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長征和長征精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9月23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現了革命理想的偉大精神力量」,「我們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繼承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指明了方向。

一、長征創造了歷史

長征是中國革命的百科全書。

關於長征,我們黨的最經典論述和最形象敘述,是由毛澤東完成的。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是毛澤東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僅兩個多月,1935年12月27日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

這也是毛澤東在長征之後的第一篇文章。

毛澤東這個報告是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之後作的。

就在這次政治局全會上,中央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也是全民族的先鋒隊的重大論斷。

這也是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提出「兩個先鋒隊」思想的歷史源頭。

「這一次政治局會議批評了黨內那種認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和中國工人農民聯合抗日的錯誤觀點,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是一次極關重要的會議。

」毛澤東的這篇報告,雖然主題叫《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但報告闡述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對於黨和紅軍乃至於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來說,是有深遠戰略意義的。

就在這篇報告中,毛澤東講到了長征。

這是毛澤東關於長征的最完整論述。

一般地說,詩用形象思維,理論文章用邏輯思維,而在毛澤東這裡,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貫通的。

毛澤東說,「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記錄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毛澤東首先把長征放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作比較。

他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個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

請問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需要說明的是,毛澤東這裡只是講的中央紅軍,而現在我們講長征,是包括紅軍三大主力在內的。

具體情況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

11月,紅二十五軍撤出鄂豫皖蘇區,進行戰略轉移。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黨政機關撤離蘇區開始長征。

同年11月,紅二、紅六軍團撤離湘鄂川黔蘇區向西轉移。

據統計,紅軍各路部隊的長征,共歷時兩年時間,行程六萬五千餘里,縱橫十四個省。

毛澤東在當時只能做歷史比較,不可能也沒必要做國際比較。

後來有的外國朋友把長征比作《聖經》中古猶太人出埃及,比作漢尼拔揮師跨越阿爾卑斯山,比作拿破崙從莫斯科撤退,比作希臘遠征波斯後的色諾芬大撤退。

但比較來比較去,他們認為這些人類的遠征都不能與中國長征相提並論。

埃德加·斯諾說,長征在人類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是一次震撼世界的行軍。

2000年,美國《時代》周刊把長征評選為一千年來影響世界的大事之一。

長征創造了歷史,也創造了毛澤東長征詩詞。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也是偉大的詩人。

史詩般的長征和史詩般的毛澤東詩詞相映生輝。

長征期間,由於惡劣的環境所迫,毛澤東沒有辦法寫文章。

但是革命不幸詩人幸。

艱苦卓絕、九死一生、跌宕起伏、千迴百折的長征,極大地激發、碰撞了毛澤東的澎湃詩情。

長征期間,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兩年時間裡,毛澤東寫下了九首詩詞。

其中,《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沁園春·雪》則是毛澤東詩詞的巔峰之作。

我曾經寫過一幅聯語:「史壇千秋兩司馬,詞苑萬古一毛公。

」毛澤東詩詞超絕古今,獨步天下,開創了中華一代新詩風。

其格局之大、襟懷之大、氣魄之大,為古今中外所絕無僅有。

毛澤東一生喜歡挑戰,一生充滿激情。

他喜歡山、喜歡水、喜歡雪、喜歡梅花,他酷愛讀書,尤其喜讀歷史和玩味記誦中國古典詩詞,這些在毛澤東詩詞中都有很自然的表現。

大概由於長征主要是同山打交道的緣故,毛澤東這九首詩詞幾乎無一例外地寫到了山,「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是寫山,《十六字令三首》是寫山,「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是寫山,「山高路遠坑深」是寫山,「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是寫山,「橫空出世,莽崑崙」是寫山,「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寫山。

《十六字令》是詞牌中的小品,但這樣的詞牌也絲毫不能束縛毛澤東的如椽巨筆。

毛澤東寫道,「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雖然只有48個字,但在毛澤東的筆下,卻繪就了如此波瀾壯闊的壯麗畫卷!這是跨越萬水千山的英雄氣概和沖天豪情,這是把一切困難踩在腳下的鋼鐵意志和樂觀自信,這是迎接革命曙光的必勝信念和堅強決心。

