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王陽明,願「心學」不再飄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孟達
依稀記得,十幾年前在老市府上班時幾乎每天都要走過王衙弄,那條綿亘蜿蜒在明代呂府和伯府兩大建築群旮旯里的逼仄的長弄堂。
它就坐落在新河弄的西側,連接著新河弄與上大路。
像一條彎彎的扁擔,一頭挑著新河弄北廂的呂府,一頭挑著上大路南廂的伯府。
可惜,那時只顧匆匆穿弄而過,還未好好找一找望一望王陽明故居——伯府的殘址。
於是,一個仲夏的清晨,我再次回到這條長弄,獨自躑躅在歷史街區那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搜尋著那位全能大儒王陽明的故居。
終於,幾經曲折,在一間毫不起眼的民居門前尋到了。
門上只一小木板,上書「王陽明故居遺址」。
尋跡?撫今追昔伯府第
「呂府十三廳,不及伯府一個廳。
」歷史更迭,伯府第多次遭焚,曾經多少廳堂間,現存民居一間半。
雖然故居已成斷壁殘垣,而王陽明與紹興頗深的淵源卻無法抹去。
王陽明長於紹興,思想發軔於紹興,他的心學也圓熟於紹興。
他五分之一的人生是在紹興度過的。
31歲那年,他曾在陽明洞中築室悟道;55歲那年,曾在天泉橋上驀然證道;晚年曾在稽山學院講學傳道達六年。
他溘然長逝後,也歸葬於紹興。
位於蘭亭南側的鮮蝦山寢陵,還是陽明先生生前親自選定的。
據嘉慶《山陰縣誌》記載:王陽明是與書聖王羲之同宗不同族的後裔。
王羲之從山東琅琊遷居至紹興,後子孫分居各地,先祖王壽遷至餘姚。
王陽明出生於餘姚,當時隸屬紹興府。
王陽明10歲時,父親王華因「常思山陰山水佳麗,又為先世故居」,於是從餘姚遷歸山陰(紹興)。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門人漸增,於是先在稽山書院設館講學,嘉靖四年又在紹興設立陽明書院。
因聲名遠揚,門生眾多,王陽明又將學生安置於伯爵府第和光相寺等地。
居紹興時,王陽明與門生飲酒賦詩,遊覽名勝,探討格物之學,怕是其一生最為逍遙快活之年歲。
自王衙弄左拐,步行百餘米,便入一園,門楣上雕有「陽明園」三個篆字。
園內便是觀星台遺址。
恍若夜裡還會有個身影,在風高雲淡日,抬頭望天,觀測天象。
望著那巍峨峻拔的觀象台,我似乎又浮溯在時光的隧道里,聆聽來自這位「心學」大師的絕代遺響。
入內深處,又遇一台門,台門旁側為王衙池,又名碧霞池。
據傳,當年池中之水清澈澄明,池邊花木扶疏,絢麗怡人;池內明凈碧綠,霧靄瀰漫,雲絮縹緲,猶如輕紗罩在水面上,令人嘆為觀止。
陽明先生正是在碧霞池上的天泉橋上悟出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天泉證道」的餘響貫穿古今,然而天泉橋似乎已無蹤影,混濁灰綠的水池四面,只有破損不堪的舊石板。
昔年繁華榮耀的伯府第,如今已是尋常百姓家。
求索?為聖為文兩彷徨
王陽明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聖人之一,後人贊其為「雷霆啟寐,烈耀破述,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我不禁沉思,問自己那個千萬人都曾發出過的疑問:為什麼是王陽明創立了心學,而不是別人?
其實,不過智勇二字。
王陽明的證道之路可謂是百阻千難。
他起初信奉朱熹的「格物致知」,甚至鬧出了「格竹子」的笑話,不眠不休格了一星期的竹子卻始終不得其道。
直至龍場悟道前的三十餘年,其實他一直深陷於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
王陽明雖然早慧,但是數次落第,直至28歲才舉進士第。
之後也一度迷失在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氏五溺中。
這五溺,耗盡了他大半生的光陰和無盡的心力。
所幸的是,他雖看似朝秦暮楚,興趣時移,然當他痴迷一事,便傾注十二分的精神,是真正的博而精。
能勇往直前是勇氣,能轉身是智慧。
他的勇,不止是鑽研一道時的一往無前全心投入,更是遇到死胡同時的毅然轉身。
他半生信奉程朱理學,「格物不得」後便從朱熹的牢籠中衝破而出,他在辭章、道教、佛道上花費了汪洋心血,然而說放便放。
正是王陽明的明智轉身,跳出了這些「溺」,經過了多次的「變」,終於有了那振聾發聵的「龍場悟道」。
悟道?龍場一夜見良知
那是1506年的一個多雨的仲夏之夜,風雷之中突聞一縱聲長笑。
「心即理」,那一夜,王陽明緩緩道出了這三個字。
自此,正如那夜的電閃雷鳴撕破靜謐長夜,這振聾發聵的三字也將「日中以後、漸漸昏夜」的大明王朝的黑幕撕開了一道裂縫。
自此,這個在中國版圖上難覓其名,窮山惡水令人退卻的不毛之地有了流芳後世的名字——龍陽道場。
龍場一悟,心學大明。
王陽明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悟道後,他仍是憑著那份一往無前的勇,以日以年,上下求索,繼而走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圓滿之路。
我始終覺得,陽明心學是歷史上少有的簡易明快的哲學之一,「致良知」的理論是那樣直指人心,有一股剪除枝蔓之後的豪氣。
那麼簡易真切,越真切越簡易,越簡易就越真切。
陽明心學簡單卻鋒利,是學以致用的利器。
所以,王陽明不止是一位教育家、理論家,更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實幹家。
剿滅江西匪患,他奇招迭出,摧枯拉朽;平定寧王叛亂,他用兵如神,屢建奇功。
文武兼修,撫剿並用,王陽明已經將兵家權謀上升到了「此心不動即武術」的化境。
如此武能平叛,文能傳今的全能大儒,在其死後數百年門生仰慕者眾多,從徐階到曾國藩,再到蔣介石樑啟超,然而,到了近代忽然就寂寂無聲了。
更意外的是,陽明心學的牆裡開花牆外香,它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武器,也是日本眾多軍事家、企業家的人生箴言。
正如破敗無人知曉的陽明故居,寂寞無人問津的陽明墓,還有那早已湮廢的稽山書院,或是在書店角落的《傳習錄》,都一度令我不勝唏噓,感嘆陽明心學的飄零寂寞。
然而,幸運的是,近年來陽明心學之熱又起,2016年,王陽明研究院在紹興揭牌成立;2017年,紹興王陽明墓地舉辦王陽明祭祀大典,社會各界公祭陽明先生;文學界、經濟學界、史學界都掀起了研究王陽明的熱潮。
但願,這一次陽明心學的回歸,不再飄走,能真正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王陽明被貶貴州住山洞,龍場悟道終大徹大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大師王守仁概述
人世的哲理長久地隱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繹著爆炸,膨脹的輪迴,直到上天也厭倦了這周而復始的一幕,打了哈欠,眨了眨眼睛說:「讓王陽明去吧!」於是一道天光劃亮了沉寂幽遠的萬古長夜,墜入神洲大...
在他之前,曾有人放狠話:三代以下再無聖人!
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說過一句狠話:三代以下無聖人!意思是夏商西周之後就再也沒出過聖人。一棒子把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全給打死了。直到明洪武三十一年,王陽明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