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們為何重文輕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首詩寫的正是北宋重視讀書人的景況。

就皇權時代而言,宋代以前的中國人,可以稱得上偉大-——創造著,體驗著,發現著,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生機勃勃,生趣盎然。

那時的中國人個個強悍好戰,連吳越地區(今天江浙上海地區)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

不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

當時的貴族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一言不合就拔劍相鬥。

宋代以後的中國人,不但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

整個民族只剩下軀殼,沒了靈魂。

社會如同一潭死水,散發出腐朽的氣息,從上到下,人們既狡猾又愚昧,既貪婪又懦弱。

春秋時的俠客,是以"死"為極終目的,他們的結局也確實是一個個慷慨赴死而去,宋以後的 "俠客"們卻自願攀附權力,淪為權力的附庸。

《三俠五義》中的俠客個個自稱"罪民",以向權力規則屈服為榮。

因此,宋以前的中國人和宋以後的中國人,其實是兩個物種。

中國人的性格歷史如同黃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見底;漢唐是中游,雖泥沙俱下,畢竟有波濤洶湧之雄大氣象;明清是下游,已乾涸萎縮、奄奄一息了。

雖然束縛人民創造力的源頭,在秦朝皇帝制度的發明,但一直到五代十國中國社會依然還能保持著尚武的血脈未斷。

那個時代是武人掌握的天下,文臣不過是陪襯而已。

但是如果直接從唐朝跳到宋朝,你會打一個冷戰:這兩個時代的氣質是如此不同。

從唐到宋,中國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彎。

唐人粗豪,宋人細膩;唐人熱烈,宋人內斂;唐詩熱烈,宋詩沉思。

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唐宋兩代的面貌如此迥然不同?這一切,源於宋代統治者對武的深深恐懼。

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極其動盪的年代,軍閥割據混戰,朝代更替頻繁。

帶兵的武將,只要手裡有個幾萬人馬,就都蠢蠢欲動,要奪皇帝的龍椅坐坐。

「世無天子,兵強馬壯者得之。

」出自當時一個武將口中的豪言,打碎了歷朝歷代苦心經營的「天命所歸」的神話。

忠誠道德,那裡比得上天子大位的誘惑。

宋太祖趙匡胤自己,也是依靠一場有趣的「黃袍加身」的鬧劇上台的,對這位武將皇帝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保住自己奪來的江山不被別人用同樣的手段奪走。

辦法只有一個:建立新的遊戲規則,讓人們不再憑槍桿子,而是憑筆桿子進行競爭。

因此,宋代政治設計的第一個特點是對武力的全方位防範,從根本上改變重武輕文的風氣。

宋太祖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政策,他採取的首要措施是:第一,開闢儒館,任用大批儒士;廣建學府,培養人才;下令修復孔廟,下詔撥款增修國子監學舍。

在國子監開學講授之日,他還派內侍送去美酒佳肴,以此來表示慶賀。

在這一政策下,長期遭受壓迫鬱郁不得志的文人儒臣們開始活躍起來,穿白袍子的舉人們和大襟束帶的士大夫們也在重要的社交場合出現,與武人們平起平坐。

第二,改進和推行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

放寬科舉考試的選拔門檻,無論家庭貧富、地位高低,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都可以前往應舉。

嚴格考試製度,以防富家子弟們請託舞弊。

每年春季,大批大批的讀書人湧進考場,場面及其壯觀,甚至有的和尚道士也還俗應考。

宋太祖親自主持殿試,選拔高級人才為自己所用。

經過這番改革,考場代替了戰場,成為平民進入上層領域的主要手段。

清寒的書生,即使窮困潦倒,但是一旦進士及第,就如同平步青雲,人人刮目相看。

通過嚴格的科舉考試,宋太祖選拔了大批有才華的文臣,使他們進入了統治集團,讓他們擔任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以此來打破武人專權的局面。

宋太祖認為,亂世用武,治世用文,文臣不能只是用來當作點綴,應該發揮他們的作用。

宋太祖不但在地方上用文臣做知州,還特彆強調用文臣在中央擔任要職。

「杯酒釋兵權」之後,宋太祖害怕再次發生武官奪權現象,就統統的用文臣擔任宰相。

盧多遜、薛居正、呂慶余等人之所以被任宰相或參知政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讀書好學、崇尚儒學。

富裕的軟弱,這就是對宋代的評價。

「國無防必亡」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很大的教訓。

宋代的基本政治設計,大幅度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人歷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場為榮。

宋代民間流行的俗語是:「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宋代男人開始失去了尚武精神,他們沉醉在案頭書牘之中,在日復一日的淺吟低唱中把流光送走。

他們的體質越來越差,性格也越來越細膩。

正如梁啓超所說:「重文輕武之習既成,於是武事廢墜,民氣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溫溫如菩薩,敢敢如馴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趙匡胤通過整體民族的文雅化保證了趙氏的身家安全,卻導致整個民族失去了安全。

雖然宋代物質實力遠在四夷之上,社會發展也較有成就,人民生活相對安定,但缺乏戰鬥力的軍隊、過於分權的官僚體制,卻使宋朝數百年間積弱不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文抑武開創文官政府新時代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他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將的限制,確立了以儒立國、重文抑武...

宋代為何選擇「重文輕武」的國策?

兩宋時期,雖然幾經戰亂,但是有個基本國策一直保留下來,這個國策就是「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因為這個國策也導致兩宋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遼、金、西夏、元)在戰事上,屢屢吃虧,最終還是被軍事...

宋代為什麼能夠實現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提法始於漢代,並為歷代王朝所繼承。但是在宋以前,這種「共治」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一切事務的最終決策仍存在於皇權方面,皇帝仍然擁有著無可置疑的最高權力。到了宋代,情況發生了重大...

重文輕武:趙宋王朝的潛規則

摘 要:宋朝統治集團只怕從未公開宣稱「本朝重文輕武」。宋代重文輕武論之所以備受質疑,原因主要在於重文輕武不是趙宋王朝的明規矩,而是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質疑者往往以北宋初年的史實為例。其實,當時尚處...

杯酒釋兵權的人是誰 杯酒釋兵權的後果

杯酒釋兵權的人是誰?這個人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趙匡胤。趙匡胤在統一天下以後,實施了杯酒釋兵權的事情,將自己身邊幾個高級將領的權力全部解除,然後賜給他們高官厚祿,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去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