毛澤東詩詞感染和激勵了中國和世界的千千萬萬人、世世代代人。

而毛澤東革命家的百折不撓、戰略家的高瞻遠矚、理論家的博大精深和他作為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的歷史視野和世界眼光,都在他的詩詞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周恩來畢生喜愛毛澤東詩詞,在二十六年總理生涯中,他散步的習慣就是背誦毛澤東詩詞。

由此,我聯想到周恩來的工作精神和生命態度。

一位外國友人曾經向周恩來總理請教養生之道。

周恩來說,「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無數革命先烈犧牲了他們的寶貴生命,每當想起他們,我就加倍努力地工作。

如果要說養生之道,這就是我的養生之道。

」毛澤東和周恩來是長征和中國革命貢獻給中國的兩位歷史巨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他們的革命風範、偉大人格和高尚情操,永遠值得學習。

二、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精神的勝利

毛澤東說,「長征又是宣言書。

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

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

長征是由第五次反「圍剿」全局性失敗而不得不進行的戰略退卻開始的。

著名英國傳記作家、歷史學家菲利普·肖特在1999年出版的《毛澤東傳》中寫道:「1934年10月,當蔣介石的部隊為了扼殺他們而推進包圍圈時,共產黨領導內部在極其痛苦地爭論了幾個月之後,紅軍放棄了他們的根據地,開始絕望的冒險,以避免全面的失敗。

他們穿越中國兩萬五千里的艱苦跋涉,後來被讚美為『長征』,這是逆境中的膽量、無私的紀律和不屈不撓的意志的史詩般的標誌。

那時候,這件事被說得更富有新意,稱為『戰略大轉移』,不久又說是向西部進軍。

至於當時的計劃就是一個,向湖南西北前進。

因為在那裡,當地的軍閥一直提防蔣介石的野心,不願與蔣介石合作,紅軍到那可與另一股共產黨的力量會合,創造一個新的中央紅色根據地,以代替他們正在喪失的這一個。

」這個敘述是大體客觀的。

戰略退卻不是勝利進軍,這是一場革命與反革命的殊死鬥爭,勝負生死未卜、前途命運未卜。

但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精神的勝利。

紅軍出發時,總人數約20萬人,最後到達陝北時,只剩下不足5萬人,犧牲15萬人,平均四個人只有一個人到達陝北。

犧牲最大的中央紅軍,出發時8.6萬人,只有不到7000人到達陝北,平均十二個人就有十一個犧牲,而這批人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

當時紅軍指揮員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鬥員平均年齡只有20歲。

就是這樣的一支正處在豆蔻年華的年輕隊伍,在不到兩年時間裡,與敵人進行了600餘次重要戰役戰鬥,幾乎每天都有一場遭遇戰,而每前進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獻出他們寶貴的生命。

長征中,紅軍先後跨越近百條江河,征服40餘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餘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聶榮臻元帥生前回憶,紅軍打仗打的是幹部,打的是黨團員,每一仗下來,黨團員傷亡數量常常占到總數的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紅軍將士不知道戰略轉移何時結束,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止步何處,但他們堅定地跟黨走,用生命和鮮血寫出了不朽的精神傳奇。

長征中,賀龍部隊里擔任師長的賀炳炎一條胳膊被打斷了,半個身子被鮮血染紅。

他挺到了戰鬥結束,因為流血過多而昏迷。

在一個小村子的打麥場上,衛生員抬了個大凳子,用繩子把賀炳炎捆在凳子上,什麼麻藥都沒有,醫生硬是踩著他的身子,用鋸木頭的鋸子給他截了肢。

在場的賀龍從凳子底下一攤膿血里扒拉出來一些東西。

後來做戰鬥動員時,賀龍從懷裡掏出手絹打開說,「同志們,這是你們師長的骨頭渣。

」這樣的故事在長征中很多,幾乎每個部隊里都有。

著名美國記者、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1984年以76歲高齡、多病之軀,歷時兩個多月,跨越7個省,行程約1.2萬公里,第一次完整地沿著紅軍長征路線進行了深度訪問。

通過訪問,索爾茲伯里認為:「本世紀中沒有什麼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對於紅軍為什麼勝利,訪問初期,他認為紅軍將領太能幹,而國民黨將領太腐敗;訪問中期,他認為紅軍的勝利因素很多,理想、智慧、政策、團結、紀律等皆轉化為戰鬥力,「有信念的部隊戰無不勝」;訪問後期,他明白了中國一句古話「兵之勝敗,本在於政」的道理。

