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歷史上真實的空城計,到底是怎麼回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屬於第六套「敗戰計」(又稱劣勢之計)之一。

最著名的戰例就是《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所設的「空城計」,騙走了司馬懿的大軍。

民間流行的許多諺語和歇後語就是與諸葛亮及「空城計」有關的:「沒有空城計,退不了司馬懿」;「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孔明彈琴退仲達———好沉著」。

說明它給人們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後人又把它搬上戲曲舞台,成為三國名劇,更使之幾乎盡人皆知。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羅貫中寫道: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往西城蜂擁殺來,此時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當時眾官盡皆失色。

此時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

……」他自己則「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看到如此景象,心中大疑,便傳令退兵,次子司馬昭問之,司馬懿道:「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孔明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和他的多疑心理而走出了一步險棋,並取得了成功。

因為晉陳壽所著《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與羅本《三國演義》的母本之一、元代建安虞氏《新全相三國志平話》中均沒有記述這件事,且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九記載「陝西八」條中載:「西縣城,(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西南百二十里……蜀漢建興六年,武侯屯西縣,使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師敗。

武侯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西縣」即《三國演義》中所謂弄險的「西城」,也未述及「空城計」之事。

因此,後人一般懷疑羅貫中是諸葛亮擺「空城計」的創造者。

但是,如果挖根究底,西晉時有個叫郭沖的人,才是這個「空城計」的「發明者」。

郭沖是金城(今甘肅蘭州市東)人,曾充晉初坐鎮關中的扶風王司馬駿(司馬懿幼子)的幕僚,和司馬駿屬下高級僚屬劉寶、桓隰等人一起議論諸葛亮,「於時談者多譏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郭沖不以為然,他特舉出諸葛亮的五件事來證明諸葛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並說這五件事都是一般人所不曾知道的,「扶風王慨然善沖之言」。

「空城計」就是這五件事中的第三件。

南朝宋裴松之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中, 引東晉王隱《蜀記》載郭沖所云諸葛亮「第三事」 曰:「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

晉宣帝(指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

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

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對於這個故事,裴松之認為並不可信:「然沖之所說,實皆可疑」。

他批駁郭沖所云「第三事」違背史實:「陽平在漢中。

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擊耳。

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

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

就如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另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

」裴松之就此分析道:「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沖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雲『扶風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不僅如此,裴松之對於當時另一例「空城計」也曾質疑。

魏將文聘的「空城計」,更在諸葛亮之前。

《三國志<魏書·文聘傳>》中裴注引《魏略》雲:文聘鎮守石陽時,「孫權嘗親自將萬餘卒至。

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

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

』遂不敢攻而去。

」但是,裴松之說:「《魏略》此語,與本傳反」。

因為《三國志·文聘傳》中沒有記載此事,他也表示不大相信。

由於裴松之對於這兩例「空城計」的真實性予以否定,人們對歷史上是否發生過空城計的問題多持懷疑態度。

那麼,歷史上究竟發生過「空城計」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國,有關「空城計」的源頭,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時期。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楚「子元以六百乘伐鄭,……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

縣門不發。

楚言而出。

子元曰:『鄭有人焉。

』諸侯救鄭,楚師夜遁」。

這可謂「空城計」的先例。

而且,自三國以後,有關「空城計」的記述也不絕於史。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文帝元嘉七年」載:「魏兵攻濟南,濟南太守武進蕭承之帥百人拒之。

魏眾大集,承之使偃兵,開城門。

眾曰:『賊眾我寡,奈何輕敵之甚?』承之曰:『今懸守窮城,事已危急;若復示弱,必為所屠,惟當見強以待之耳。

』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

唐李延壽《南史》中也有此類記載:「道濟時與魏軍三十戰多捷。

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

……時道濟兵寡弱,軍中大懼。

道濟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

魏軍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唐李百藥《北齊書》中記載:祖珽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陳寇,百姓多反,珽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坐街巷,禁斷行人,雞犬不亂鳴吠。

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

疑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廷復令大叫,鼓譟聒天;賊大驚,登時走散。

宋歐陽修、宋祁在《新唐書·張守珪傳》中寫道:唐玄宗時,吐蕃進攻瓜州,守將王君煥戰死。

「詔以張守珪為瓜州刺史,墨離軍使,督餘眾完故城,版築方立,虜奄至,眾失色。

守珪曰:『創痍之餘,詎可矢石相確,須權以勝之。

』遂置酒城上,會諸將作樂。

虜疑有備,不敢攻,引去,守珪縱兵擊敗之。

宋江少虞在《宋朝事實類苑》中記載:北宋真宗時,太尉馬知節主持延州防務。

「戎人將謀入鈔,值上元,令大張燈累夕,大開諸門,虜不測,即皆引去。

清谷應泰所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元末,朱元璋部將鄧愈守徽州,苗帥楊完率兵來攻。

