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提起三國時代的「蜀漢」不免讓人驚嘆,同時也讓人無限惋惜;之所以驚嘆,是因為劉備從一個身份卑微的小人物竟然能發展到割據一方,甚至自立為「漢中王」,這其中除了「諸葛亮」、劉關張的協助之外也少不了劉備自身的努力;不得不承認,劉備的奮鬥史堪稱三國中最勵志的「小強」。
但是又不得不提「蜀漢」惋惜,想當年劉備帳下五虎上將齊聚,臥龍、鳳雛兼得,帳下更是兵甲數十萬,甚至到了劉備征伐東吳時曾一度打得孫氏王朝節節敗退;但到了劉備死後,諸葛亮能用之人也不過「魏延」和「姜維」二人,更何況諸葛亮臨死不忘帶走「魏延」。
這種「蜀中無大將」的尷尬局面實在與蜀漢前期反差太大;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漢」後繼無人可用的局面呢?
按照常理來說,蜀漢前期劉備幾乎是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即使有一兩座城池也很快被曹操搶走;但奇怪的是,劉備身邊的文臣武將反而越逃越多。
但到了劉備入主西川後,政權相對穩定,四方人才應該紛紛投奔才是;結果呢?自關羽死後,緊跟著諸如張飛、黃忠等老一輩五虎上將不是戰死沙場就是病死異鄉;蜀漢就此一蹶不振,甚至年輕一代將領幾乎沒有一個能擔大任的。
蜀漢「五虎上將」堪稱三國時代少有的猛將,個個勇武彪悍,甚至可以獨當一面;但同時也不難發現,關羽、張飛原是劉備最初班底,黃忠年老不多用,至於馬超那就更不用提了,自從歸降蜀漢後就被派往戍邊,幾乎再無出頭之日,而趙雲也不用多做解釋,除了「百萬軍中七進七出」的輝煌戰績之後,幾乎再無明顯功勳。
由此就可以看出,這是劉備或是諸葛亮故意為之,也可以說是「重文不重武」的具體表現;諸葛亮所著《兵苑》也可證實,治軍之法著重「君子之德」,要比培養統兵將領的能力重要得多。
這就很好理解了,「五虎上將」尚且被諸葛亮如此看待,那就更不用說培養新生代統兵「大將」了。
導致「蜀中無大將」的很大原因其實也和「關羽失荊州」有關。
追根溯源,劉備真正成勢則要從荊州開始,包括諸葛亮在內,大批的人才幾乎都起於荊州;而且從最初諸葛亮的《隆中對》來看,後世蜀軍出川的地點應該是荊州,而不是「祁山」。
從這裡看,「荊州」無論是戰略位置還是蜀漢基礎,其存在意義都非常重要;因此蜀漢能征慣戰的大將,諸如老一輩關羽,新生代馮習、張南等等,甚至可以說諸葛亮將蜀漢大部分軍事人才都部署在「荊州」附近,而成都留下的都是些善與治國理政的人才。
但自從關羽擅自北伐後,「荊襄」皆失,這場戰役規模甚大,其影響更是極為深遠;在這場戰役中蜀漢軍事人才幾乎損失大半,不單單是死了「關羽」這一位人才,「荊州」周圍城池守將都是蜀漢精英,最著名的諸如劉封、孟達、馮習等等,這些名氣雖不如「關羽」響亮,卻都是蜀漢新生代的中堅力量。
這些新生代力量在這場戰役中要麼戰死,要麼投降,至此蜀漢新生代也出現了嚴重的「斷代」局面。
其三,蜀漢的地理位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蜀漢政權其實就是以「益州」為中心的川蜀地區,這一代崇山峻岭,地少人稀,早期的「劉璋」一直身處戰亂卻無人攻伐,最主要的不是各諸侯認為「川蜀」不好攻打,而是都看不上這塊貧瘠土地,描寫「劉璋」的也多是一句「偏安一隅」。
何為「偏安一隅」?說白了就是「劉璋」在川蜀之地不求進取,其實不是劉璋不求進取,而是「川蜀」之地太過偏僻,想出川「進取」實在太難;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得成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和蜀漢後期人才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很有關係,正因為「蜀漢」地處偏僻,川外的人才很難直接入川投奔;還有地少人稀,即使到了蜀漢滅亡時人口也不足百萬,可想當地真正能讀書練武的又有幾人,更何況即便有資本讀書練武,又有幾人能最終成為「人才」?人口基數的薄弱不僅直接局限了蜀漢「人才」的數量,同時也局限了蜀漢國力的發展;諸如諸葛亮屢次北伐,次次舉傾國之兵也不過十萬之眾,這十萬人還被諸葛亮小心翼翼的使用,一旦稍有不利馬上退兵,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真正能動用的「人口」能有多少。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蜀漢政權自成立之日起,其內部鬥爭就已經開始,當時蜀漢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系,一派則是以「法正」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系」;從「馬謖」被諸葛亮不顧眾將反對的任命「守街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原本是想安排嫡系來繼承自己的。
結果「馬謖」的失利致使諸葛亮再不敢讓人分擔自己的工作,從此開始事必躬親,就連蜀中治國立法也要由他自己親自主導。
從這點看,諸葛亮掌管的「荊州派系」才是真正的蜀漢「主人」,而本土的「益州派系」則一直被邊緣化,甚至打壓;其結果自然是「荊州」人才日益消耗損失,「益州」人才又不能被提拔,蜀漢人才嚴重中空。
至於「魏延」本是蜀漢最有希望接替「五虎上將」的人才,但由於種種原因也被諸葛亮臨死帶走;還剩個「姜維」,那就更不用提了,且不說此時的「姜維」已是孤木難支,而且此時蜀漢也倒退到了「宦官當政」的時代。
劉禪身邊還有個大太監「黃皓」時刻壓制著「姜維」,即便再有能力,沒有用武之地也毫無用處。
「蜀中無大將」的尷尬局面非一日一人可成,也只能說當年的劉備空有其志,後世卻無人能真正繼承其志。
諸葛亮執政11年,都有哪些失策,導致蜀漢最早滅亡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諸葛亮一直是三國時代的智慧的傑出代表,歷來備受人們崇拜的偶像。尤其是在我們喜愛的《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可以說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幾乎成為神。然而,正史之中的...