索爾茲伯里動情地說:「閱讀長征的故事,將會使人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三、長征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毛澤東說,「長征又是宣傳隊。

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

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

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的。

」從根本上說,長征的勝利是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結果,長征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長征中,紅軍做了第一等、第一流的民族工作、群眾工作。

紅軍曾經過苗、瑤、壯、侗、土家、水、黎、布依、仡佬、納西、彝、藏、白、羌、回、東鄉、裕固等十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或雜居區,占紅軍長征經過地區的50%以上。

紅軍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紅軍的紀律,提倡民族平等,反對民族壓迫,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開展對反動政權的經濟和政治鬥爭,幫助少數民族建立武裝和人民政權,一路上留下了許多紅軍與少數民族團結互助的動人故事。

經過彝族地區時,劉伯承與沽基部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盟誓,結拜為兄弟,團結了彝族上層人士,留下了彝海結盟的佳話。

紅軍進入藏族聚居區後,中共中央發布《告康藏西番民眾書》和《西藏民族革命運動的鬥爭綱領》,得到藏民的熱烈擁護。

哈達鋪是紅軍進入甘肅遇到的第一個較大的鎮子,回民占人口半數以上。

紅軍秋毫無犯,嚴守群眾紀律,贏得回族群眾熱烈歡迎。

離開時把借用的東西照樣歸還,把地面打掃乾淨,向主人再三道謝,與人民群眾建立起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關係。

紅軍的宣傳工作、教育工作在長征中也沒有絲毫放鬆。

毛澤東早在1929年12月就指出:「紅軍宣傳工作的任務,就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

由這個宣傳任務之實現,才可以實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政權,消滅反動勢力,促進革命高潮等紅軍的總任務。

所以紅軍的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的工作。

若忽視這個工作,就是放棄了紅軍的主要任務,實際就等於幫助統治階級削弱紅軍的實力。

」 1935年1月,中央紅軍攻占遵義城後,立即印發了《中共中央告民眾書》、《出路在哪裡》等說明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主張。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彝族聚居區時,張貼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由紅軍總司令朱德簽署發布。

在有條件的地方,紅軍還採取多種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

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紅軍的報紙仍然辦得有聲有色。

紅軍長征期間創辦有多種報紙。

《紅星》報是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唯一報紙,由紅軍總政治部負責編輯出版。

遵義會議前由鄧小平負責編輯,遵義會議後由陸定一負責編輯。

《紅星》報不定期出版。

最長15天出一期,最短2天出一期,4開報紙,長征中多數是每期兩版。

長征途中《紅星》報工作人員,用兩副扁擔挑著4個鐵皮箱子,跟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晝夜行軍。

箱子裡裝著辦報的全部設備。

稿件邊走邊構思,休息時趕緊動筆寫稿,宿營時馬上打開箱子刻寫、油印,4個鐵皮箱子就是辦公桌。

每期印700份至800份,發至連隊。

《紅星》報的社論和理論文章,大部分由黨和紅軍的領導人撰寫。

寫得最多的是周恩來,其次是博古、陳雲、彭德懷、聶榮臻、王稼祥、張聞天等,起到了很好的宣傳鼓動效果。

尤其令人欣喜的,長征中各路紅軍都擁有一支鮮為人知的,在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流動學校。

如中央紅軍的幹部團、通信學校和衛生學校;紅二、紅四方面軍的紅軍大學、供給學校和步兵學校等。

根據鬥爭需要,學校的組織形式幾經變化,但紅軍學校的性質和宗旨並沒有變化。

它既是專門培養人才的場所,又是戰鬥隊、工作隊和宣傳隊、播種機,還是儲備幹部的戰略預備隊,在長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後,這些紅軍學校為抗日軍政大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四、長征勝利最根本最寶貴的經驗

毛澤東說,「長征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是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

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長征中,黨雖然遭受嚴重挫折,但更加堅強、更加正確了;紅軍雖然遭受重大損失,但更加統一、更加不可戰勝了。

正如中共中央在慶祝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的通電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的這一在抗日前進陣地的會合,證明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盜侵略是快要受到我們全民族最堅強的抗日先鋒隊的打擊了,證明中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與抗日聯軍是有了堅強的支柱了。

