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啦!5位軍史專家解讀長征精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寫在前面: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主席強調:「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

」為幫助讀者更好理解長征精神,我們邀請了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的5位軍史專家,分別從堅定理想、忠誠使命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撓、勇於犧牲的英雄氣概,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創新膽略,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團結精神,紮根群眾、革命為民的實踐宗旨等方面展開深入解讀,供大家學習參考。

——編 者

堅定理想 忠誠使命

馬衛防

長征,是對理想信念的考驗;長征的勝利,是理想信念的勝利。

凡是了解長征歷史的人,很容易想到鄧小平同志回憶長征時的感受——「跟著走」。

雖然只有簡單的3個字,彰顯的卻是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兩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困難重重,險象環生,紅軍將士理想不移、信念不滅,忠心耿耿跟著共產黨歷盡艱辛、衝破險阻,以高度的自覺煥發出無窮的力量,以高昂的鬥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勇往直前。

長征表現了紅軍將士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精神。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紅軍主力撤出中央蘇區,被迫開始長征。

即使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黨和紅軍也始終與中華民族和廣大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以救國於危難、救民於水火為己任,發表抗日宣言,提出抗日主張,努力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結合起來,把長征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結合起來。

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紅軍官兵有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作支撐,心甘情願地把個人小我融入革命大我,經受住各種嚴峻的考驗。

湘江之戰,紅軍損失慘重,一渡赤水前土城之戰又遭挫折,萬里征途出現低谷。

但紅軍將士堅定的理想信念沒有泯滅,為了把中華民族從帝國主義鎖鏈下解放出來,為了贏得中華民族子孫萬代的自由,廣大紅軍指戰員秉持民族大義、勇擔救亡大任,堅定不移跟著共產黨走,跟著紅軍隊伍走,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最終勝利到達陝北,進入抗日的前進陣地,並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征表現了紅軍將士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偉大精神。

廣大紅軍官兵始終抱定「為了蘇維埃新中國」「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終滿懷著把中國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豪情壯志。

有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將士在鐵流萬里的長征途中,忠貞不渝地凝聚在黨的旗幟下,朝著遠大目標衝鋒向前。

征途漫漫,關山重重,長征隊伍中不乏有年老體弱的老紅軍,有稚氣未脫的紅小鬼,有承受更多艱難困苦的女紅軍,還有疾病纏身的傷病員,但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他們仍然表現出了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面對雪山草地,他們更有戰天鬥地的豪情壯志。

因為他們懂得自己是在為人民而戰,為民族的解放而戰。

荊棘滿途灑遍了紅軍將士的鮮血,萬水千山掩埋著民族英雄的忠骨。

紅軍將士以實際行動體現出對黨的忠貞,對事業的執著,對正義的堅持。

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征途,丈量出中華優秀兒女的優秀品質,丈量出中華民族面對血與火、生與死考驗的堅忍不拔,丈量出紅軍將士堅持理想信念的強度、深度和力度。

堅定理想信念,忠誠歷史使命,今天依然是對每個共產黨員第一位的要求,也是畢生的要求。

學習和弘揚紅軍將士對革命理想矢志不渝、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對使命事業鍥而不捨的堅定信念,做到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鬥精神不懈怠,這是我們對長征精神的最現實的紀念。

回顧歷史是為了昭示未來。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包括紅軍將士在內的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

習主席指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是長征在當代中國的延續,是異常艱巨而又複雜的事業。

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沒有金沙水拍,但同樣要闖激流險灘;未見大渡橋橫,但同樣要斬關奪隘。

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決不能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真心追求,決不能動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執著,要始終保持紅軍長征時期的那麼「一股勁」,不斷錘鍊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傳承弘揚戰無不勝的「東方魔力」,繼續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

不屈不撓 勇於犧牲

■翟清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艱苦卓絕的長征,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犧牲一切的革命精神,譜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長征彰顯了紅軍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革命精神。

中華民族以吃苦耐勞而著稱於世,紅軍長征則把這一優良傳統發展到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新高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

長征路上,紅軍遇到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在饑寒交迫中,越過無數雄關險隘,跨過莽莽雪山草地,披荊斬棘,前仆後繼,所向披靡。

4000多米的夾金山,是中央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雪山,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氣溫極低,「鳥飛不過,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飢疲已到極點的紅軍將士,以堅強的毅力去攀登這座「神山」,雖然「山頂兩旁的冰天雪地里躺著不少犧牲的同志」,但英勇的紅軍將士終於把雪山踩在了腳下。