蜀中無大將,為什麼蜀漢後期沒有超級名將?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是演義對三國後期蜀漢人才短缺的一種寫照,然而,正史之中,蜀漢後期長期以來,除了姜維,也沒有多少獨當一面,力攬狂瀾的名將,這是為什麼呢?
蜀漢第一個被滅,是天意還是人禍?難道蜀漢信奉攻擊是最好的防守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令鍾會鄧艾兩路大軍攻打西川,揭開了三國統一時代的序幕,幾個月後,鄧艾兵臨成都,劉禪率領文武百官投降,蜀漢滅亡。自221年劉備稱帝,至263年劉禪投降,蜀國國祚四十二年,這個...
蜀漢劉禪治國41年,難逃滅國命運,阿斗最終的抉擇萬千黎民感激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劉禪(小名阿斗)進封為皇太子。同年劉備以替義弟關羽報仇之名舉兵伐吳,這場由劉備御駕親征的戰爭最終以夷陵之戰慘敗結束,繼關羽失荊州後蜀漢第二次遭受重創。...
諸葛亮死後蜀漢能挺30年,主要靠這兩人,他們一死蜀漢馬上完蛋
劉備所建立的蜀漢,之所以被曹魏所滅,並非是因為劉備陣營的實力弱,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內部政治腐敗,有用的人才一個一個倒下,權力落到了小人手裡,被操弄權柄,最後蜀漢才走向了覆滅。
蜀中無大將,也怪諸葛亮?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將,必須使用廖化這樣平庸無能的人做先鋒。比喻沒有傑出人才,平庸者也僥倖成名。這個解...
魏延為什麼不能躋身進入蜀漢第一武將行列之內?
在劉備入主蜀中的時候,馬超駐葭盟關,張飛駐巴中,關羽駐荊州,魏延駐漢中,其中漢中是蜀中的門戶,地位的重要性應該是只次於荊州的,但是劉備手下的武將第一行列中為什麼只有關張黃馬趙,能夠扼守如此重鎮的...
四川人最崇敬的諸葛亮,為何攝政時卻將蜀人盡數排擠出朝廷?
文 | 江隱龍通過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可以看出這位蜀漢丞相對荊州人士的偏愛;通過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可以看出蜀漢人才——尤其是非益州本士人才嚴重的損失,那麼在如此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是否重新開始...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東征沒帶上諸葛亮,不是不想,原因或許很簡單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關羽被殺,荊州丟失,令剛剛步入巔峰的蜀漢帝國兩線作戰、統一全國的戰略夢想化為泡影。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權衡及部署,劉備率部東征,揭開了夷陵之戰的序幕。其結果大家都知道,...
蜀中無大將,為什麼會出現這人才凋零局面?原因其實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喜歡三國的朋友,一定聽說過「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俚語,雖然表達了廖化這位老將,在蜀漢後期的重要性,但是也側面的反應了,三國後期,尤其是蜀漢已經出現了「無大將」的尷尬局面...
蜀中無大將,為什麼蜀漢後期武將非常少?原因很簡單
熟識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鼎立時代,三個國家三分天下,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始終存在著力量上的懸殊,而蜀漢,就其綜合實力而言,在三個國家當中,明顯不占優勢,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 蜀漢是三個國家當中...
若龐統不死,三國將如何發展
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會入川,那麼荊州在諸葛亮和關羽的鎮守下可保無虞。劉備、龐統主益州,豬哥、關羽主荊州。時曹操暮年,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
蜀中無大將,為何蜀漢後期武將很少?原因讓人唏噓
三國時期,魏蜀吳分天下,但是國與國之間力量懸殊。就綜合實力而言,蜀漢可以說是三個國家裡面實力最弱的一個,首先,國土面積小,其次,軍事力量也不見得強。在《三國演義》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都說「蜀中無大將」,蜀國後期武將稀少,無非是這三個原因所造成
只要看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在三國的時候,整個國家一分為三,即魏、蜀、吳。但是從國家的實力來說,蜀國的力量是最小的,地盤也是最小的。我們要知道,在古代地盤決定一切。另外蜀國的軍事力量也是最差的,描...
個人觀點:三國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的真正原因!歡迎探討
劉備死後,蜀漢總體文臣武將:文有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等,武有趙雲、魏延、王平、姜維等人才上且可以,但是後期諸葛亮死後呢?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能力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