證明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全國同胞是有了團結禦侮的核心了,證明正在抗日前線的愛國工人、愛國農民、愛國學生、愛國軍人、愛國記者、愛國商人,英勇的東北義勇軍以及一切愛國志士是有了援助者與領導者了。

」周恩來後來講到長征時說過:「我們紅軍像經過了一場暴風雨的大樹一樣,雖然失去了一些枝葉,但保存下了樹身和樹根。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征,戰勝了蔣介石圍追堵截、張國燾分裂危險、人類生存極限的三重挑戰,取得了戰略轉移、戰略轉變、戰略轉折的三大勝利。

實現了中國革命根據地從東南到西北的戰略轉移,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實現了從國內革命戰爭向民族解放戰爭的戰略轉變;實現了中國革命從挫折到勝利的戰略轉折。

這三大勝利,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戰略轉折。

1935年1月,長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長達四年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重大問題的重要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黨終於在土地革命戰爭的最後時期,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和全黨的領導。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的最大保證。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長征開始前,中國共產黨已走過了13年的歷程,但作為一個年輕的黨,卻一直沒有形成自己堅強的領導核心。

長征的鬥爭和磨難,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提供了歷史機遇,也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政治上、幹部上、精神上準備了最重要的條件。

而其中最根本的是,長征使中國共產黨找到了自己的領袖,形成了自己的領導核心。

正如曾重走長征路試圖發現其中奧秘的著名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說的那樣:「長征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

歷史和實踐已經反覆證明、充分證明,我們黨找到並形成自己的領導核心並不容易。

而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

這是長征留給我們黨的最根本、最寶貴的歷史經驗。

對於這個帶根本性的問題,鄧小平曾經聯繫黨的歷史深刻闡述過。

正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毛澤東的旗幟下,我們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創造性地建設了一個用科學理論和革命精神武裝起來的、同人民群眾有著血肉聯繫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創造性地締造了一支具有一往無前精神、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軍隊;創造性地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創造性地探索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勝利發展、為中華民族闊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創造性地發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培育了革命和拚命、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偉大中國革命精神,使中華民族從根本上改變了東亞病夫、一盤散沙、精神萎靡的形象,在政治上、精神上站立起來,以嶄新的精神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五、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已經過去了80周年。

長征創造了歷史,歷史也在不斷地塑造長征。

長征永遠不會被遺忘,長征精神也永遠不會過時。

因為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同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

今天,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歷史任務,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我們仍然需要時時回望長征,仍然需要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第一,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必須始終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揚黨的理想信念旗幟是根本。

我們幹事業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

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我們要固的本,就是堅定這份信仰、堅定這份信念、堅定這份忠誠。

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歷程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旦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就會土崩瓦解。

共產黨人如果沒有信仰、沒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必然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

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上,全黨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

」革命理想高於天。

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革命精神的武裝,沒有堅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就沒有長征的堅持和勝利。

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歷史進程,而理想信念是貫穿其中的靈魂和主線。

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團結和凝聚全黨,實現我們黨戰略目標,必須不斷堅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奮鬥終身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

領導幹部為全黨做表率,首先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做表率。

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樹立先鋒形象,首先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樹立先鋒形象。

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不折不扣地解決好理想信念問題。

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集中體現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上。

這「四個自信」,根本是道路自信,基礎是文化自信。

在當代中國,只有把「四個自信」的根基打牢了,才能從根本上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政治基礎,我們黨才能真正承擔起歷史和人民賦予的偉大責任。

第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必須時刻同精神懈怠的危險作鬥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5年的歷程,但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個不忘初心」、「兩個永遠保持」、「三個不能忘記」,語重心長,講得多麼好啊!

中國共產黨是富有革命精神的偉大政黨。

我們黨的精神成長,同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

而迎著困難前進,在戰勝困難中實現和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是我們黨的突出特點和重要經驗。

長征,是中國革命的一座偉大豐碑,也是中國革命精神乃至人類精神的一座偉大豐碑。

長征挺起了中國人的精神脊樑。

長征所鍛造的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積極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偉大長征精神,永遠是鼓舞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我們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既有堅實基礎和許多有利條件,但也面臨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

這就是困難。

這些困難,同過去我們黨曾經戰勝和克服的困難相比,有許多共同點。

但就其任務的艱巨程度、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的複雜程度和鬥爭的長期嚴峻程度來說,則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決不能有絲毫的固步自封,決不能有絲毫的貪圖安逸,決不能有絲毫的驕傲自滿,決不能有絲毫的掉以輕心。