「時徽州新附,守御之器備,胡大海方將兵撤婺源,城中守兵甚少。

苗軍奄至,鄧愈乃激勵將士,大開四門以待之,苗軍疑不敢入。

明代「空城計」的事例更多。

清張廷玉等所撰《明史·王儀傳》中寫道:「王儀為山西右參使,分守冀寧。

寇抵清源城,儀洞開城門,寇疑引去。

」《明史•張臣傳》記載「張臣為膳房堡守備時,『寇嘗大入,環攻堡,欲生得臣。

臣台麾下酌水為酒,歡呼歌飲,寇莫測所為,不敢等。

臣夜決圍出,取他道以歸。

』」

以上諸例都是嚴格意義上的空城退敵之計。

但是,在兵法中作為敗戰之計的空城計,卻並不限於守城。

《三十六計》中關於空城計的解釋是「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就是說勢虛者再顯示其虛,使敵人難以揣摩;在敵眾我寡的緊要關頭,運用這種策略,顯得奇妙莫測,以大膽冒險的行動造成敵人的錯覺,從而驚退敵軍。

這種謀略不但用於兩軍對壘的守城,而且也用於敵眾我寡的守營及遭遇戰。

這一類戰例同樣屢見不鮮。

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述及到漢代飛將軍李廣所設的「空城計」。

李廣一次以百騎遭遇匈奴數千騎,「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

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

』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陣二里所,止。

令曰:『皆下馬解案!』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

』於是胡騎遂不敢擊。

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

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

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明宋濂等所撰《元史·鐵哥傳》中亦有關於「空城計」的記載。

元世祖二十四年,鐵哥從世祖征乃顏。

「至撒兒都之地,叛王塔不台率兵奄至。

鐵哥奏曰:『昔李廣一將耳,尚能以疑退敵,況陛下萬乘之威乎。

今彼眾我寡,不得地利,當設疑以退之。

』於是帝張曲蓋,據胡床,鐵哥從容進酒。

塔不台按兵覘伺,懼有伏,遂引去。

在裴松之所注《三國志》里,有關此類活用「空城計」的記載亦是甚多。

在《三國志<魏書·陳登傳>》中,裴注引《先賢行狀》曰:「孫策遣軍攻登於匡琦城。

……賊眾數十倍於郡兵,……(登)乃閉門自守,示弱不與戰,將士銜聲,寂若無人。

登乘城望形勢,知其可擊。

乃申令將士,宿整兵器,昧爽,開南門,引軍詣賊營,步騎鈔其後。

賊周章,方結陣,不得還船。

登手執軍鼓,縱兵乘之,賊遂大破,皆棄船迸走。

登乘勝追奔,斬虜以萬數。

」街亭失守時王平設過「空城計」。

《三國志<蜀書·王平傳>》載:「建興六年,(平)屬參軍馬謖先鋒。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有伏兵,不往逼也。

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退。

吳將黃蓋和朱桓也運用過類似的「空城計」。

《三國志<吳書·黃蓋傳>》記載:「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黃)蓋領太守。

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余皆奔走,盡歸邑落。

」黃蓋乘勝追擊,「誅討魁帥」,平定了蠻夷叛亂。

《三國志<吳書·朱桓傳>》中說,魏將曹仁帶兵數萬進攻濡須。

「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

……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

」曹仁果然派人攻城,朱桓身先士卒,奮勇征戰,後獲大勝。

由此可見,「空城計」在我國歷史上確實多次被運用於戰爭實踐之中,並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三國時期使用過空城計的是他

導讀:大部分人對於「空城計」的了解,多是源於《三國演義》。馬謖剛愎自用而致街亭失守,諸葛亮退守西城,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下令打開城門,自坐城頭,撫琴飲酒以待司馬。司馬懿兵至城下,見狀生疑,...

歷史上三國中空城計真的存在嗎?

說到空城計到家肯定會想到:蜀將馬謖失守街心亭,魏將司馬懿率兵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大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說明《三國演義》是有一回的,但是歷史中...

揭秘 三國諸葛亮的真相

三國,一個群星璀璨的的時代,一群英雄為國家的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的形象更是流傳千古。《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更是將這段歷史推向了巔峰,但是文學不等於歷史。今天就由小飛為大家介紹一下三國...

三國里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的

一提起諸葛亮,人們就會想到空城計,而說起空城計,則展現出了人們對諸葛亮軍事天賦的無比推崇。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究竟發生過沒有?人們對諸葛亮的追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諸葛亮這個人,至少從晉代開始...

三國空城計多 但主角並非諸葛亮

據記載,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第三十二計,是一種心理戰術。在緊急關頭,以大膽冒險行動來造成敵人錯誤判斷,最終達至脫險的目的。空城計中所含的謀略思想,古人不僅用於守城,也用於敵眾我寡的遭遇戰。作為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