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何以偉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書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英雄史詩,鍛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鋼鐵脊樑,鑄就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豐碑,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責任擔當,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政治謎題。

探究紅軍長征中的苦難與輝煌,追溯紅軍將士的光輝足跡,這部浸潤著艱苦、悲壯、慘烈、英勇、堅韌的東方奇蹟,引發我們對這場彪炳史冊偉業的深刻思考:長征何以偉大?

一、偉大信仰,迸發磅礴力量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信仰,偉大的信仰迸發磅礴的力量。

紅軍長征時期,軍級幹部平均年齡大約為二十八九歲,師團幹部平均為25歲,與國民黨中央軍中普遍受過正規西式軍事教育的軍官隊伍不同,紅軍將領中,除了劉伯承、林彪、左權等少數一批人擁有正規軍事教育的背景外,多數紅軍指揮員包括毛澤東本人,幾乎都是從戰爭實踐中成長起來的。

中央紅軍在長征出發時,有超過一半的紅軍士兵赤手空拳,相當多的士兵都是在危急關頭「擴紅」中招來的新兵,有些戰士甚至未來得及進行起碼的軍事訓練。

一批年輕得不能再年輕的將領,一支裝備和訓練水平低到不能再低的隊伍,他們靠什麼來戰勝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是什麼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是堅如磐石的共產主義信仰,是對正義必勝、人民必勝的堅定信念,是對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忠貞不渝和堅信人民必然解放、民族必須復興的國家理想。

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在絕望中不忘初心,在迷茫中懷揣理想,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中浴血拚殺,在雪山草地、淒風苦雨中艱難跋涉,在草根果腹、皮帶充飢中絕處求生,支撐他們永遠前行的內在動力,就是為勞苦大眾而解放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長征精神昭示我們:中華民族曾歷經無數考驗和巨大災難,但是,中華民族從來都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並最終在挫折中奮起,堅貞的革命理想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戰勝強敵與困難的源泉和力量。

二、偉大轉移,開啟勝利序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偉大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初期,「左」傾路線領導人犯逃跑主義錯誤,要求隨軍攜帶大量笨重器材,使部隊行動遲緩,大大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

湘江戰役的慘敗,使廣大紅軍將領認識到,中國革命靠照搬蘇聯經驗、共產國際經驗,或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是行不通的,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才管用。

因而,黨和紅軍在痛定思痛中選擇了經歷過戰火考驗的毛澤東。

湘江戰役後,蔣介石已察覺紅軍的前進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立刻調集重兵,準備將中央紅軍一網打盡。

在此危急關頭,中央接受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

這是紅軍戰略轉變的開始。

紅軍長征的戰略轉移,是衝破「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轉移,是保存和播撒中國革命火種的戰略轉移,是鍛造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戰略轉移。

偉大的戰略轉移,延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脈,保存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保留了中國革命的有生力量,保存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三、偉大犧牲,鑄就苦難輝煌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紅軍長征書寫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苦難與輝煌。

長征路上殘酷的戰鬥、慘烈的犧牲以及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雪山、草地,是記錄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精神和奮鬥精神的千古傳唱。

長征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殺出的一條絕處逢生的血路,也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靈魂鋪就的一條輝煌之路。

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4年10月,長征出發時各主力部隊約合30萬人,但1936年10月三軍會師時僅剩下約2.5萬人,抵達終點的人數為出發人數的1/12。

紅一方面軍從瑞金、於都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陝北時僅剩6500人,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3-4名戰士犧牲。

湘江之戰,烈士的鮮血灑滿湘江,當地老百姓「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長征途中最悲壯最慘烈的要數過草地,紅一方面軍1936年6月過草地前有2萬人,過草地後剩下1.3萬人,死亡6000多人;紅二方面軍1936年7月過草地前有1.6萬人,走出草地時為1.2萬人,死亡3000多人;紅四方面軍損失最為嚴重,三次過草地共計死亡2.8萬餘人。

但即使身處這樣的境地,許多紅軍指戰員和戰士仍然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面對死亡的威脅毫無畏懼、毫不退縮,他們在長征的考驗和洗禮中,升華了自己的生命。

「這種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是中國革命賴以成功的基礎,中國將從這些奮鬥犧牲的傳奇故事中汲取無盡的力量。

」紅軍長征的勝利昭示我們:山河浸染長征血,歲月不忘長征魂。

長征血與火的考驗,是成就民族復興的榮耀與輝煌。

四、偉大團結,凝聚鋼鐵意志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

長征的勝利,正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始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始終高舉團結的旗幟,正確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使得紅軍內部官兵之間、軍民之間、各路紅軍之間以及紅軍同少數民族之間,實現了空前的大團結,才最終克服重重困難,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的偉大勝利。

反對分裂,實現黨內團結,保證和實現黨指揮槍,是紅軍長征勝利之魂。

紅軍長征初期,關於黨的領導、黨和軍隊的關係等重大問題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

1935年6月,懋功會師後,當張國燾得知紅一方面軍只有不足3萬人時,便依仗自己人多槍多開始向中央伸手要權,並不斷製造分裂。

1935年10月,張國燾在卓木碉公然宣布另立中央,自任「臨時中央主席」,宣布「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洛甫應撤銷工作,開除中央委員及黨籍,並下令通緝」。

