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帝認為百年後他的國家要去討口,最終卻成世界首富,但被人滅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時,將國都定在開封,後來,他曾打算把都城遷到洛陽,又打算遷到長安,可惜最終都沒有實現。
是什麼原因讓趙匡胤有遷都的打算,又為什麼最終沒有實現呢?
遷到長安很好理解,畢竟在宋代及以前,長安一直是當然的國都,無論是大漢還是大唐,都這樣。
不過,長安經過黃巢之禍及五代之亂後,已經殘破不堪,無法為都。
洛陽也很好理解,那是國都的第二選擇,歷史上如果長安損毀了,不能為都了,就選擇洛陽。
就算長安為都,一般洛陽也是陪都。
再說了,在古代,對國都的考慮,至少有兩個因素。
一是有天險,可防衛。
二是龍盤虎踞,有王者氣象。
這兩個條件,長安和洛陽都具備,開封卻一個也不具備。
既然開封一個也不具備,那麼五代為什麼很多朝代要把都城建在開封呢?其實在後唐莊宗的時候,就把都城遷到洛陽了。
但是到後晉石敬塘時候,由於節度使造反頻繁,石敬瑭為了節制節度使,又把都城從洛陽改遷到開封,此後經過後漢、後周,都城就一直在開封,趙匡胤是在後周那裡獲得政權的,所以他的都城也在開封。
趙匡胤當皇帝後,天下都被他平定了,節制節度使的考量已經不需要了,因此,防衛不好及沒有王者氣象兩方面就凸顯出來了。
無險可守怎麼辦呢?為了抵禦敵國的入侵,趙匡胤就不得不安排重兵屯守開封城,以數量龐大的軍隊來替代天險,以此來保家衛國。
根據史料記載,開封一帶常駐兵力就有數十萬。
這十萬兵力確實有效防衛了都城,但接著就帶來問題了。
這數十萬大軍在開封鎮守,但總歸不是機器人,也要吃飯,打仗也需要武器和鎧甲,這些東西總是需要國家派發吧。
短時間還好,時間一長,國家用於軍費上的支出就顯得比較恐怖了,國家沒錢了從哪要錢?羊毛出在羊身上,還得從百姓那要。
慢慢的,賦稅加重使得百姓怨聲載道。
那麼,既然決定遷都,為什麼最終沒有實現呢?原因在於他遭到強烈的反對。
當然了,歷史上只要遷都,都會遭到反對,尤其是貴族們的反對。
因為貴族們無論田產房屋都在舊都城,誰也不願意拋棄。
從盤庚遷殷大家都可明白,遷都的壓力是挺大的。
不過,就算貴族反對,其實也阻擋不了太祖的決心。
但有一個人參與阻擋,宋太祖就有些為難了。
這個人是太祖兄弟,晉王趙光義。
趙光義說了幾個理由:其一,
開封作為幾朝國都,其經濟發展以及繁榮程度遠遠不是荒廢已久的洛陽與長安可以相提並論,而且國都為國家之本,絕對不可輕易動搖。
其次,開封運河系統經過幾代修繕,已經完善,若是遷都,如何解決數十萬禁軍以及新都百姓的各種糧食問題,而且遷都之後必定大興土木,到時候勞民傷財,國力虧空,四周還有各國虎視眈眈,遷都萬萬不可。
宋太祖說,你這些話都有道理,但是開封地勢無險可守,軍隊耗費太大,怎麼辦?晉王趙光義當時說了一句話:安邦「在德不在險」。
趙光義在這裡引用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吳起與魏武侯談論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哪一個對國家安全更重要的故事,吳起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夏桀修政不仁,商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山河,也不能改變滅亡的命運,所以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
宋太祖當時長嘆了一聲,沒有再開腔。
那麼,是不是宋太祖被趙光義說服了呢?顯然不是的。
因為君王之德與都城的防衛問題完全是兩個概念,在保衛都城上,不可能因為君王有德就抵上十萬精兵。
君王有德,那就只能是輕徭薄賦,輕徭薄賦,軍隊的供給就跟不上,跟不上,就沒辦法防衛都城,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不過,既然宋太祖並不認同趙光義的話,為什麼最後還是取消了遷都的打算呢,這其實要說到趙光義這個人。
趙光義是開封府尹,也是宋太祖著力培養的接班人。
一般來說,作為王儲,需要韜光隱晦。
但趙光義卻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其在開封的威望甚至還要高過趙匡胤。
舉個例子,當時朝中有個猛將叫党進,脾氣火爆,性格也很直,有時甚至敢得罪趙匡胤,而趙匡胤也比較欣賞他這種脾氣,並不怪罪於他。
這位党進有個壞習慣,他在街頭凡是看到有人牽著寵物,就非得要過去給寵物放生。
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個人肩膀上站了一隻老鷹,他立馬衝過去要搶過繩子,給老鷹放生。
結果這個訓鷹人慌忙喊了一聲:「這可是晉王的鷹!」
聽聞這話,這位性格火爆的大將,居然立馬笑呵呵摸了摸老鷹,並說道:「你早說嘛,那啥,你去買點好肉來,千萬別把這鷹給餓瘦了。
」隨即塞了一大把銀子給訓鷹人,一溜煙跑了。
對於趙光義的這種張揚,宋太祖看到了嗎?他肯定是看到的。
有人分析說,宋太祖之所以想遷都,其實就是想打擊趙光義。
但是宋太祖這個人一向比較仁慈,從他不殺功臣,杯酒釋兵權放了那些武將;從他非常厚待柴氏宗親,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也就是說,如果他一意要遷都的話,肯定會損傷趙光義的利益。
