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史稱龍場悟道。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 王陽明 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 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 餘姚 。

父 王華 ,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 狀元 ,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

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

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

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

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他自己於七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敘述說: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

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

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歷史意義

後來的歷史表明,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在居於正統地位的朱子學之外,開啟了聲勢頗為浩大的陽明學潮流。

關於這種學說的興盛與衰敗,古今中外的學者已經貢獻出來的著作堪稱汗牛充棟,這裡不再贅述。

在本文的結尾處,只想就500年前的龍場悟道與當代的關聯,作出兩點簡要的申說。

其一,人類秩序的起點和依據在哪裡?朱子學和陽明學的回答,都是天理。

但是,朱子學的天理,要通過格物才能尋得;而陽明學的天理,就在人心。

通過「致良知」這一「不二法門」,通過直指人心的「良知」開導,就可以「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

換言之,治平天下、維護良善秩序的根本方法,應當求助於康德所謂的「道德律」;甚至只有這樣的道德律令,才能安頓人心、人身與人世,才能最終滿足人類社會對於公序良俗的內在需要。

其二,知識分子的使命與道路是什麼?朱子學與陽明學的回答,都是以天下為己任。

但朱子學提供的技術路徑,是向上看,是面向君主,是「得君行道」;而陽明學提供的技術路徑,則是向下看,是面向民眾,是「覺民行道」———這就是王陽明歷經艱辛之後找到的一條新路,它起源於1508年的龍場悟道,劉瑾的「去衣行杖」都曾以反作用力的方式,催生了這條嶄新的,既立己也立人的思想道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開掛的王陽明,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說起孔子,大家耳熟能詳。孔子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開啟了儒家學派的大門。說起曾國藩,大家也不陌...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

王陽明,一代心學宗師,從被囚詔獄到被貶龍場,他經歷九死一生。從南贛剿匪到平寧王之亂,他一路所向無敵。他一生最愛是講學,他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五百年過去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煉」、「致...

在明朝,有一個人文能安幫,武能定國,他是?

知道歷史上有個王陽明先生是在很小的時候,那個時候酷愛武俠小說,有一本小說是這樣描寫王陽明的:軍陣之前,月圓之夜,作為軍事主帥的王陽明一夜頓悟,功力大增,一聲長嘯,驚敵百萬。長大後讀《明史》,才發...

千古一絕 心學大師悟道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