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曾經想遷都此地,遭到群臣反對,他預言百年之內國家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即位之初,宋太祖就開始考慮都城的選擇問題,他認為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自古以來,統治者對都城的選擇都十分講究,主要考慮經濟、地理、軍事三個方面的問題。

經濟上,附近地區要經濟發達,能解決都城的物資需要;地理上,要位於王朝管轄範圍的中心,水陸交通要發達;軍事上,要既能制內,又能御外。

開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也發達,唯一不足的是地理上無險可守,很容易被攻破,必須要常駐十萬大軍才能守住。

這一點很致命。

開封之所以成為「七朝古都」,主要是經濟和交通都很發達,它位於四通八達的「天下之沖」,有利於統治。

但就地理關鍵而言,開封一馬平川,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趙匡胤想到了他的出生地——洛陽。

相比之下,洛陽的地理位置要比開封險要得多。

洛陽不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四周群山環繞,背負邙山,面臨洛水。

東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對伊闕,是個不錯的選擇。

公元976年,趙匡胤挑了一個良辰吉日,帶領群臣,浩浩蕩蕩地來到洛陽,祭祀天地。

在這之前,洛陽連續下了一個月的大雨,趙匡胤一來,雨水奇蹟般地停了。

當地人紛紛感嘆道:「我輩少經亂離,不圖今日復見太平天子!」

祭祀大典順利結束,趙匡胤望著晴空萬里的洛陽城,十分滿意。

他遷都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就在趙匡胤以為遷都勢在必行的時候,大臣們開始反對了。

首先進言的是大臣李懷忠。

他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

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

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大概意思就是,開封的水陸交通已經如此完善,能夠解決數十萬大軍和百萬黎民百姓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別的地方能嗎?況且重兵已經穩定下來了,不可輕易動搖。

這番話很有道理,但是不足以說服趙匡胤。

他始終認為安全問題才是第一位的。

大臣們的意見趙匡胤可以不聽,但晉王趙光義的意見他不能不聽。

當趙匡胤向趙光義詢問意見時,趙光義對趙匡胤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這五個字是有典故的,當年吳起和魏武侯討論都城問題時,吳起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夏桀殷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所以說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

看到大家都一致反對遷都,趙匡胤很無奈地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於是,趙匡胤不得不放棄遷都的打算。

果然不出趙匡胤所料,還沒到百年,民力幾乎耗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停滯不前,龐大的軍費開支讓政府入不敷出,積貧積弱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1126年,金國見北宋已經岌岌可危,舉兵南下。

1127年,北宋滅亡。

歷史上開封最繁榮的時期宣告結束。

不得不說趙匡胤是一位有遠見的軍事家,他預見到了這個問題,只可惜不夠堅定,沒能堅持自己的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都之危:北宋初年的遷都之議

要保證四戰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為險,所以駐守開封的禁軍數量急劇膨脹。那些已經習慣於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們,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師或許會感到心安,而太祖則已清醒地認識到了軍隊龐大對國力的巨大消耗。

宋朝為何定都「四戰之地」開封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開封無山水之險,遠沒有長安﹑洛陽的地勢險要,實乃易攻難守之地。此後,遼宋、宋金戰爭,開封屢次受到威脅。在金國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役中,北宋政權...

群臣反對趙匡胤遷都,為亡國埋下了隱患

在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重建大宋王朝,覺得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所以計劃先遷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趙光義的反對,所以耽誤了遷都計劃。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根據軍事、經濟、地...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而南宋則因為歷史原因,首都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開封大家應該多少都了解,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如果說初期定都開封還情有可原,...

趙匡胤遷都失敗,直接導致了宋朝滅亡?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河南洛陽出巡,洛陽不僅是趙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趙匡胤回到洛陽後,心情非常愉快,甚至還從舊居的某一個角落找出了兒時的玩具石馬,欣喜...

趙匡胤欲遷都洛陽,為何遭反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攫取後周政權,樹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思考到開封「局勢鬆散,防維尷尬」,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竭力對立,遷都計劃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