而損傷了趙光義的利益,那一定就會引起整個朝廷的大動盪。
也許是從大局來考慮,最終宋太祖取消了遷都的動議。
不過趙光義離開之後,宋太祖還對左右說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太祖說的是民力,他沒想到,宋朝發展到百年後,民力並不殫,還出現了《清明上河圖》里描寫的那樣的輝煌,但是開封的防衛問題真的是凸顯了出來,最終被金兵很快攻破,把他後代子孫都抓去為奴。
趙匡胤打算遷都洛陽,趙光義反對說了五個字,趙匡胤立刻放棄遷都
導讀: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以汴梁為首都,也就是今天的開封。趙匡胤剛剛稱帝的時候,天下並不太平,考慮到汴梁在軍事上無險可守,易攻難守,宋太祖趙匡胤計劃先行遷都洛陽,隨後...
趙匡胤曾擬遷都洛陽長安 群臣反對埋下亡國隱患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自古統治者選...
北宋的首都為什麼選擇開封,而不是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還真有過遷都洛陽的打算,不過最後沒有落實。至於原因,本文將在後面介紹,在此之前,先來看一看開封為什麼能在一開始被宋朝定位首都。 需要明確一點,開封作為中原王朝的都城,並不是從北宋開始...
宋朝為何定都「四戰之地」開封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開封無山水之險,遠沒有長安﹑洛陽的地勢險要,實乃易攻難守之地。此後,遼宋、宋金戰爭,開封屢次受到威脅。在金國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役中,北宋政權...
趙匡胤下決心遷都,大臣紛紛反對只好作罷,說了一句話百年後應驗
一個國家的都城建在哪裡,幾乎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興衰命脈,事關國體,必須慎重。在古代隨意的遷都就會導致國家的根基動搖,所以古代的帝王在選定都城之後都不會輕易的遷移。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一個很有遠見...
歷史不忍深讀:如從趙匡胤之計北宋必然不亡,失誤影響中國一千年
新春秋導讀:有人說人的一生雖然很長,但重要的就是那麼幾步。歷史王朝也是一樣,一個重要的舉措失誤,就可以種下王朝敗亡的因子。北宋定都開封即是如此,趙匡胤早就預見到了這一步,只是還沒來得及遷都,五十...
宋太祖曾經想遷都此地,遭到群臣反對,他預言百年之內國家必亡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即位之初,宋太祖就開始考慮都城的選擇問題,他認為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自古以來,統治者對都城的選擇都十分講究,...
宋太祖為何故預言宋王朝「不出百年」有亡國之危?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自古統治者選...
趙匡胤欲遷都洛陽,為何遭反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攫取後周政權,樹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思考到開封「局勢鬆散,防維尷尬」,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竭力對立,遷都計劃擱淺。
朱元璋最想建都的不是南京北京 趙匡胤想的不是開封 倆人都選這
一個國家的首都是至關重要的,關於首都的選址,那是要從很多方面來考慮的,諸如地理位置、後勤補給、戰略要求、風水氣運等等……那麼中國最適合建都的地方是哪裡呢?很多網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在古代兩位偉...
北宋初年的首都之爭,為何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卻最終未能如願
洛陽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古都之一,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出生之地,他在此生活多年。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趙匡胤出巡來到故鄉。回到洛陽後,趙匡胤非常興奮,不久後,竟然宣布要遷都洛陽。趙匡胤的這種提...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說定都開封不合適,而且有亡國之危?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這個歷史的人物就是大...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