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為什麼會出現這人才凋零局面?原因其實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喜歡三國的朋友,一定聽說過「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俚語,雖然表達了廖化這位老將,在蜀漢後期的重要性,但是也側面的反應了,三國後期,尤其是蜀漢已經出現了「無大將」的尷尬局面。
在我們熟悉的歷史之中,蜀漢中後期能夠稱之為「名將」的除了魏延和姜維之外,再無其他人了。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問題很好回答,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地理位置,偏安一隅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占據益州和漢中,又是在西南這塊比較偏遠的地方,整體的物質生活水平,經濟開發程度,文化普及程度,人口密度程度等等都遠遠不如曹魏和東吳,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天下豪傑智士不願意來,本土的人才有更不少,就出現了人才的斷層局面。
第二:戰爭頻繁,死傷過大。
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漢政權就接連遭遇慘敗,夷陵之戰的慘敗,導致荊州系武將死傷大半,連劉備也在白帝城病逝。
諸葛亮執政之後,先是南征,後是北伐,在頻繁的戰爭之中,不少武將紛紛陣亡或病逝,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關興,張苞,諸葛喬、向寵等。
第三:政治矛盾,對本土壓制
劉備入川的時候,手中的勢力主要是荊州係為主,後來得到了益州,從而導致荊州系統治益州系,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對本土益州系進行了打壓,對東州系進行了拉攏,尤其是在諸葛亮死後,對本土士族政治打壓更加嚴重,導致後期掌權的不是荊州籍就是元從的官二代,從而失去了新鮮血液的加入。
第四:缺乏適當選拔制度
在蜀漢的歷史記載,我們並沒有發現劉備和諸葛亮有什麼良好的選拔制度,仍舊根據東漢時期的舉薦和徵辟。
然而這種制度已經非常落後,不適應歷史的發展了,加上本土士族的不予配合,故而成效很小。
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從降將中提拔。
其中王平、姜維都是降將。
我們知道,蜀漢在曹魏大軍的進攻下,短短不到2個月,就滅亡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匱乏和凋零。
姜維獨木難支,如果後期還有幾位不錯的良將,想必不會那麼快就滅亡。
蜀中無大將,為什麼蜀漢後期武將非常少?原因很簡單
熟識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鼎立時代,三個國家三分天下,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始終存在著力量上的懸殊,而蜀漢,就其綜合實力而言,在三個國家當中,明顯不占優勢,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 蜀漢是三個國家當中...
蜀中無大將,為何蜀漢後期武將很少?原因讓人唏噓
三國時期,魏蜀吳分天下,但是國與國之間力量懸殊。就綜合實力而言,蜀漢可以說是三個國家裡面實力最弱的一個,首先,國土面積小,其次,軍事力量也不見得強。在《三國演義》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蜀中無大將,也怪諸葛亮?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將,必須使用廖化這樣平庸無能的人做先鋒。比喻沒有傑出人才,平庸者也僥倖成名。這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