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請孔明真或假,是劉備禮請,還是諸葛自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今山東人。
印象中的諸葛亮一直是身披八卦衣,手拿鵝毛扇,給人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姿態。
其為匡扶蜀漢,可謂鞠躬盡瘁,嘔心瀝血。
當時民間傳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在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落難逃至水鏡山莊,見水鏡先生而驚為天人,想請其出山相助,水鏡先生自稱是山林野人,不堪重用,婉拒邀請,推薦了徐庶。
後徐庶為救母入曹營,臨別之際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那一說。
那麼,劉備三請諸葛亮,到底是真是假?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劉備三次往返拜訪諸葛亮,並且與諸葛亮大談天下形式。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幾句,明確記載了劉備三請諸葛亮的事情。
可見,劉備親自去拜見諸葛亮確有其事。
但是據三國時魏國著名史學家魚豢的《魏略》記載,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二年,當時劉備駐守於樊城,是諸葛亮自行相見。
同樣西晉司馬彪的《九州春秋》也記載的大體是諸葛亮自薦於劉備。
綜上所述,三顧茅廬是極有可能的,應該先是諸葛亮自薦沒有成功,後來劉備又去三請諸葛亮。
二人初次見面,諸葛自薦,因年齡差近二十歲,劉備又忙於應付曹操的南征大軍,並沒有與諸葛亮有深層次的交談。
等到徐庶離開時,徐庶自比諸葛亮為「猶如螢火比皓月」,而這時期的劉備又急需軍師類人才,所以才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出山。
諸葛亮為了試劉備這次是否會器重自己,便前兩次未曾相見,於是就有了那句先帝不以臣「卑鄙」之說。
劉備三請諸葛亮,歷史上卻有其事嗎?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世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就詳細描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的故事。然而在真實歷史上,劉備真的曾經三次前往茅廬請諸葛亮嗎?一直以...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真的發生過麼?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可謂是婦孺皆知,這個詞出自三國演義中劉備請出諸葛孔明,共保大漢江山的故事。羅貫中對於劉備禮賢下士的描寫可以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麼真正的歷史上有沒有這段三顧茅廬呢?
諸葛亮耐不住寂寞?所以才引發三顧茅廬
劉備與諸葛亮第一次是如何相見?《三國演義》里是繪聲繪色啊——三顧茅廬,關羽、張飛失了耐性,只想把這不識相的傢伙綁了來。劉備慌忙阻止,再次造訪,終於見到了這個被稱為臥龍的大才子。得到了三分天下的計...
諸葛亮先去見的劉備?三顧茅廬在後?
「三顧茅廬」的故事流傳甚廣,而魏人魚豢在《魏略》卻說劉備初見諸葛亮是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之時,是諸葛亮主動北行見劉備的。那麼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是「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北行見備」呢...
諸葛亮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不是因為三顧茅廬,而是出於這個原因
不管是看完《三國演義》還是看過三國史的人都難免有這麼一個疑惑:在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時候,劉備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從經濟實力上,遠不及雄才大略、挾天子以令諸葛的曹操,近不及物美豐饒、地盤穩固的孫權...
三國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為什麼劉備兩者兼得也沒得天下
首先三國演義里說這話的人是誰?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跟尋訪諸葛亮的劉備說的,劉備是怎麼知道諸葛亮的?是徐庶臨走前推薦的。然後劉備三顧茅廬一顧遇到崔州平,二顧遇到石廣元、孟公威、黃承彥,三顧才...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太橫了,河北增強尼龍顆粒何須多此一舉
漢末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被傳為佳話,他的這一舉動也備受推崇,後來也證明了諸葛亮是優秀的人才。這個成語的典故來自於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河北增強尼龍6顆...
司馬徽對諸葛亮曾作出什麼樣的驚天評價?僅僅幾句話也成全了劉備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個接近神的人物。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之外,甚至能夠呼風喚雨,向天借命。他嘔心瀝血地為劉備效力了27年,最後卻落得病死五丈原的下場。然而,在他未出山之時,就有...
談一談三顧茅廬的真實性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歷來被人所讚揚。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宋朝將諸葛亮供奉為忠臣名將。元英宗封他為「伍烈忠武顯靈仁濟王」。三國演義更讓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去找諸葛亮,是不是太丟臉了
劉備來荊州,其實也就比諸葛亮晚幾年。在201年,他在汝南被曹操打敗,南下投奔劉表。只不過長期以來,劉表讓劉備駐紮在荊州北部新野一帶,作為抵抗曹操的排頭兵。而當時的諸葛亮還很年輕,「臥龍」的名號還...
揭秘:到底是劉備三顧茅廬尋諸葛?亦或是諸葛北行見劉備?
東漢末期,軍閥混戰,一些實力較強的軍事集團擊敗對手,建立了根據地。當時曹操據有北方,孫權盤踞江東,惟有自詡為漢宗室之後的劉備,常寄人籬下,沒有固定的立足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思賢若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