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過失——註定失敗,亦甘有此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我想很少有人不喜歡諸葛亮的吧!我也很崇拜他,因為他的智慧和忠誠。

「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先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又竭力輔佐後主,為克復中原勞累成疾,最後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的品性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為什麼呢?從其出山到成為蜀國丞相以來,可以說諸葛亮從來都沒有表現出一絲私心,他把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興漢事業。

我們不必去懷疑諸葛亮的智慧和忠誠,然而我們是否真的了解了諸葛亮?有多少人能懂諸葛亮的心?《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前期表現得遊刃有餘,後期的他卻是心力交瘁。

水鏡先生在諸葛亮即將出山時曾感嘆「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可惜,可惜啊」,一句話道明了諸葛亮的整個人生。

何謂不得其時?水鏡先生為何會這麼認為呢?我想沒多少人去深究吧。

然而不管你去不去想,這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失敗根源!

三分天下

要找出這個根源,我們必須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入手。

讀過《隆中對》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曾為劉備規划過,要興漢室必分三步走:第一步占荊州,成三分天下之勢;第二步進益州,橫跨荊益以待天時;第三步兩路北伐,可興漢室。

可以說「隆中對」為劉備奪取天下制定了一個總體方針,但並非無懈可擊。

如果細細來分析這三大步的話,我們甚至可以發現這三步中每一步都存在著致命的漏洞。

首先在第一步中,諸葛亮的觀點是「北抗曹操,東聯孫權」。

他認為曹操已統一北方,擁有雄兵百萬,不可與之爭鋒;東邊孫權割據江東歷有三世,國險民附,不可圖謀。

不得不說諸葛亮的分析很到位,他果斷地避開了強敵,尋找到當前最適合劉備發展的地盤——荊州,可是這一步中卻有一個隱患——東吳。

對當時的劉備來說,他是不能改變曹操要一掃華夏的行動的,即曹操南征是個必然事件。

而東吳勢力較北方明顯弱小,若曹操南征,其必與劉備結盟,這一點無可置疑。

問題在於南勝而北敗之後,諸葛亮卻想讓劉備獨占此次戰事的好處,試問孫權會答應嗎?肯定不會,歷史也正如常理一般發展。

東吳都督周瑜曾和劉備在這個問題上多次鬧摩擦。

至此,孫劉兩家徒有聯盟之名,卻無聯盟之實!後來呂蒙白衣過江,襲取荊襄就說明了這一點。

火燒赤壁

接著是第二步,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是「西取巴蜀,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此時,曹操正逢赤壁大敗,已無力南下,三足鼎立之勢已成,而劉弱於孫曹,對劉備來說惟一可取之地僅留西川一處。

取西川對劉備來說是勢在必行,但來自東吳的壓力卻是很大的。

得西川則歸還荊州,這是劉備給東吳的承諾,也是緩解孫劉之間矛盾的一道屏障。

可事實是:劉備得了西川,甚至連漢中也一併拿下了,卻依諸葛亮之計,拒還荊州,此為過河拆橋。

當年曹操獨強,孫劉皆弱的狀況已徹底改變。

劉備一躍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這讓東吳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危脅。

想想十數年前實力最小的劉備搖身一變成了最強的一方,而東吳卻成了最弱的一方,這個時候唇亡齒寒的對象看來已成了曹操和孫權了。

可笑的是,劉備此刻正積極準備著走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戰略第三步——北伐中原,他單方面認為自己和孫權的友好關係勝過孫權與曹操,全然忘記他對東吳的背信棄義。

得意忘形的後果是嚴重的,劉備二弟關羽受擒於吳國,屍骨埋於他鄉。

三弟張飛急於復仇,更是魂歸夢裡。

一下損失兩位兄弟的劉備決意伐吳。

諸葛亮因竭力反對,所以此次出兵未能親隨,導致劉備被一把火燒得元氣大傷,最後鬱鬱而終。

彝林之敗斷送了蜀漢幾十萬精銳,劉家天下再沒有復興的可能。

劉備入川

「隆中對」第三步「北伐中原,興復漢室」因沒了劉備坐陣,其重任皆由蜀國丞相諸葛亮一肩承擔。

失去荊州的蜀國已無力獨自北伐,諸葛亮遂邀東吳共同起兵以成功業。

然而兩國合作終有間隙,合縱敗於連橫,首次北伐的蜀軍無功而返,諸葛亮還險些遭遇不測。

之後數年間,諸葛亮曾多次聯絡吳國北伐,都未能成功,一代奇才最後在五丈原含恨而亡。

白帝託孤

我們可以看到「隆中對」三步戰略中,諸葛亮始終堅持聯吳抗曹。

此舉雖為形勢所迫,但也成為他取敗之因。

不是不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的諸葛亮因其一生謹慎,不願弄險,讓他不敢去主動消除東吳這個一直以來的隱患,而選擇了順著聯合的大道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

鼎有三足,欲使其傾,須斷一足。

諸葛亮輔助劉備,雖成鼎足之勢,卻未能盡鼎傾之功。

不得其時,即不得先於孫氏一族占江東之地利的時機也。

天時,地利,人和,得其一者可成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倚其一者欲得天下,難也!水鏡先生高瞻遠矚,早已看出此後數十年間天下走勢,明白諸葛亮此番出山終歸虛無,故嘆惜其人生之悲壯。

諸葛亮未能助劉備再現漢室中興之景,正應了水鏡先生那句「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

也許很多人看到此處依然會為諸葛亮感到惋惜,然而我卻對他充滿著羨慕之情。

以諸葛亮之智,或許早已明了天下走勢,早已看清其策略中的不妥之處,早已明了其人生結局,然而他依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出山,何也?胸懷凌雲摘星志,豈肯終了山野間?諸葛亮得遇明主,終其一生盡顯其才,雖未成功亦無憾矣!對於諸葛亮——一位千古奇才——的人生際遇,我能做的,只是理解他內心多出的苦楚「不怨得主不得時,只恨天命不可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