松潘草地,一望無際的沼澤地,不見樹木,不見道路,沒有人煙。

深不可測的泥潭,雨雪交加的寒冷,挑戰極限的飢餓,時時威脅著紅軍戰士的生命。

但紅軍沒有被嚇倒,吃野菜,挖草根,煮皮帶,像一股勢不可擋的滾滾鐵流,堅定地向前。

成千上萬的紅軍官兵長眠在草地,走出來的也是骨瘦如柴。

但就是這些人,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歷時兩年的長征,紅軍將士經過了14個省,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黨嶺山、長板山、倉德山、打鼓山等幾十座雪山,渡過了湘江、烏江、北盤江、金沙江、雅礱江等幾十條大江大河,走過了幾百里草地沼澤,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展現了戰天鬥地的英雄豪情。

長征彰顯了紅軍不惜犧牲一切的革命精神。

長征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進行的殊死搏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

紅軍以鋼鐵般的意志和一往無前、英勇犧牲的精神,粉碎了國民黨軍聚殲的企圖,開闢了北上抗日的通道。

在長征中,紅三十四師血戰湘江,以巨大的犧牲使紅軍絕地重生;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在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大渡河撕開了一個缺口,開闢了一條北上的道路;激戰臘子口,粉碎了蔣介石企圖把紅軍圍困餓死在雪山草地的陰謀。

為攻占包座,剛剛過草地的紅四方面軍一部,與國民黨軍精銳部隊展開激戰。

鬥志昂揚的紅軍官兵和敵人廝殺,甚至連機關幹部、宣傳員、炊事員、飼養員都拿起槍上了戰場。

烏蒙山迴旋戰,紅二、紅六軍團轉戰上千里,在運動中消滅敵人,「踢死黔軍,踩死川軍,拖死中央軍」,取得了戰略轉移的主動權。

獨樹鎮戰鬥,地形不利,氣候惡劣,部隊極其疲勞,紅25軍以不足三千之眾,擊破國民黨軍數萬精兵的襲擊合圍,打出了威風,贏得了轉移的時間。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說:「(中央紅軍)長征的統計數字是觸目驚心的。

幾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發生在路上每個地方,總共有15個整天用在打大決戰上」。

在長征中,各路紅軍進行了數以百計的戰役戰鬥,師以上規模的戰役戰鬥就有120餘次,殲敵40餘個團,擊潰數百個團。

紅軍官兵以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最終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贏得了長征的勝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

勝利的桂冠總是垂青於千錘百鍊而枕戈待旦的軍隊。

長征,紅軍官兵為了挽救民族於危亡,拯救人民於水火,英勇奮戰、百折不撓,戰勝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付出難以估量的重大犧牲,把瀕臨絕境的中國革命引向了勝利發展的新路,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長征所鍛造的不怕任何艱難困苦、不惜犧牲一切的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獨立自主 實事求是

■徐 飛

獨立自主的基本原則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內容。

它穿透歷史,指引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它更昭示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助力。

獨立自主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獨立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這是中國革命必須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

這一原則,並不是從黨一成立就確立起來的。

長征之前,共產國際作為世界性的共產黨組織,對中國共產黨實施領導並指導中國革命。

這種領導和指導,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先後造成中國共產黨內右傾和「左」傾思想的產生髮展。

在中國革命開闢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之後,「左」傾教條主義危害尤為嚴重。

其顯著特徵是,完全放棄獨立性,亦步亦趨地接受共產國際的「遙控」,從而也就喪失了領導中國革命和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資格和能力。

在「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指揮下,紅軍遭遇了第五次反「圍剿」的慘重失敗和長征初期一連串的嚴重失利,血的事實使黨和紅軍開始深刻反思「左」傾錯誤。

湘江戰役之後,在先後召開的通道會議、黎平會議和猴場會議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越來越為廣大紅軍指戰員所接受。

到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終於邁出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決定性一步。

這次會議,第一次在沒有共產國際干預下獨立自主地改組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從組織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並逐漸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堅強正確的領導集體。

從此,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獨立自主地解決了一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

獨立自主基本原則的確立,為中國革命錨定了基本立足點,為中國共產黨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闢了道路,提供了條件。

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紅軍初創時期一系列實踐經驗的總結。

隨著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確立,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再度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卓有成效地解決了當時黨和紅軍面臨的三個生死攸關的全局性問題。

一是「向哪裡去」,選擇正確戰略方向,最終確立並堅決貫徹了北上抗日、會師陝甘的戰略方針,將被動的戰略退卻轉變為挺進抗日前進陣地的偉大進軍。

二是「該怎麼走」,實施正確的軍事指揮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從根本上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問題。

