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荀彧和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孟德大帝的創業之路,無疑是艱辛的。
縱觀歷史,成功的君王,沒有誰像他一樣,花一輩子時間和人約架,到死時還沒掐完:劉邦從起兵到稱帝,不過七八年時間;劉秀從跨上牛背攻打縣城(為什麼我想到了李雲龍拉著門義大利炮去轟平安縣?),到搞定公孫述,也就十年左右;「阿婆臉」李淵大帝從晉陽起兵,到削平宇內,大概也就是七八年時間;和尚皇帝朱元璋同志,則是花了二十年左右,因為他畢竟要先安內,再攘外,驅除韃虜後,才算恢復中華。
而我們的曹孟德大帝,從而立之年起兵,花了半輩子時間,還是未能統一天下,一直到花甲之年去世時,南方的劉備和孫權,依然像荷葉上的癩蛤蟆,一戳一蹦躂,不戳也蹦躂。
曹孟德大帝的一生,感覺就是在玩打地鼠的遊戲,這個坑裡有一隻地鼠冒出頭,他就一錘子,然後另一個坑裡又冒出一隻。
李世民大帝說他「萬乘之才不足」,可一點也不冤枉他。
曹孟德大帝的戰鬥的一生,從來都是戰術層面的表演,未有過戰略層面的大規劃,在這一點上,他比同樣大業未竟的趙匡胤大帝可是遠遠不如,人家的趙家班子可是明明確確有個「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規劃。
而他的曹家班子好像一直只在被動地應付,而非主動出擊:陶謙搞死了老闆他爹,打他;呂布在我們家後院放火?打他;聽說袁術要稱帝了?打他;袁紹要收拾我們老闆?打他;劉表不聽話?打他;劉表收拾完了,要不順便收拾下孫權和劉備?打他,沒打過;馬超鬧事?打他;張魯搞邪教組織?打他;劉備撿漏了,這能忍?打他,沒打過……
其實也不能太過怪曹孟德大帝不搞個明確的規劃,因為在他的人生路,從來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他本來想做個「漢征西將軍」,結果一不小心就跨過了這個目標,成了大漢丞相,從此之後就開始懵逼。
曹孟德大帝,是沒有稱帝野心的。
四百年煌煌漢室,到這個時候,雖然一些精英們早就看出它已搖搖欲墜,可是沒有誰覺得應該推一把讓它乾脆倒塌,因為歷史的車輪總是要快於人們當時的認識,大漢在所有人心中,依然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從董卓進京,到曹丕稱帝,這三十年時間裡,群雄並起,對於大漢帝國這個腐朽的大廈,大家心裡想的,要麼是換根大梁繼續住——比方潁川士族對曹操的定位,是做「齊桓晉文」;要麼是分分家化整為零好了——比方江南豪門給孫權的終極目標,是「竟長江之所及」,「鼎足江東」;要麼是房子破了,讓姓劉的來修——比方諸葛亮對劉皇叔的職業規劃,「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其他諸侯,像袁紹,想的是拿顆蘿蔔當玉璽,擁戴劉虞,另立中央;劉表張魯劉璋,只不過坐守著一畝三分地,不思進取;馬超公孫瓚之流,想憑一己之勇,以攻為守,多占兩個戰略據點。
只有個自我感覺良好、頭腦發熱、輸不起以及破罐子破摔的袁術,從孫策那搞了塊玉璽,就覺得天命所歸,好不牛叉,於是急著稱帝,結果這隻原先吃的肥肥滾滾的田鼠,並沒有變成龍一飛沖天,卻變成了面黃肌瘦的過街老鼠,被人人喊打,落得個死前連口蜂蜜水都喝不上的下場。
同時這個時代,門閥士族開始走到時代的前列。
門閥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秦王掃六合之後,春秋戰國以來的貴族體制土崩瓦解,劉邦起自布衣,開國將相都是平頭百姓。
到漢元帝放棄「霸王道雜之」的大漢國策,以「儒」治國後,以研究儒家經典為業的各大世族,開始進入中央,掌握權力。
西漢末年,土地兼并嚴重,「穿越者」王莽想恢復井田制,把土地國有化,得罪天下豪門。
於是廣大豪門聯合了起來,並以「騎牛者」劉秀為代表,中興了大漢。
劉秀開國雖然對豪族略有打壓,但基本採取互相合作的態度;在東漢朝廷外戚和宦官的內耗中,各大豪門逐漸形成門閥,作為後來居上的第三股勢力,雖然經過了幾次「黨錮之禍」,但還是逐漸開始左右帝國政治,尤其是控制了地方權力。
到漢末時,有名的門閥,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潁川望族荀家,弘農楊家,以及新興的司馬家都漸次粉墨登場。