面對張國燾的分裂舉動,黨中央經過不懈鬥爭,終於迫使其取消所成立的「中央」,繼續北上,重新實現了黨內和紅軍內部的團結。

長征途中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和團結,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極大地鞏固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1935年5月,紅軍先遣隊進入大涼山彝族地區,紅軍總參謀長兼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劉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領果基約旦(小葉丹)歃血為盟,實現了民族團結,使紅軍順利通過這一地區,為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等贏得了時間,粉碎了國民黨對紅軍的圍追堵截。

這些發生在長征路上的真實故事,印證了只有黨內團結、軍民團結才是取得勝利的核心和根本。

五、偉大英雄,鍛造民族脊樑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一個英雄群體的壯烈之舉,同時也是鍛造、錘鍊黨和紅軍英雄的巨大熔爐。

鐵流滾滾、充滿硝煙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既有決勝千里之外的領導集體,更有誓死決戰沙場的普通戰士,他們是中華民族永遠的英雄和不朽的豐碑。

遵義會議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成熟、穩定的中央領導集體。

正是在這一領導集體的正確指揮下,紅軍展開機動靈活的運動戰,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分兵黔東、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中國革命開始轉危為安,實現絕地逢生。

長征中的領導集體是英雄的集體,那些千千萬萬平凡的紅軍戰士更是英雄的真實寫照,有些紅軍戰士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滿臉稚氣的年華。

長征路上有的女紅軍在途中分娩,在沒有醫生和護理人員的緊急時刻,許多紅軍戰士自發留下來掩護、等待,甚至為此獻出生命。

美國著名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這樣評價長征:「長征舉世無雙,迸發於其中的英雄主義火花燃起了11億人口的民族的夢想,使中國沿著無人能夠臆測的命運一路向前。

六、偉大轉折,昭示中國未來

磨難和挑戰往往昭示著成功與新生。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它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形成了中國革命成熟堅強的領導集體,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的開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群眾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湘江戰役失敗後,黨和紅軍從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一直到遵義會議,不斷討論黨的領導路線問題。

遵義會議明確回答了紅軍戰略戰術方面的是非問題,指出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推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解決了黨內面臨的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遵義會議,實現了由被動失敗到起死回生和絕地反擊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中國革命走出低潮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中國革命從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的歷史性轉變,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提供了重要軍事骨幹。

跟隨紅軍長征的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寫道,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多的長征後,紅軍成為「歷史上一支無與倫比的堅強隊伍」。

實踐證明,長征的勝利不僅提高了黨和紅軍的凝聚力、戰鬥力,同時也為北上抗日,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闢了光明前景。

七、偉大奇蹟,譜寫壯麗史詩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奇蹟。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紅軍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在長途奔襲中表現出來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它的影響已經完全超越了國界。

2000年,美國《時代》周刊以「影響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為標準,評選出了近1000年來100件世界大事,中國有3件大事入選,其中就有紅軍長征。

縱觀紅軍兩年零五天累積行軍里程達6.5萬餘里的長征,紅一方面軍穿越11個省,走行2.5萬里;紅二方面軍穿越8個省,走行2萬餘里;紅四方面軍穿越4個省,走行1萬餘里;紅二十五軍穿越4個省,走行近1萬里。

更令世人震撼的是,行軍里程最長的紅一方面軍,在全部368天的長征中,共翻越18座山脈,其中5座山脈終年積雪,渡過24條河流,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

途中,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面上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又有數不盡的艱難險阻。

紅軍將士用自己的崇高理想、堅強意志和血肉之軀,戰勝了自然、戰勝了敵人,戰勝艱難的生存條件,是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偉大奇蹟。

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深刻指出:「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還說,「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

紅軍長征的勝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領導能力。

八、偉大擔當,承載復興夢想

偉大的事業需要強烈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

中國工農紅軍不畏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其間寄託著他們心繫國家和民族利益,肯於擔當、敢於擔當、勇於擔當的熱血情懷。

長征中,戰鬥最激烈的陣地,就是紅軍指揮員的崗位。

軍一級將領在第一線指揮作戰,甚至身先士卒地衝鋒,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不多見的。

然而,在紅軍長征中,這樣的情景卻司空見慣。

聶榮臻生前曾回憶,每打一仗下來,黨團員負傷之數,常常占到傷亡數的25%,甚至50%。

老紅軍唐進新回憶,戰士們「都是跟著營團首長們的背影衝鋒的」。

激烈的婁山關戰鬥,彭德懷就在前線指揮。

參謀長鄧萍勸他往後撤一點,他回答:「指揮員怕死,部隊能衝鋒陷陣嗎?」湘江戰役打響後,擔任後衛任務的紅34師當聽到大部隊被截斷後,師長陳樹湘毅然指揮全師官兵返頭撲進敵人的包圍圈。

陳樹湘身負重傷,被俘後他趁敵不備,把自己的腸子從肚子裡拽出,絞腸而死,年僅29歲。

陳樹湘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紅軍指戰員的鐵骨擔當。

80年後的今天,我們正闊步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長征路上,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更需要我們永遠銘記這段苦難輝煌的歷史,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敢於擔當中攻堅克難、建功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作者:內蒙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鍾君 孫杰 趙樹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征——一部聲震寰宇的英雄史詩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紅軍將士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肩負起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

理想信念是紅軍長征創造奇蹟的精神支柱

偉大的長征,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和中華民族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而且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用血與火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給黨、國家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16年7月...

長征:世代傳誦的英雄史詩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王曉輝 在燦爛多姿的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少民族有著自己獨具特色流傳久遠的英雄史詩。一部好的英雄史詩要想流傳久遠,無疑需要3個核心要素:一是要有氣吞山河、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