三是「黨怎麼建」,摒棄了以往黨內鬥爭的殘酷做法,注重從思想上解決問題,戰勝了教條主義、分裂主義的影響,實現了全黨意志、全軍行動的高度集中統一。

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使黨和紅軍在最危急關頭轉危為安。

在此後的革命實踐中,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在不斷打磨中更加耀眼,指引著黨和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牢牢地把握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實事求是地提出並堅決貫徹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解放戰爭中,黨和人民軍隊及時進行戰略轉變,堅決抵制一切外部干預,堅持「將革命進行到底」,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

今天,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就是我們的新長征。

在新的征途上,我們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發展新路,既不能照搬他人,也不能重複自己。

要在新的長征中傳承長征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學習借鑑他人經驗的同時,更加重視我們自己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造,堅決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求實創新,這是破解前路中一切難題的重要保證。

顧全大局 緊密團結

■金玉國

萬里長征,紅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險阻,物資極度匱乏,環境極度惡劣,敵人極度兇殘,紅軍是靠什麼戰勝困難、戰勝敵人的呢?毛主席說:靠的就是全黨全軍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緊密團結。

這種團結首先體現在紅軍主力撤離中央根據地時,所表現出來的顧全大局,堅決服從組織「走」與「留」安排的重大抉擇上。

何叔衡是黨的一大代表,他對黨忠心耿耿,迫切要求跟隨紅軍主力一同轉移,並準備了兩雙結實的草鞋,但當組織決定讓他留下來繼續堅持鬥爭時,他堅決服從。

曾主持過中央工作並在黨內擔任過重要領導職務的瞿秋白,在請求隨紅軍主力一同轉移的願望沒有被批準時,毅然決然地服從組織決定。

其實,在那分別的時刻,大家心中都明白,眼前的分別很可能就是永別,何叔衡、瞿秋白等人在紅軍主力走後不久,即英勇犧牲。

這「走」與「留」的抉擇,就是在「絕對服從」下遵守了紀律,顧全了大局,維護了團結,這種精神無異於戰火中捨生取義,令人敬仰!

這種團結還表現在長征途中與張國燾公開分裂黨和紅軍的鬥爭上。

1935年9月8日,張國燾電令紅四方面軍駐馬爾康地區的部隊扣留中央縱隊,企圖危害中央,並違背中央北上決議,擅自帶著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中的兩個軍(紅5軍和紅32軍)南下,於10月5日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公然分裂黨和紅軍。

黨中央於1936年1月22日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號召全黨全軍同張國燾的錯誤劃清界限。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與張國燾進行了堅決鬥爭,他說:「現在弄成兩個中央,被敵人知道了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只能使親者痛,仇者快」。

跟隨紅四方面軍行動的朱德則義正辭嚴地指出:「中央北上的路線是正確的」「南下是沒有出路的,是不會成功的」,他積極指導紅四方面軍的廣大指戰員同張國燾的錯誤作鬥爭。

1936年6月,張國燾另立「中央」的陰謀完全失敗。

3個多月後,紅軍三大主力在陝北會寧會師,長征至此取得完全勝利。

這種團結還體現在艱難困苦中廣大紅軍指戰員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互幫互助上。

毛澤東除了幾個星期生病以外,絕大部分時間裡和普通戰士一樣在步行;他的夫人賀子珍,為搶救戰友一次就負傷十多處,去世的時候身上還有未取出的彈片。

朱德總司令多次把傷兵扶上自己的戰馬,自己卻徒步前進;長征途中,周恩來親手把傷員輕輕扶上擔架,唯恐別人的手用力太重。

長征的漫漫征途,是一條凝結戰友深情的道路。

尋找野菜,不管哪個單位或個人先發現,就馬上通知兄弟單位來挖,一碗野菜幾人吃,共同分享這難得的一點食物。

為了防止野菜中毒,大家都爭著搶著去嘗,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為了能讓戰友勝利到達目的地,自己就是死了也值得。

行軍途中,有人負傷了,病倒了,大家就爭著搶著去背、去抬,攙扶著一起前進,不讓一個戰友掉隊,因為大家都明白,多一個戰友,就多一顆革命的種子,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

團結友愛、患難與共,這些在生死考驗中升華的戰友情誼,成為激勵紅軍官兵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的強大武器。

紮根群眾 革命為民

■周 鑫

紅軍是人民的軍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是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紅軍就無法生存,長征勝利更無從談起。

