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這件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做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此後諸葛亮在人們心中也就成為了智慧的化身。

歷史上,三國演義寫的《草船借箭》確有其事,但是主要人物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發生的時間也不是赤壁大戰期間,而是赤壁之戰後的濡須之戰。

話說《三國演義》四十六回寫道:卻說曹寨中,聽的擂鼓吶喊,毛階,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

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

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

」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

比及號令到來,毛玠、于禁怕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餘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

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

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二十隻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

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裡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餘里,追之不及。

曹操懊悔不已。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寫了諸葛亮「草船借箭」,其實,這是作者為了拔高人物形象,為諸葛亮錦上添花而已,這也是文學創作中虛構的巧妙運用。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借箭」卻是孫權,時間是在赤壁大戰四年後,曹操為了報仇南下,進攻濡須口,孫權到達戰場後,深入前方視察,曹操下令弓箭手射箭,一時間箭如雨下,不一會孫權的船上就掛滿了箭,為了使船保持平衡,孫權下令把船調轉過來,讓另一面也受箭。

由此看來,孫權借箭也是急中生智,這種情況也反映了孫權臨危不懼的指揮才能。

《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據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整肅,乃退。

《魏略》亦記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在這件事情上,羅貫中移花接木,讓「草船借箭」的變成諸葛亮,藉此突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為諸葛亮後來的故事做鋪墊。

然而這一切卻是孫權做的,孫權是東吳政權的開國皇帝,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三國局面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219年,孫權奪取了荊州,襲殺了蜀國大將關羽,次年,夷陵大戰擊敗劉備,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孫權是三國時期有作為的人物之一,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而「草船借箭」一事也是他的事跡,可見孫權的智慧和機智。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至今訛傳,孔明草船借箭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人們一提到他,便想起了《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故事。然而「草船借箭」之人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作為小...

草船借箭真實存在,只不過主角不是諸葛亮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其實演義了一場造神運動,成功的把諸葛亮推上了神壇,經典的例子太多不一一列舉了,今天說一說草船借箭。小說中,諸葛亮借著滿天大霧,把二十隻戰船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吶喊,曹操怕有埋伏不...

草船借箭 羅貫中的移花接木大法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一個段子。這個故事中曹操的膽小和愚蠢與諸葛亮的膽識和智慧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是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並沒有找到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

揭秘中國歷史上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一直以來,草船借箭的始作俑者是諸葛孔明大爺(尼瑪,沒曾想,這次不是歷史課本誤我,而是語文課本誤我,看來,你們現在組團忽悠來了。當然,還跟羅貫中大爺脫不了干係,原因則是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名為《草船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