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到底講了些什麼,讓後人如此追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陽明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他不但精通儒釋道,而且能夠帶兵打仗,是中國曆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的「兩個半人」之一,這「兩個人」是指孔子、王陽明,另「半人」指的是曾國藩。

把王陽明提到與「萬世之表」孔聖人的高度,可想而知,他的心學地位的價值之高與影響之深遠。

本文從陽明心學產生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世界影響三個方面,用一篇文章來帶你讀懂王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當時是明朝中葉,農民運動此起彼伏,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腐朽,已過了400年的程朱理學對此無能為力。

陽明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反撥與修正,在程朱理學看來,人的本性負載的是理,也就是所謂的道心;而在王陽明看來,人的心負載的是良知,可以揚善去惡。

把人從學習外物的虛化轉向內在的修行,這就是陽明心學的高明之處。

陽明先生知道依靠上面自我改革已經不行了,由於當時的階級的局限性或者他根本不想生靈塗炭,他也不可能推翻自己所在的階級,只能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的內心。

王陽明先生在那個年代,就是無神論者,實屬難得。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怕鬼者,都是心術不正,作惡多端,舉行不端之人。

正所謂: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門。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

首先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他九死一生被貶龍場驛站後,「龍場悟道」的結果。

陽明先生為此有三個重要論述:一是身的主宰就是心,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二是去其心之不正,存天理,明明德;三是知是心之本體,誠意格物之教。

這三個重要論述,至純至善是陽明心學的本體,所謂「此心純乎天理之極」,講究的是內心的修為,通過內修祛除雜念,達到「致良知」。

與之相反,現代人是修嘴不修心,是謂表里不一。

陽明心學當然是唯心主義哲學觀為主,但它對於引導國人反求諸己,注重內在的觀照,平時做人修心養性,無疑是功不可沒的。

其次,知行合一。

最為難得可貴的是,他總是身體力行,不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孱弱的讀書人。

他提倡的「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有力地矯正了當時已經僵化的程朱理學,只知道存天理,滅人慾。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

陽明心學之所以受追捧,關鍵就是倡導知行合一的人生觀。

如果只知不行,那就是紙上談兵,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如果只行不知,就會盲目蠻幹,事倍功半,這是後來他的思想。

這才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這個觀點永遠不會過時。

有人認為,王陽明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我認為當然是不對的,這也是對這一觀點的誤解,知行合一是個整體,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能偏執一面。

後來王學弟子由於自身的誤解與學識的差距,走了極端,不能歸咎於這一學說本身的問題。

再次,我還想談談陽明先生對於做學問的理解。

他認為做學問應當按照如下步驟:靜坐、省察、克治、純天理。

當年他受一位道人也是高人指點,打坐悟道,三天三夜,一言不發,滴水未進。

因此,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陽明先生說,人每天都要學習問道,就象是打掃房子,一天不打掃,房子都會積很多灰塵。

毛主席也說過,「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所以,我們每天要精進求道,去除私心雜念,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陽明心學對世界影響:

最後,陽明心學不但在國內廣為傳播,而且陽明學作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孫中山先生曾經深刻指出: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而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更為直接:一生低首拜陽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陽明與心學思想

上林院:本文來自於2月3日晚,我在燈下書社在線講座的分享稿件。最近對陽明心學和禪宗頗有興趣,嘗試在陽明心學和禪宗基礎上重構世界觀體系的可能,如有朋友有相關見解觀點,求指導。本文的部分感悟要感謝復...

淺談陽明心學

中國古代有兩個半完人,半個是曾國藩,一個是孔夫子,另一個則是王陽明。在談陽明先生之前,我必須得表明我的立場:吾一生俯首拜陽明。 我想寫王陽明是因為我讀《刻意練習》一書看到這樣一個論調「通過後天的...

王陽明:一個讓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崇拜的人

無論在何種時代,身處何種體制,無人能代替你看顧自己的內心;對於人而言,很難否認「一生的果效皆出於心」,這正是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學。「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