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孫權最晚稱帝,卻讓諸葛亮十分為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占武都、陰平二郡(具體見上一篇文章),多年的北伐終於有了成果,後主劉禪也很高興,頒布詔書熱情洋溢地讚揚這次北伐,並恢復了諸葛亮丞相之職(因第一次北伐戰敗,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諸葛亮回到漢中後,還沒等慶祝幾天,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天大的事。

四月,東吳方面派使者來到漢中,告知諸葛亮吳王孫權稱帝了!以後孫權和劉禪以「二帝」並稱!

這絕對是諸葛亮主政以來最重大的一次外交事件,也是一塊非常燙手的山芋。

在蜀漢的大臣眼裡,曹魏是「賊」,以「篡漢」得國,天下應以共誅之;先帝為漢室之胄,漢中之王,在西川繼承大統,亦是唯一正統,克服中原、匡扶漢室乃為基本國策;孫權已經為「王」,如果承認其再稱帝,那麼請問,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到底誰才是「正統」。

如果說不清誰是正統,那這麼多年北伐的正義性又在哪裡?如果北伐沒有正義性,蜀漢這個偏居的國家,存在的理由又是什麼?

這幾乎是一個關係到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大命題!

成都方面也很快得到了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認為「再與孫權結好,名不正言不順,沒有好處,應當斷交,彰顯我們的正義」。

後主劉禪拿不定主意,便派人赴漢中詢問丞相諸葛亮。

面對偷襲荊州的恨,擒殺關羽的恥,夷陵之戰的仇,諸葛亮在感情與理性中痛苦抉擇著。

如果承認了孫權稱帝,那麼自己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必然受到質疑和損傷;如果不承認孫權稱帝,那麼吳蜀結盟將會破裂,三國中最小的蜀漢將被孤立,其壓力將是巨大的。

不難想像,此時的諸葛亮是多麼的為難,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必須儘快做出決斷,而這個決斷,其意識形態立場,必須要服從現實利益立場,生存,才是蜀漢的第一要務。

於是,諸葛亮回奏後主,表達了三層意思,第一層:孫權早就有篡逆之心,這種情況不意外,我們現在與他結盟,是因為需要犄角之援,這種客觀情況我們都要承認;第二層:如果現在我們與孫權斷交,他們必然恨我們,兩國一旦開打,一則東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搞定的,二則曹魏也會坐收漁翁之利,這些都不是上策;第三層,現在曹魏和東吳劃江而治,不是他們不想吞併對方,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對於我們就是機會,趁他們在東線對峙,我們在西邊打出一片天地,才是我們最大的利益。

這篇奏表深刻地表達了諸葛亮堅定地聯吳抗曹的立場,而這也成為了三足鼎立的最重要基石。

反過來再想想現在中美俄三國博弈,我們聯俄抗美,玄妙也在於此吧。

很快,諸葛亮派遣尚書令(相當國務院總理)陳震出使東吳,另外又寫了一封信給兄長諸葛瑾,「孝起(陳震)的性情忠義純厚,老而彌堅,他是能夠有助於兩國關係,使雙方歡合相處的,在這方面有他可貴的長處。

」這樣就讓東吳放心使者的人選了。

陳震臨行前,特別提醒諸葛亮「李嚴肚子裡多有巧詐,其同鄉人都認為他不可接近。

」諸葛亮聽的很迷糊,也就沒有多想,不料之後的北伐埋果然應驗,這是後話。

六月,陳震進入東吳國境,在給吳國守關官員的公文說:「吳、漢兩國,驛使往來,結盟續好,友誼日深,今天下形勢,大家共心協力討伐國賊,什麼樣的敵人不可以消滅呢?今天我就是來昭告於眾的。

」陳震到達武昌,孫權非常高興,隨即與他升壇、歃血、立盟。

盟約的內容簡單講就是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回顧過去,痛罵曹魏,統一立場;第二步,兩家齊心,共同對敵,相互支援,互不侵犯;第三步,待天下平定,各家一半。

坦白地講,「第三步」步子的邁得實在有些大,但不管怎樣,雙方是誠心誠意的。

嚴格地講,直到此時,真正意義上的三國鼎立才正式出現了,魏蜀(漢)吳,均以獨立國家政權的身份登上歷史舞台。

陳震回國後,被封為了城陽亭侯,蜀漢方面告一段落,東吳方面可還要繼續折騰。

五月的時候,孫權就派人把稱帝的消息告訴了遼東公孫淵(估計是坐船去的。





),這位逼奪叔父公孫恭之位,被曹睿封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的人物,立刻轉向東吳,認可孫權稱帝,並開始與東吳密切往來。

