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大將魏延究竟有沒有叛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是蜀漢國劉禪時期少有的大將,無論是資歷、軍銜、爵位還是能力,都是諸葛亮、李嚴這兩個託孤大臣之後其他的人難以相比的。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蜀漢國正需要軍事將領的時候,隨著諸葛亮的死去而被殺。

而他死後,其家被滅三族,這無疑是一種謀逆叛亂的罪名才有的刑罰。

但是,《三國志·魏延傳》卻用了不和史家筆法的方式,來「推測魏延的本意」,說他不過是和楊儀爭權,並不是「背叛」。

那麼,魏延究竟是不是背叛呢?

先看《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諸葛亮病勢垂危,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交代後事,安排自己的退軍事項。

諸葛亮安排讓魏延率軍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

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就自行出發,退回到漢中。

諸葛亮死後,周圍的親信官員保守著秘密,不公布他的死訊。

楊儀命令費禕到魏延軍中,去探測魏延的態度。

魏延說:「丞相(諸葛亮)雖然逝世,但是我魏延還在!丞相府的親信官屬可以把丞相的靈柩護送回去,妥善安葬。

我自當率領諸軍去進擊賊寇,怎麼能夠因為一個人而斷送了伐魏討賊這樣的國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能聽從楊儀的部署,為他做斷後將軍!」於是,魏延與費禕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員的部署和分派,並強迫費禕親筆書寫,與自己聯名通知諸位將領。

費禕欺哄魏延說:「我要為您回去和楊長史解釋一下,他是個文官,不大懂軍事,一定不會違抗您的命令。

魏延同意了,費禕出營門後就拍馬急行,一直跑回大營。

過了一會兒,魏延後悔讓費禕回去,派人去追,但已經追趕不上。

魏延派人去窺視楊儀等人的動靜,得知他們準備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營按次序出發,撤回漢中。

魏延大怒,趕在楊儀出發之前,搶先率領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燒毀依山而建的閣道。

魏延、楊儀都向朝廷上表,互相指控對方是叛逆,告急文書紛紛交到朝廷。

後主(劉禪)心中無主,訊問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長史蔣琬,他們兩人都保證楊儀不會叛變,對魏延卻持懷疑態度。

楊儀等鑿山通路,晝夜不停,緊隨在魏延軍後。

魏延先到,據守褒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

楊儀等命令何平在前邊抵抗魏延,何平叱責魏延的先鋒部隊說:「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就敢這樣!」魏延的部下知道這件事情魏延沒有道理,沒有人為他出力死戰,反而紛紛逃散。

魏延只好和兒子及其幾個親信逃亡,奔向漢中。

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將他殺死。

馬岱把魏延的頭顱送給楊儀,楊儀站起來,踏著魏延的頭,罵道:「你這個平庸的奴才,如今還能做壞事不!」於是,朝廷下令殺死魏延的三族。

起初,蔣琬得知魏延率軍搶先南撤,就率領留守成都的各營禁衛軍北上,趕赴漢中,去阻截魏延,已經出發數十里後,魏延的死訊傳來,才又退回成都。

推測魏延本意,不北降魏國,而率軍南歸,只是想殺死楊儀等人。

平時他們一直有矛盾,魏延認為從聲望上講,應當由自己代替諸葛亮。

這應該就是魏延本來的想法,並不是想背叛蜀國。

魏延(圖片來自網絡)

看過這段記載,對於魏延是不是叛亂,還會有一些疑問。

諸葛亮死前,找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商量撤兵事宜,為什麼偏偏沒有最高軍銜的魏延?

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是什麼用意?

魏延搶先南歸後,為什麼僅僅是占住了褒谷口,而不是占領褒中、南鄭或者發兵成都?

為什麼魏延的軍隊潰散而不是楊儀的部隊潰散?

蔣琬等人為什麼會一致認為魏延造反?難道楊儀就不會造反?

楊儀罵魏延是「庸奴」而為什麼不是「反賊」?

史書的書寫,歷來要求「秉筆直書」,作者要加以評論,一般要放在最後,《三國志》的習慣做法是「評曰」,可是《魏延傳》為什麼要用「原延意……,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這樣的推論性文字?