全黨必須時時同精神懈怠的危險作鬥爭!要抓住紀念建黨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重大契機,大力弘揚包括偉大長征精神在內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使全黨重新喚起和始終保持革命戰爭年代那樣一股勁,那樣一種拚命精神,走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的長征路。

第三,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必須永懷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國共產黨是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誕生的。

共產黨的初心,是救國家於危難,救人民於水火。

長征的勝利,是黨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

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紅軍能夠取得勝利,沒有黨的領導不行,沒有廣大人民的支持、幫助和保護更不行。

毛澤東後來講兵民是勝利之本,講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是包含著井岡山時期、長征時期刻骨銘心的血的經驗教訓在裡面的。

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根本宗旨三位一體的科學內涵,是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優勢。

但是,必須看到,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四大考驗」時時進行,「四種危險」天天發生,而這種考驗和危險,最大和最集中的表現就是能不能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人民利益。

我們黨執政近70年、實行改革開放近40年的實踐證明,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人民群眾之所以對腐敗深惡痛絕,歸根到底,是因為腐敗傷害人民利益。

除此以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中的偏差,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黨和政府工作中的失誤,幹部作風上的問題,也都可能導致損害群眾利益問題的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種種複雜情況,群眾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這部分群眾利益同那部分群眾利益,也可能發生矛盾。

這些情況說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生態權益等基本權益,仍然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題,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切黨政機關、黨政幹部,都要擺正自己同人民群眾的關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都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都要珍惜和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決不允許假公濟私,公權私用,以權謀私。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底線思維。

共產黨執政的底線就是人心向背。

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念茲在茲,把黨的根本宗旨落實到每個黨員、幹部的行動上,貫徹到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中,使我們黨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第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必須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要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

毛澤東講過,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敗,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長征中我們黨之所以能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逃跑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集體領導,是一個根本原因。

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尖銳指出:「鑒於張國燾嚴重地破壞紀律的行為,必須重申黨的紀律:(一)個人服從組織;(二)少數服從多數;(三)下級服從上級;(四)全黨服從中央。

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一。

」這「四個服從」,是黨的紀律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內容。

當前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首先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要認真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

這一條至關重要。

我們黨95年走過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

黨的紀律是黨的生命。

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政治規矩,黨內決不允許搞小圈子、決不允許搞團團伙伙。

要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立場、觀點、方法。

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和根本法寶。

長征中毛澤東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正確解決紅軍的落腳方位、組織領導、軍事指揮等重大問題,取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作戰的重大勝利,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觀,既源於他高超的戰略智慧、軍事智慧和政治智慧,更源於他實事求是的革命膽略。

我們黨過去靠實事求是吃飯,現在靠實事求是吃飯,將來也要靠實事求是吃飯。

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化解難題,迎接挑戰,把握主動。

任何對實際和形勢的誤判,都會造成政策和決策的失誤。

堅持實事求是,必然要求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內在統一的。

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深入研究我們面臨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的、軍事的;國內的、國際的根本問題、重大問題、緊迫問題,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中紮實提高我們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要提高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水平。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也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現實需要。

講與時俱進,思維方式、思想方法的進步是重要的與時俱進。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特別要重視加強和改善黨和國家的基層、基礎工作,特別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忘掉農村、不能忘掉農民,要正視並解決好極少數基層黨組織、基層政權軟弱渙散甚至被黑惡勢力把持的問題,確保農村陣地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

全黨要繼續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和提高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各項決策和部署上來,統一和提高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極大地調動起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努力奮鬥!●

(李洪峰 作者系中央紀委駐文化部紀檢組原組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征雄辯地說明:紅軍戰士是英雄好漢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兩萬五千里長征,八十年崢嶸歲月,一部人類精神的不朽詩篇。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歷史,感慨萬千,為...

學習長征歷史 弘揚長征精神

八十年前,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地區勝利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的勝利完成。回想八十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先後進行了戰略大轉移。紅軍衝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克服雪...

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當代價值

編者按: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經黨中央批准,2016年10月25日,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北京聯合舉辦黨史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研討...

開講啦!5位軍史專家解讀長征精神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寫在前面: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習主席強調:「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