另一方面,既然吳蜀兩國已經談妥,那麼來自荊州西面的威脅基本就不存在了。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為了搞掉關羽,孫權離開了建鄴(今南京市),跑到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指揮軍隊;第二年,為了防備劉備報仇,孫權又從公安跑到了鄂城(今湖北省鄂州市),並改名武昌(不是現在武漢的武昌),表示因武而昌。

在武昌,孫權足足呆了十年,但江東的老百姓和大族們,不願意自己的家屬天天在外,甚至編出了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就建業死,不就武昌居。

」孫權本人也特別眷戀建鄴,雖然身在武昌,但絕對不忘建鄴的發展:221年,將建鄴由縣升為郡,南京第一次成為了地級市;223年,又將揚州的治所設在了建鄴,南京第一次成為了省會。

所以,在孫權稱帝後第五個月,也就是229年農曆九月,孫權和他的一套政府班子,再一次回到了闊別十年的建鄴,而南京,也第一次成為了正式的國都。

孫權離開武昌後,留大將軍陸遜和太子孫登掌管武昌事。

孫權稱帝,基本告一段落。

小編@故道之路我不禁要問,孫權為何這麼晚才稱帝?東吳為何在三國中存在感最低?

簡單地再說說吧,從孫策鼎立江東(200年),到孫浩投降西晉(279年),東吳在將近八十年的時間裡,開創了足夠多的盛世與輝煌:平定南越,開發江南,發展儒學,首屈一指的航海術,最早航行台灣,旗下更是人才濟濟,這些都為日後江南經濟超越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五胡亂華後漢民族保留了最後的退居地,而這些,多數是在孫權時代完成的,就事論事,孫權的成就至少不低於劉備和諸葛亮。

但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叫中華民族,之所歷經千百年而傳承,在「成就」之上,還有一個東西叫「道義」,叫「精神」。

既然你是漢臣,為何要割據?既然你與劉備湘水為盟,為何第二年就拿關羽動刀子?既然你割據一方,為何劉備來進攻時又諂諛向曹魏稱臣;既然你向曹魏稱臣,為何又在劉備退兵後翻臉不認帳。

從現實利益的角度出發,的確,孫權的這些行為在三家博弈的時代中確實實現了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誠信」呢?「正值」呢?「忠誠」呢?難道這些能因為眼前的利益就統統不顧了嗎?難道為了錢就可以不要臉嗎?從這個角度說,孫權與其東吳政權,是遭人鄙視的,包括小編@故道之路我在內。

信譽不好,曖昧搖擺在蜀、魏之間,既沒有劉備漢室宗親的牌面,也不能效仿曹丕搞個禪讓,沒有辦法,即便孫權想稱帝,也遲遲沒有機會。

直到229年了,天下大事居於穩定,又擺出了「夏口、武昌出現黃龍、鳳凰」種種輿論鋪墊後,才戰戰兢兢的登基了,並追認孫堅為武烈皇帝,孫策為長沙桓王(注意,不是皇帝),孫登為皇太子。

所以,我不喜歡東吳,中國文化也不喜歡東吳,古往今來的名家大儒也不喜歡,所以,東吳的存在感,很低很低。

本文章系頭條號@故道之路本人原創,今日頭條獨家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一定起訴。

如果想聯繫小編,可以加weixin/4696352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納尼?諸葛亮想當皇帝?

賴正直 時拾史事作者|賴正直本文系時拾史事原創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小編留言:這篇文章配圖配的心好累,好累好累,身體不適今天發的晚了,心疼的抱住了胖胖的自己。周日快樂啊上次說了袁紹集團中的地...

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大勢力。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在蜀漢建立後的數十年時間,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

三國簡介,從這裡開始全面了解三國

三國稱呼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三國開國君主吳,三個勢力所建立。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後世稱之為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的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漢帝國起起伏伏最終走向衰亡,各地起義不斷,群雄割據,大軍閥曹操在混戰中,實力不斷增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逐漸統一北...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不替代劉禪,自己稱帝

三國里的蜀國,滅亡在劉禪手裡。劉禪的形象,被認定為「扶不起的阿斗」,還有樂不思蜀。有的人就假想,如果諸葛亮替代劉禪,自己坐上王位,說不定就統一中原,中興漢室了。這只是假象,諸葛亮絕頂聰明,為什麼...

三國歷史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