魏延之死,雖然疑問成堆,但結局卻也快捷,那就是魏延迅速南歸,迅速潰敗,立刻被殺;楊儀緊追不捨,不戰而勝;蔣琬從容出兵,只得到魏延死訊,就立刻撤兵,事情到此結束。

這就像是一出寫好的劇本,舞台上的演員不管他是怎樣盡情的表演,都是要按照既定的本子在走,他既脫離不了這個舞台,也跳不出這個劇情的大綱。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而讓人的感覺是,這個劇本則更像是諸葛亮早已經寫好的。

諸葛亮感覺自己病得很重了,他知道,蜀漢國不能再繼續伐魏了,大軍必須要回到蜀國,趁著魏國人還沒有知道真情。

應該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這都是必須要做出的軍事行動的調整,不管是在整個蜀國,還是在伐魏前線,諸葛亮都是絕對的核心。

當這個核心需要轉移的時候,大軍是不能留在前線繼續作戰的。

諸葛亮很清楚地知道,目前這支軍隊有兩個關鍵人物,長史(前線總參謀長)楊儀和大將魏延(軍銜最高)。

諸葛亮還知道,把大軍帶回蜀國這個遺命,楊儀會執行,而魏延不會執行。

因為在此之前,魏延總是希望自己帶領著一軍和魏國作戰,假如把軍隊交給魏延,魏延必定會改變自己的伐魏方略,而這是蜀漢國最為現實最直接的危險。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總是請求給他一萬人,和諸葛亮分道出擊,然後在潼關和諸葛亮匯合,諸葛亮總是不同意。

」實際上,這是諸葛亮認為魏延不會聽從自己遺命的依據,因為這是魏延和諸葛亮戰略思想上的衝突。

諸葛亮伐魏,總是從一個方向進軍,即所謂的「六出祁山」(實際沒有六次)。

走這條路線是最為穩妥的用兵方略,進攻有利,可以進一步得一地;不利,不會有大的損失。

我們可以設想,假如諸葛亮能夠占有三秦之地,魏國的國力會是多大的損耗?而蜀、魏兩國的力量對比又會發生多大的變化?可魏延不是這樣,他上來就是決戰,而這種戰略的實施一旦不利,對蜀國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就當時蜀、魏兩國的力量對比來說,蜀國一戰而勝的機率很小。

也就是說,一旦讓魏延掌權實施這種方略,很可能會給蜀國帶來災難。

這就是姜維後來仍然走這條路線的根本所在。

所以,諸葛亮臨終沒有讓魏延前來交代後事,而是只留下一個遺命,讓魏延斷後。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諸葛亮不能讓魏延前來當面交代後事,如果那樣,魏延一旦提出來由他來繼續伐魏怎麼辦?一個病危之人,是沒有力氣和時間去說服魏延執行命令的。

更何況魏延和楊儀歷來不和,魏延趁機對楊儀發難,蜀漢國誰又能阻止得了他?所以,只有留下遺命,他魏延自己去選擇吧!

這樣的安排,可能會有三個問題出現:

魏延會獨自向魏國發起進攻嗎?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持已經三個多月,進攻的突然性已經不存在,魏延如果單獨進攻,既沒有左右保護支持,又沒有後勤保障,沒有取勝的可能。

魏延是大將,這一點道理應該還是明白的。

所以,當費禕來到魏延軍營時,魏延要和他一道安排軍事部署,仍然是整個大軍留下來,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護送著丞相靈柩回國。

魏延會攻擊楊儀嗎?應該說諸葛亮最擔心就是這個,所以他安排魏延斷後,讓姜維軍在他和楊儀中間。

對於這種安排,楊儀應該很清楚丞相的用意,所以,即便是諸葛亮沒有交代,他也會作出認真的準備。

這種遇到變故的撤退,不是大軍凱旋,即便是不防魏延,防魏國也要有所準備。

諸葛亮不擔心魏延投降魏國嗎?應該是不會。

魏延在蜀國已經地位很高了,三國早已經形成鼎足之勢多年,各自都有些支柱重臣,魏延到魏國,不可能得到比在蜀國還高的位置。

這和三國未形成鼎足之勢之時有很大的區別。

魏延是想代替諸葛亮當丞相,不是在蜀國不受重用而是想更進一步。

魏延有野心,這一點此前已經有所顯露,因為他曾經夢見自己頭上生角,但他的野心在蜀國,不是在別的地方。

諸葛亮還是希望魏延能夠執行這個命令的,畢竟,魏延是大將,任何的變故都是蜀漢國的損失。

也正因為如此,他只是讓楊儀來執行遺命,並沒有讓楊儀代替其職務,除了對楊儀也不是十分鐘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刺激魏延。

當然了,魏延真要攻擊楊儀,諸葛亮也有預案。

當魏延和楊儀互相告發對方「叛逆」的時候,遠在後方的蔣琬,他怎麼就確定是魏延在作亂?當他從容率領宿衛營北上制止叛亂的時候,只走出十幾里,聽說魏延的死訊就停止了。

既然兩軍已經打起來了,難道就不害怕楊儀趁機發難?其實,這一切最明白的莫過於蔣琬!諸葛亮死後,代替其職務的正是蔣琬。

平時,諸葛亮總說,要與蔣琬「共贊王業」,還秘密地給後主上表,說如果自己去世,就由蔣琬代替。

蔣琬是丞相留守府的長史,後方的一切行政權力早已經掌握在手中,魏延和楊儀能夠給皇帝上表,難道前方的那個費禕就不能給蔣琬報信?何況,誰又能保證兩人平常就沒有議論過魏延其人?

