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扯三國(33):三分論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閒扯三國(33):三分論斷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這是人們對諸葛亮「隆中對」的褒揚。

「隆中對」的核心論斷就是天下三分的大勢。

我們再看一遍諸葛亮的「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五個層次的論斷:一是漢室傾頹,已回天無力。

二是曹操的實力強大,不可爭鋒。

三是孫權久治民附,難以匹敵。

四是占荊奪益,勢成鼎足。

五是名為興漢,實則圖霸天下。

在「隆中對」里,諸葛亮始終打著復興漢室的大旗。

因為劉備姓劉,在道義上可以理直氣壯。

然而,誰都明白,其實質就是為了建立政權,圖謀天下。

而圖謀天下的步驟是奠定「三分」,以待天時,再有所圖。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隆中對」就是一個「三分」對策。

然而,同樣提出「三分」論斷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東吳的魯肅。

魯肅的「三分」對策又被稱為「榻上對」,而這個對策要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要早七年之久。

《三國志·魯肅傳》中記載: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在這段記載里,我們可以看到魯肅「榻上對」的要點:一是漢室不可復興。

二是曹操實力強大,不可能很快除掉。

三是擴張地盤,占據荊州。

四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

五是建號帝王,圖謀天下。

雖然在魯肅提出「三分」策略時,孫權說「冀以輔漢耳」,其實誰都知道他言不由衷。

在三國志魯肅傳中記載:「權稱尊號,臨壇,願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意思是說:孫權在稱帝時對大臣們說,魯肅曾經建議他稱帝這件事,他是明於天下大事的人啊。

此番言論才是孫權的真心話。

比較「隆中對」和「榻上對」,可以看出諸葛亮和魯肅對天下形勢的判斷和應對策略是高度一致的,正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

他們雖各為其主,但他們能夠清晰地判斷形勢,互相為援,努力維護著鼎足的大局。

諸葛亮和魯肅是真正的智者,他們的思想契合,彼此欣賞,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謀略家和外交家。

閒扯三國系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只知隆中對,不識榻上策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

揭秘司馬懿警告諸葛亮的肺腑之言究竟說了什麼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是個神機妙算的軍師、統帥,他在草船借箭後對魯肅講了一番話:「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

三國成語故事:四方雲擾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魯肅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是魯肅。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