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有10萬大軍,竟然最先滅亡!看諸葛亮拿了一副什麼爛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核心提示:諸葛亮顯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當中。

用現在的流行語言說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奮力一搏以攻為守,「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政治評語(「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時,總是很崩潰,其中有一層心理活動是,如果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那種神一般的存在,蜀漢就不會像真實歷史中那樣悲摧了。

如果關羽不大意失荊州,如果劉備不怒而興師伐吳,如果諸葛亮北伐時不派馬謖守街亭,如果諸葛亮不隕落於五丈原,如果劉禪不投降……總之,蜀漢這麼一個大有希望的政權,竟然在三國中率先亡國,這非常不科學,要麼是人禍,要麼就是運氣使然。

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仔細審視蜀漢的真實歷史狀況,你就會發現諸葛亮手裡拿了多麼爛手牌,他的表現已是現象級的。

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

對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一開始就坦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從三國後期來看,在天下十四州中,魏國一家就有十州,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州,而蜀漢只有益州一州。

在那個時代,人口可能是比領土更為重要的國家實力指標。

根據當時的官方資料,蜀汗滅亡時的人口只有28萬戶、94萬人,而吳亡時則有52.3萬戶、230萬人,魏的人口則有66萬戶、443萬人。

很明顯,吳國人口只有魏的一半,而蜀漢則更只有吳國的一半不到。

這一差距直接反映到軍事實力上,蜀漢的軍隊規模約在10萬左右(《三國演義》里動輒幾十萬大軍大戰肯定是吹牛),吳國則在23萬人左右,而魏國可能在40萬人以上。

也就是說,即使是吳蜀同盟,兩國的軍力也不足以滅魏,指望蜀漢單挑贏魏國毫無可能。

諸葛亮在當時實際上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歷史悖論當中: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如果不在短期內通過開戰擴張實力,長遠來說必然死路一條,道理很簡單,和魏國的實力差距放在那,和平競賽是沒有希望的;但如果打的話,蜀漢與魏國的軍事實力不在一個等量級上,諸葛亮也不以臨戰指揮見長,數次北伐的鎩羽而歸已經很說明問題,更何況,與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開戰,蜀漢必然是窮兵黷武,國力將在一次次的戰爭中逐漸減弱。


對此,諸葛亮顯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當中。

《後出師表》有云:「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用現在的流行語言說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奮力一搏以攻為守,「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你或許可以說,在蜀漢沒丟掉荊州之前,蜀漢的實力不弱呀。

而事實上,在關羽敗亡之前,蜀漢也從未占據荊州的全部,荊州內部一直是三國瓜分的態勢,並且蜀漢占領的那幾個郡還屬於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舉全國之力進行北伐,目的是什麼?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最讓後人悲嘆的,可能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了。在此之後,劉備兵敗夷陵,蜀漢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加上荊州奪回無望,蜀漢可以說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先是...

東吳是三國中後期打醬油的嗎

公元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東征東吳,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往白帝城,於223年在白帝城亡故。我們從央視《三國演義》(84集)中看到,劉備白帝城託孤出現在第64集,而從64~84集,蜀漢與魏...

三國:蜀漢鼎盛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兵馬?

關於三國題材的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分別為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之間,當屬魏國實力最為雄厚,不然蜀國和吳國也不會一起聯起手來對抗魏國了,當然三國之間都是各懷鬼胎,在利益面前,聯合往往顯得很脆弱...

三國中猛將如雲的蜀國,為何最先滅亡?

文有諸葛孔明,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蜀國,不但未能統一天下,反而最先被滅亡,難道是國運不濟和出了個扶不起的阿斗?細細思來,恐怕真相併非如此呀,蜀國的滅亡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