實際上,這時候的魏延已經受到前後夾擊。

這邊,蔣琬在率領大軍從成都出發,那邊,楊儀率領大軍緊追不捨,即便是他燒毀了棧道,又能有何作為?楊儀跟隨諸葛亮多年,又經常為諸葛亮「規畫分部」(規劃分布安排),僅僅是對付一個使性賭氣的魏延,這點兒事情難不倒他。

所以,楊儀始終緊緊地跟著魏延,沒有讓他甩開自己,也沒有讓他阻隔在魏國境內。

至此,魏延的命運已經決定了,那就是「亂」名已經成立,失敗已經註定。

魏延或許沒有想到叛亂,因為他既沒有占領蜀國的邊城褒中,也沒有占領南鄭,更沒有回去占領成都,只是燒了棧道,占領了褒中谷口。

燒了棧道幹什麼?就是讓你楊儀回不來,這樣都城聽到的前方消息都是他魏延所說,也就是說,話語權掌握在魏延手中。

但魏延忽視了一個天大的問題,諸葛亮的靈柩在楊儀軍營當中。

這就是眾將士認為魏延不在理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是蜀漢國實際的掌權者,他的話比聖旨還要管用。

這就好比一個皇帝,他有很多個兒子,他選定了一個兒子接班,不管有多少人不願意,說這個兒子不是塊料,都改變不了這種決定。

這就是楊儀派了一個當時名氣還不是很大的何平(王平),到了軍前大喊了一嗓子,也就是搬出來丞相的牌位一亮,魏延軍立刻四散的原因。

楊儀軍不散也有這個原因,另外還有,軍隊還在魏國境內,要想回家也要先回到自己的地盤上才行。

這和黃權情況不一樣,黃權及其部屬是沒有回去的希望了——歸路已斷。

當兵眾散盡,魏延已經明白過來,他徹底失敗了。

但他或許還有幻想,認為皇帝能夠明白,他不是謀逆,也沒有叛國。

但楊儀不給他這個機會,他要徹底除去這個對手,既雪心中之恨,又沒有了競爭對手。

楊儀有一點說得對,魏延政治上是個庸才!無論如何,與人鬥氣不能用國家軍隊給自己當砝碼,何況這支軍隊屬於皇帝、屬於諸葛亮,就是不屬於他魏延。

當他燒毀棧道讓軍隊對陣楊儀的時候,他可能認為自己只對著的是一個楊儀,而沒有想到這已經是對著整個國家的軍隊!儘管魏延只是作亂而不是叛亂,但亂軍和亂國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叛逆」。

當這件事情需要有一個說法的時候,一個亂軍誤國的魏延,就只有滅族的下場了。

魏延死了,蜀國少了一個能打硬仗的大將,也少了一個戰略上的莽漢,同時也沒有了一個政治上的不確定因素。

不過,魏延之死好像要給諸葛亮之死再加一個佐證,蜀國從此走向平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冤死鬼魏延,三國後蜀漢時代第一猛將

提起魏延,多數人可能認為這個人是個叛將,最後被諸葛亮死後還設計斬殺,其實這裡面是有很多的誤會和曲解。魏延可以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也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

蜀漢大將魏延之死,罪責應該歸咎於他

魏延是蜀漢的軍事名將,他善於養兵,又能征善戰,從一屆小兵(部曲)官至牙門將軍,然而卻死於非命,舉家上下更是被夷平。那麼,魏延究竟有什麼罪大惡極,導致落得如此下場?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魏延被殺,最大的失誤在什麼地方?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後期,魏延是諸葛亮北伐時僅有的兩位宿將之一,另一個是老將趙雲,當時的魏延,正是人生中最好的時期,但是,因為諸葛亮的安排,魏延沒有受到重用,加上和長史楊儀不和,最終在爭奪...

假如魏延投降魏國,結果會如何?

魏延作為蜀漢大將,死的非常可惜,當然,也很冤枉,實際上,只是魏延和楊儀內部的政見分歧,不是造反,但魏延被楊儀派遣馬岱斬殺,確實很不應該,魏延絕對是冤枉的,蜀漢這麼做,也是自毀長城,本來後期就缺大...

關於「魏延謀反案」的分析

魏延謀反案(先是魏延瘋狂舉動被告謀反,他也是因為謀反被殺,暫且稱這一系列事情為魏延謀反案)一直是被大家所知道的三國中眾多具有爭議案件中的一件。先說諸葛亮,他的遺命與魏延謀反案有重要關係,要想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