草根出生的董卓,把大漢皇室的最後一點尊嚴放在地上踩了兩腳之後,諸侯蜂起,各門閥勢力也開始選擇新的代理人,同樣出生並不光榮(宦官之後)的曹操,則被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族選作合作對象。
好多讀了《三國演義》的人,都在替諸葛亮和郭嘉爭短長,有些以讀《三國志》為業的人,又抬出荀彧來鄙視讀演義的人有多麼下里巴人。
其實我總感覺,把諸葛亮和荀彧歸到「謀士」裡面,貌似欠妥。
諸葛亮的定位比較簡單,劉備先生的職業導師,以及遺願繼承者。
而荀彧,則較難定位,把他算作曹操的「謀士」顯然欠妥,明顯荀攸郭嘉程昱賈詡之流才是所謂謀士。
荀彧和曹操的關係,顯得更像是合作夥伴,兩個人互相幫助,互相成就,到最後又分道揚鑣。
曹孟德大帝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二,以荀彧為首支持他的潁川士族居功甚偉;而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則靠著曹操的軍事政治才能,打壓了其他士族,進入權力中央。
荀彧個人,以「王佐」之才,為曹操定下經營兗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稱霸方針,並為曹操推舉了如荀攸、鍾繇、郭嘉等命世之才。
曹操每次出征在外,都是由荀彧以漢「中書令」的名義坐守中央,所以荀彧對於曹操,就像是蕭何和張良的合體對於劉邦。
然而荀彧卻從來沒有想著讓曹操取代漢室,所以他們最終分道揚鑣。
直到去世,荀彧始終是以與曹操平級略次的合夥關係工作的,他是大漢中書令,是曹操的朋友,從來不是曹操的臣子。
曹操和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族的璧合,是曹魏政權得以存在的基石。
而在曹魏政權的建立及發展過程中,雙方對該政權的控制力度卻此消彼長。
曹孟德大帝在的時候,以其個人卓越的才能,是該政權的理所當然的主導者,並且他多次頒布「求賢令」,一反西漢以來人才察舉制的基本原則,要求下級不以門第品德為取士標準,而要「唯才是舉」,意圖以這種形式引入寒門士子,作為對士族的抗衡,以及殺死孔融、楊修等,進一步削弱士族勢力。
魏文帝曹丕繼承曹操後,為代漢建魏,選擇與北方士族進一步合作,並在繼位後批准了尚書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作為對士族的籠絡,把自西漢以來默認的只在士族中取才的察舉方式變為制度。
魏明帝曹睿早逝,齊王曹芳以沖齡繼位,宗室曹爽與新興士族司馬懿輔政,曹爽引用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等「閒人」,打壓元老舊臣(多為士族)。
司馬懿和曹爽的鬥爭過程中,各大士族基本選擇觀望,或暗中向司馬懿靠攏。
「高平陵政變」中,曹爽被誅滅,曹魏宗室大權旁落。
司馬氏三代經營,最終司馬炎篡魏成功,建立完全以士族為統治主體的晉王朝——荀彧為的兒子荀顗在「高平陵政變」中,積極向司馬懿靠攏,而荀家,在晉朝擁有比在曹魏政權中更高的權位。
五胡亂華,衣冠南遷,琅琊王司馬睿在南京建立偏安政權,「王與馬共天下」,東晉政權,像一個股份制公司,皇帝只是法人代表和股東之一,王謝等門閥士族組成的董事會掌握著實權。
晉末,寒門出生的宋武帝劉裕推翻東晉,士族開始逐漸退出權力舞台,一直到唐朝滅亡,才結束得乾乾淨淨。
很多人將曹操與司馬懿比作同一類人物,並將晉代魏認為是魏代漢惡果的輪迴。
當然,曹丕篡漢確實為後代的野心家提供了范版。
然而曹操的創業之路,卻遠非司馬懿可比。
大漢王朝從董卓進洛陽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名存實亡。
曹魏政權掛牌上市,雖然是以「禪讓」的形式,可曹操所做的一切,實際和開創無異,說一個「篡」字,是後世史家別有用心的苛責。
而司馬懿父子的創業之路,則是由內而外的代替,盜竊了曹魏的革命果實,一個「篡」字,無可厚非。
然而歷史上,卻一直以曹操是內奸叛徒的代表,與王莽並稱,司馬懿父子,反而並不多被提起。
可見是非公道,往往並不在人心。
諸葛亮北伐成功會不會殺劉禪篡位?丞相心裡苦有話要說
2017年1月3日訊,許多人說諸葛亮如果北伐成功,會像司馬家反曹一樣,諸葛家幹掉劉禪,自己當皇帝,也有人說諸葛亮在蜀國,和曹操一樣,一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說法對嗎?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先要搞明...
