻曹操。

曹操以貌取人,甚輕張松。

張松反唇相譏,歷數曹操「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之短,惹得曹操火起,要殺張松。

多虧楊修、荀彧力諫,曹操才免其一死,喝令亂棍打出。

張松離益州前曾誇下海口,如今曹操不容,又慚回益州,他便打馬望荊州而去。

在荊州,張松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建議劉備進取西川,擴大地盤,以圖帝王之業。

劉備雖然也想向川蜀發展,但苦於蜀道崎嶇,「車不能方軌,馬不能聯轡」,不敢冒然用兵。

張松笑曰:「這有何難。

」說著,便將地理圖冊獻上。

有了這幅「寶圖」,再加上法正、孟達作為內應,劉備終於入主益州,奠定了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的帝王基業。

設若當初曹操不輕慢張松,得了這幅「寶圖」,一舉拿下益州的話,劉備可就慘啦,僅憑荊州(還是借來的)一隅之地,何以東拒孫吳,北抗曹魏,成三國鼎足之勢?

關羽辱孫權 取禍走麥城

孫權,字仲謀,即吳大帝。

他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在一班文臣武將的輔佐下,將東吳治理得虎虎有生氣。

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

時漢廷使臣劉琬入吳,見孫家眾弟兄,曾說:「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氣秀達,然皆祿祚不終。

惟仲謀形貌奇偉,骨格非常,乃大貴之表,又享高壽,眾皆不及也。

孫權所獨具的帝王氣質,連曹操也讚嘆不已,他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然而自視甚高的關羽,卻從來不把孫權放在眼裡,直到敗走麥城,被執於孫權面前時,仍破口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儘管如此,孫權還是心存惻隱,想要勸降,怎料主薄左咸力阻,孫權才命武士將關羽推出斬首。

對於孫權,關羽數有不敬。

為了和平要回荊州,更為了鞏固孫、劉聯盟,以破曹軍,諸葛瑾建議孫權向關羽示好,結成兒女親家。

誰知,當諸葛瑾作伐提親時,關羽竟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

如此傲慢無禮,讓諸葛瑾如何下台,又讓孫權情何以堪?其實,這種聯姻,絕不單單是兩家的兒女私事,更多的帶有維繫兩國結盟的政治色彩。

關羽卻不顧大局,只逞一時之快,不僅誤了國家大事,也為自己日後埋下了禍患。

即使撇開國家大事不說,單從私家關係而言,關羽的這種驕橫之態,也是有悖人之常情的。

且不說諸葛瑾之弟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就連劉備也入贅東吳,成了孫權的妹夫。

人常說「打狗須看主人面」,身為君侯,關羽如何連這個極為淺顯的道理都不懂?

孔明忌魏延 夢縈五丈原

魏延,字文長,是一位武藝高強的悍將。

他在長沙為救黃忠,砍殺了太守韓玄,卻差點被孔明斬首。

這是兩人初次相見,孔明為何即欲除之?他對劉備說出的理由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返,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如果僅憑這句不靠譜的理由,就要殺掉一員猛將,真有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時魏延甲冑在身,必戴頭盔,如何能見其腦後有反骨?後來,孫權也對蜀漢使者費禕說:「此人(魏延)勇有餘,而心不正。

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

」孫權與魏延似乎並無交集,不知此話從何說起。

在蜀漢,魏延位列「五虎上將」之後,其他諸將則等而下之。

為了助劉備取西川,他曾在「鴻門宴」上登堂舞劍,欲取劉璋;亦曾在戰場上一箭射掉曹操的兩顆門牙,大挫魏軍的威風。

魏延能征善戰,屢立軍功,官至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

在隨諸葛亮出師伐魏時,曾請求率五千精兵出褒中、循秦嶺、過子午,奇襲長安。

此計雖險,卻能出其不意,一招制勝。

只可惜一向用兵謹慎的諸葛亮不肯「弄險」。

當然,此計如果是別人所出,可能又當別論。

諸葛亮六出祁山,兵困五丈原,舊病復發,吐血不止。

他在帳中設壇祈禳北斗,不料卻被魏延急報軍情,大步闖入撲滅了主燈。

他自料必死,首先想到的是留下錦囊,讓馬岱依計斬殺了魏延。

魏延桀驁不馴,性格叛逆,屬於「另類」,也許這就是諸葛亮眼中所謂的「反骨」。

在他的不斷防範、打壓下,魏延有氣難出,壯志難酬,長期悶悶不樂。

物極必反,人急鋌險,最終導致了一場變亂。

比起曹魏謀士成群,戰將如雲,東吳人才濟濟,將帥輩出的盛況,蜀漢自諸葛亮逝後,則每況愈下,出現了嚴重的人才匱乏危機。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其後繼乏人的有力佐證。

識人則明,失人則暗;暗則生變,變則難安。

這是《三國演義》所揭示,亦被歷史所證實了一條至理名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閒侃三國之二:諸葛亮的機心

諸葛亮自我標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把他當作千秋萬載的表率。《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不吝溢美之詞,但是書中有幾處疑問,不知是作者的敗筆還是伏筆。1、徐母之死徐庶被曹操騙到許昌,見了母親...

男人都想穿越去的年代——三國時期

三國之蜀漢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人民生活越來越艱難,故國家四處爆發動亂,起義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的亂世更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熱血英雄,。想必很多人都閱讀過《...

大軍師司馬懿最佩服的人

#沐心堂*談古論星# 181.8.20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出生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少有逸群之...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親率大軍在占領漢中之地後,進位漢中王,關羽被封前將軍,假節斧。是歲,時羽攻曹公將曹仁,水淹七軍,擒于禁於樊城。採納之計,一面調五萬...

盤點三國:造成龐統英年早逝的三大性格弱點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略知《三國》者,自然知道此人,所謂「臥龍鳳雛」,臥龍是諸葛孔明,鳳雛就是龐統。世外高人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龐士元之才可窺。當然,你也應該知道,...

白話《三國志》劉 備 傳

孫權對先主漸漸感到畏懼,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雙方關係,先主前往京口拜見孫權,兩人相處頗為禮敬和好。孫權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

先主劉備傳

  先主傳,先主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勝之子劉貞,元狩六年(前117)受封涿縣陸城亭侯,因在宗廟祭祀時所獻祭金違犯禮制,而觸犯律令被削去爵位,於是便在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