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為什麼能夠實現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提法始於漢代,並為歷代王朝所繼承。
但是在宋以前,這種「共治」有著很大的局限性。
一切事務的最終決策仍存在於皇權方面,皇帝仍然擁有著無可置疑的最高權力。
到了宋代,情況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北宋史學家劉敞認為此時的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已經達到了「三王所不及,五帝所難行」的程度。
比如在宋代,皇帝並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地發布命令。
「 國制, 凡詔令皆中書門下議, 而後命學士為之。
」皇帝但凡違反了這一點就會遭到大臣的強烈反對。
再比如富弼曾對宋神宗直言: 「內外之事,多出陛下親批,恐喜怒任情,善惡無准,此乃致亂之道。
」這簡直就是對皇權的直接挑戰,然而神宗並不能拿他怎麼樣,還只得誇獎他幾句。
為什麼在宋代會出現這種局面?
文官集團的崛起
首先還是老生常談的重文輕武。
重文輕武不僅是宋朝的基本國策,而且也構成了宋朝的基本特質,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響。
由於這一國策的確立首先是出於政治目的,因此也就首先對宋朝的政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趙匡胤通過兵變奪取了政權,因此政權的合法性就存在疑問了,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會對擁護他登位的武將形成示範效應,因此他便對武將產生了由衷的恐懼和不信任。
對於古代中國的歷任皇帝,至少是大多數皇帝而言,鞏固皇權是首要的任務。
在趙宋皇帝看來,威脅則主要是來自於帶兵的將領,因此防範武將就是一切問題的核心,一切任務中的首要任務。
單靠皇帝一個人顯然是不行的,那就要依靠文官,通過文官的力量來壓制武將。
因為,不管文官的權力多大,只要沒有兵權,就造不了反。
因而,這種方法是維護皇權的最可靠的保障。
較之前代,宋朝的文治是比較發達的。
雖然是出於皇帝的私心,但畢竟也是政治文明進步的體現,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其意義之一就在於對皇權形成了很大的制約。
當然了,皇帝對文臣也不一定放心,實際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較常見的就是分權,以相互制衡。
通過這樣的手段,單個大臣的力量就下降了,對皇權可能存在的威脅也就基本沒有了。
但是,由於需要用文臣的力量去壓制武將,整個文官集團的地位和權力實際上是上升的。
君權不再那麼神聖
「君權神授」被大力倡導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改革,也成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對漢以後的政治理念和制度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但是歷經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個大的亂世,權臣控制國政,武將起兵造反的事件屢見不鮮,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皇權並不一定就是來自於天,也有可能來自於武力造反。
尤其是宋代直接承自五代十國,對這種狀況更是記憶猶新。
因此,皇帝的權威性就大大下降了。
既然君權不再那麼神聖,那麼皇帝的決策也就並不一定是上天意志的體現,因此也有可能出錯,因此文臣也就可以依據自己的看法對皇帝提出批評,對皇帝的政策提出反對的意見,甚至直接駁回皇帝的決策。
而且文官集團的壯大,更加強了文臣堅持自身看法的底氣。
對於皇帝而言,皇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夠穩住皇位,給臣子多一些權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什麼不好呢?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wkszx6
杯酒釋兵權的人是誰 杯酒釋兵權的後果
杯酒釋兵權的人是誰?這個人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趙匡胤。趙匡胤在統一天下以後,實施了杯酒釋兵權的事情,將自己身邊幾個高級將領的權力全部解除,然後賜給他們高官厚祿,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去養老。
宋朝長期執行重文輕武國策造成軍事軟弱的文化現象
宋朝距今近千年,是我國封建社會有勝轉衰的初期,由於宋朝皇帝重文輕武國策,導致軍事人才不受重用,軍力不強。造成少數民族政權日益強大,北方女真建立金,契丹建立遼,党項族建立西夏,並且,北方民族屢屢侵...
宋代皇帝們為何重文輕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首詩寫的正是北宋重視讀書人的景況。就皇權時代而言,宋代以前的中國人,可以稱得上偉大-——創造著,體驗著,發現著,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生機...
兄弟二人在軍人問題上的巨大差距,影響了這個國家的百年國運
很多人說起宋朝,第一反應是宋朝無能的軍隊。其實這是一個理解的誤區,在建國初期,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是相當高的,甚至可以與契丹騎兵進行正面較量。但是僅僅30年之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低。到了宋朝的...
重文抑武開創文官政府新時代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他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將的限制,確立了以儒立國、重文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