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劉備請,諸葛亮可能會出山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顧茅廬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然而,假若沒有劉備的「三顧」臥龍會選擇出山嗎?或是選擇一輩子隱居?

從自身環境看,諸葛亮自己是有遠大志向的,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名相管仲、樂毅。

儘管有人不認可,但徐庶等人卻是深信不疑。

古將相之才不少,而諸葛亮嚮往管仲樂毅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二人的一個共同點:手握大權,受到最大程度的信任。

如果諸葛亮想要的是有大作為,而不是僅僅混口飯吃的。

諸葛亮出山時的年齡為27歲,這個年齡在古代不算年輕了。

若果沒有劉備這樣的誠意,以諸葛亮的文人風骨,是不會委屈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爬到丞相的位置的,反倒有可能在家種種地,著書立說,就像那個水鏡先生一樣,成為一代名士。

從外部環境看,如果不是劉備方面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還有四個軍閥選擇:曹操、孫權、劉表和劉璋四家了。

劉璋肯定不行,很多智謀之士都想離開他,諸葛亮也認為他「昏庸暗弱」;孫策擁有吳地有文武兩大功臣,張昭和周瑜,加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在東吳。

諸葛亮不可能有機會進入核心權利集團。

曹操的確愛才,但其手下人才濟濟,像荀彧、荀攸、程昱等,假如諸葛亮北上,他既不能像賈詡一樣帶著一份大功勞,又不能像禰衡一樣有孔融、楊修幫助鼓吹,想在曹操手下「後來居上」難於登天。

劉表有兩大短板:受當地豪族控制;沒有一收天下的大志。

諸葛亮也是非常不屑的。

亂世造英雄,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源於徐庶的推薦;劉備肯俯身下榻求一個年輕人,也因徐庶的一句話:「此人只能俯就求見,不能隨便將他召來。

」而後發生的「三顧茅廬」,不過就是雙方的一次探底。

劉備看諸葛亮是不是名實相符;在諸葛亮,看看劉備到底有多少誠意。

諸葛亮給劉備定下的調子就是,要用我就得給我個丞相和一份完全的信任,一般的官職,輪不到你(不求聞達於諸侯)。

當時的亂世天下除了劉備,沒有人會給諸葛亮所要的那份信任的。

兩人都看到了對方就是自己所需要的。

諸葛亮若沒有遇到劉備可能也不會出山,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硬氣。

基於這份信任,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就更能理解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弱小的劉備而非曹操?

諸葛亮出山之時,劉備只有新野一縣,幾千人馬。論實力,與曹操和孫權甚至劉表馬騰劉璋相比,都是勢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僅軍事實力強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歸依地盤穩固、人才濟濟的孫權,...

畢業求職去哪裡?快來學學諸葛亮的擇業智慧!

各位頭條網友們,大家當初面臨畢業求職時,都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呢?或許有人選擇大公司,國企外企,但也有人選擇初創小公司,甚至有人選擇自己創業。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這位大牛人的選擇,或許可以給我們帶...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怎樣應對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家喻戶曉,其中最精彩之一:三顧茅廬的片段。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怎麼應對三顧茅廬呢?不同的時候看同樣一個故事,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更別說不同的人了,如果你是諸葛亮...

諸葛亮為什麼會跟劉備出山

很多人在說,諸葛亮這麼聰明,雖得其人,但不得其時,如果跟了曹操,或者孫權或者更有展示空間。但實際上跟劉備是諸葛亮深思熟悉的,並不是一時衝動,而且也只有劉備才能讓他有絕佳 的展示機會。

歷史上司馬徽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

後漢司馬徽三國時期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帝王將相,才子將人比比皆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既有文臣武將,也有英雄豪傑;既有當世名士,也有山野隱士,可以說是群星璀璨。這正像開篇說的那樣:滾滾長江東逝水,...

你可知提議劉備三顧茅廬的人是誰嗎?

曹操北伐烏桓時,劉備建議劉表出兵許都襲取天子,劉表沒有接受(註:劉備原本在袁紹陣營,袁紹兵敗後,劉備投奔荊州,依附劉表)。等曹操凱旋迴到許都,劉表才對劉備說:"沒聽你的話,失去了大好機會。」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