曹丕通過九品中正制拉攏了士族,倘若這時候把漢獻帝送去蜀漢
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的號召力使得曹魏陣營不斷從弱變強。尤其通過漢獻帝對士族的影響力,一大批文臣武將逐漸向曹操的曹魏陣營靠攏。曹丕僭越稱帝後,通過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逐步拉攏了士族。倘若...
淺談司馬氏顛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故事,曹魏政權經過幾代後,為何被司馬氏給顛覆了?這一直是件讓人討論不休的事,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析下。話說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掌控了曹魏...
高平陵事變,為什麼嬴的人是司馬懿
導語:司馬氏從曹操時代就開始的人脈積累,無疑對其取代曹魏政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司馬懿身穿紅衣(近似於他的對手諸葛亮送給他的那一款),開始進行自己...
為何司馬氏能順利篡權?——曹魏政權興亡揭秘
一個政權的興亡與處在統治地位的政治集團的盛衰緊密相連。三國時,曹魏政權的興亡便與譙沛軍功勢力的盛衰有關。公元249年的高平陵政變,標誌著譙沛集團最終退出三國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司馬氏為代表的...
淺談三國時期士族群體
關於三國時期士族的論述,枚不勝舉;什麼是士族呢?通俗來講士族就是區分與平民階級、游離於統治階級,附有區域性和延續性,對時代具有影響性的家族式高級階級,在三國中士族的影子筆筆可見;劉表欲立二公子...
《軍師聯盟》是否有意洗白司馬懿?
文/炒米視角(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軍師聯盟》有意洗白司馬懿是不爭的事實。但畢竟《軍師聯盟》是文學作品,不是歷史事實。所以,因為「主角光環」而刻意洗白司馬懿,我們不能去刻意批判他。歷史上司馬懿雖...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為何在三國早期一直不出名
在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軍閥之間征戰不休,但也湧現出一大批的軍事謀略家,其中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為三國的三大謀臣,其中諸葛亮、龐統在三國初期就已經非常出名了,為何司馬懿到了三國的後期才漸漸被人所...
三國中魏國最早滅亡,為何曹丕要負主要責任?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
公元220年,繼位魏王的曹丕通過大臣進言等方式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最終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時,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與政權盡數落入司馬...
盤點影響三國走勢的重要事件
1、黃巾軍起義 光武帝重建漢朝依靠的是豪強勢力,他曾有意削弱,沒有成功,為東漢末年的割據遺留隱患。東漢中後期,宦官、外戚相繼專政的時期,吏治腐敗。漢靈帝時期,積怨已久的矛盾徹底爆發。黨錮之爭導致...
三國時期誰最厲害?此二人一生不曾為帝,卻助他們的子孫登基稱帝
若說三國時期誰最厲害,有的人會說是蜀漢帝王劉備。相比於另外兩大政權,劉備幾乎是白手起家,而且在劉備的前半生中,他顛沛流離,屢敗屢戰,卻一直沒有喪失爭霸之心,最終才能成為益州的共主和一統天下的有利...
司馬懿的所作所為,連他的子孫後代晉明帝都覺得羞愧!
魏明帝曹睿曾與大臣陳矯有這樣一段對話。曹叡問:「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說:「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魏晉世語》朝廷之望,一時也。社稷之臣,萬代也。陳矯這句評價算是說出了司馬懿...
一關鍵因素決定了曹操不敢稱帝,司馬懿輕易取代曹魏政權
最近熱播的《軍師聯盟》圍繞司馬懿,換個視角對三國故事進行重新解讀。三國中要說權謀機斷雄才大略,沒人能超過曹操,但即便強大如曹操,在漢朝加九錫、建魏國時,跟隨曹操多年的心腹荀彧竟公然反對,甚至不惜...
他的計謀沒能讓曹操稱帝,卻促使曹丕稱帝,最終獲利者是司馬家
後世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其中不少人認為是曹操竊取了漢室,所以曹操一直被說成是漢賊。在建安十八年時曹操恢復了九州,所以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同時定國都於鄴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
司馬懿如果沒有奪權,三國演義會朝什麼方向進行
一點號以史為鑑-墨上桑看來,即便當時沒有司馬懿奪權、代魏,還是會有其他的門閥家族崛起,取代魏國和統一三國都是歷史的趨勢,會遲早發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曹魏政權領袖的衰落
趣味歷史:其實三國的歷史便是一部士族崛起的紀實(完結篇)
最後我們談談曹魏。司馬懿從曹魏的臣轉變為曹魏的主,是通過高平陵之變。那麼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高平陵之變可以成功,而國內沒有掀起大亂?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講義》中將曹魏集團形容成「法家寒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