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諸葛亮為何挽救不了蜀國最先滅亡的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好!歡迎來看我的文章,大家對我的文章有什麼看法,對今天聊的話題有什麼想法,對小編的觀點是否認同,在這篇文章內容之外還有什麼想知道的,都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參與討論哦!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播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整本書就敘述了一件事,支持劉備就是正義,劉備的敵人就是邪惡。

整本書好像無底線的捧高蜀國一方,貶低曹魏一方,儘管最後是廣義上的曹魏統一天下(司馬後篡魏國),但是羅貫中始終青睞於蜀國,但是儘管他這麼幫助蜀國,依舊挽救不了蜀國最先滅亡的命運。

諸葛亮剛出茅廬為劉備提供了著名的《隆中對》戰略,讓劉備茅塞頓開,如獲至寶。

殊不知,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是無奈之舉,正如諸葛亮所述,「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 我們通過歷史也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局面也剛好才五年時間,隨著時局的變化,關羽丟荊州,成為蜀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卻是蜀漢政權最後衰亡的「始作俑者」。

連毛主席都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之地,易攻難守,如果缺乏良好的戰略思維,是很難守住荊州的。

關羽的失荊州並非是大意,而是冥冥中的必然。

蜀漢後期,「人才市場」嚴重衰敗。

蜀中已無大將,人才枯竭斷檔嚴重。

平庸廖化作了先鋒,費禕蔣琬有德無才,大都將就材料,諸葛亮故去之後支撐蜀漢軍事局面的兩位大將,姜維與夏侯霸,竟都來自曹魏陣營。

最後文武百官悉數聽命於弱智的皇帝,縱然諸葛亮鞠躬盡瘁,庸才輩出的蜀漢亦焉有不亡之理?!

蜀漢內部矛盾也非常激烈,尤其是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就很深。

劉備在巧取豪奪益州的時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荊州帶來的軍隊和人才,所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外來勢力集團。

雖然以前劉備和諸葛亮在平定益州後為了籠絡當地的人心,也起用了一些益州名望很高的土著人士,但大多是一些清職或者地方官員,實際上是難以進入蜀漢的中樞權力機構。

到了蜀漢後期的時候,由於外來勢力集團人才的逐步凋零,益州土著勢力開始上升和強大起來,這個矛盾就進一步加劇了。

所以當鄧艾的大軍攻打到成都城下時,其實蜀漢政權還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至少還有一定的力量可以進行抵抗,完全可以等待姜維的主力部隊回來增援和解圍。

但蜀漢政權的內部到處都充滿了投降的論調,益州本地土著勢力竟然無人願意為蜀漢政權拚死一戰啊。

這裡需要再補充說明一個情況,司馬昭在蜀漢政權滅亡之後,把所有的外來勢力都遷出了益州,以鞏固對益州地區的統治,這說明他是清楚的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的。

所以其實仔細想來,蜀國並沒有三國演義寫的那樣強大,所謂三足鼎立,輸過這條腿是很軟的,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說。

漢末十三州,曹魏手下有9個,吳國手下有3個,蜀國就只有一個,益州面積如此之大,還依舊是一個州,就證明它一定是那種地形險惡的地方,地廣人稀。

這樣看來,無論是從手下人才的選拔、經濟實力的提升,物質資源的豐富來看,蜀國都要落後很多。

所以到最後,蜀國人才越打越少,因為靠著劉備個人魅力吸引來的人才也都死光了。

揭秘歷史的真相,才能大白於天下!寫歷史,我們是較真的!更多精彩請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