正如陳毅元帥的《贛南遊擊詞》所言:「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

革命強中強。

紅軍長征歷時兩個寒暑,縱橫14個省市,行程25000里,進行了600多次重要戰役戰鬥,越過了數十座高山。

紅軍愈挫愈勇,化險為夷,在播撒無數革命的火種後,實現了鳳凰涅槃。

在主力紅軍開始長征時,紅軍總政治部就發出指示:爭取群眾,發展新蘇區,是戰略轉移的基本任務。

紅軍占領遵義後,立即發布《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明確規定紅軍部隊必須絕對維護沿途群眾的切身利益,以實際行動遵紀愛民。

長征路上,紅軍每到一地,都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積極宣傳黨的宗旨任務和抗日方針,深入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以實際行動贏得了民心,博得了愛戴,獲得了支持。

有了沿途廣大人民群眾的無私哺育,紅軍就構築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禦敵長城。

長征經過四川大涼山地區時,僅在越西縣兩三個小時內就有七八百名彝族同胞參加紅軍。

早年曾追隨孫中山的貴州籍辛亥革命老人周素園,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找到紅軍,58歲高齡毅然參加了長征。

被俘的國民黨軍隊師長張振漢在隨紅軍長征途中,親身感受了紅軍的不同,成為紅軍隊伍的一員。

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長征是有偉大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之旅、光明之旅。

這種理想和信念說到底就是徹底地為老百姓謀利益、求幸福,就是把翻身解放的希望帶給窮苦大眾。

紅軍長征的勝利,說到底就是黨和紅軍踐行根本宗旨的勝利。

紅軍轉戰兩萬五千里,一路浴血奮戰,捨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犧牲履行著共產黨人革命為民的宗旨,人民群眾也傾其所有地支持紅軍。

在四川省通江縣沙溪鄉景家塬村紅雲崖上,至今仍完好保留著當年紅四方面軍在反「六路圍攻」期間鏨成的「赤化全川」四個大字巨型石刻,單字高5.9米,寬4.9米,十里之外清晰可見,堪稱紅軍「標語之王」。

在那樣一個險惡困難的鬥爭環境中,這麼大的標語怎能逃過敵人的魔掌?紅軍開始長征後,國民黨軍隊到處瘋狂剷除紅軍的標語口號,當地豪紳地主甚至以一石二斗小麥為誘,懸賞將其剷除。

當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自發組織起來,提前用稻草灰調米湯將標語糊上,使石頭上看不出字跡,使得這幅紅色巨型標語保留至今。

在紅軍長征經過的千山萬水,書寫鏨刻了數以萬計的標語口號,像這樣至今被完整保留下來的仍多達7000多條。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緬懷紅軍長征的苦難輝煌,追思和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時刻銘記「為誰擔當」,深刻領悟「為何出發」,堅定人民立場這一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劉少奇同志曾說,共產黨什麼都不怕,不怕美帝國主義,不怕蔣介石的飛機大炮,但就怕一件事——脫離群眾。

脫離群眾就會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一樣,在半空中被人勒死。

這段話值得我們永久記憶。

這是因為,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黨、國家和軍隊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是中華民族勇往直前、戰無不勝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

(《解放軍報》2016年10月18日 06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征中黨的三次重大道路抉擇是什麼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長征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戰略大轉移,每一步進退,每一次決策,都是思想路線的激烈碰撞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生命線勝利線——透過「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長征主題展覽感悟黨的三次重大道路...

長征:世代傳誦的英雄史詩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王曉輝 在燦爛多姿的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少民族有著自己獨具特色流傳久遠的英雄史詩。一部好的英雄史詩要想流傳久遠,無疑需要3個核心要素:一是要有氣吞山河、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

長征雄辯地說明:紅軍戰士是英雄好漢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兩萬五千里長征,八十年崢嶸歲月,一部人類精神的不朽詩篇。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歷史,感慨萬千,為...

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當代價值

編者按: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經黨中央批准,2016年10月25日,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北京聯合舉辦黨史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研討...

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鑄造輝煌

2016年7月1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95歲的生日。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帶領中國人民開創...

理想信念是紅軍長征創造奇蹟的精神支柱

偉大的長征,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和中華民族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而且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用血與火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給黨、國家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16年7月...

在新長征中弘揚長征精神

80年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嚴酷的革命形勢,英勇的紅軍戰士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最終取得了長征這一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長征的勝利,不僅宣告了...

從長征勝利看理想信念的力量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王新生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整整兩年的時間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相繼撤離南方各根據地,縱橫14個省,...

論長征和長征精神

今年,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9月23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