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影響三國走勢的重要事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黃巾軍起義
光武帝重建漢朝依靠的是豪強勢力,他曾有意削弱,沒有成功,為東漢末年的割據遺留隱患。
東漢中後期,宦官、外戚相繼專政的時期,吏治腐敗。
漢靈帝時期,積怨已久的矛盾徹底爆發。
黨錮之爭導致信奉儒家學說的士族與宦官高度對立,而上層的窮奢極欲終於激化了社會矛盾,黃巾起義爆發。
巨鹿張角奉事黃、老,以妖術教授,號「太平道。
」咒符水以療病,令病者跪拜首過,或時病癒,眾共神而信之。
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轉相誑誘,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萬數。
黃巾軍起義最終失敗,拉起了東漢王朝滅亡的序幕。
黃巾軍起義導致朝廷權力下移,鎮壓有功的州郡長官掌握兵權,擁兵自重,和晚清太平天國以後清廷局面如出一轍。
2、靈帝之死與董卓之亂
靈帝去世後,皇子劉辯即位,為漢少帝,外戚何進掌控朝政。
何進與漢靈帝寵幸的十常侍矛盾激烈,士族子弟袁紹勸何進誅殺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袁紹又獻計,「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曹操與陳琳都不認可袁紹的意見,認為外兵入京只能引起內亂,何進不聽。
宦官得到消息後,提前下手殺死了何進,袁紹、袁術兄弟率軍殺入宮中,屠殺宦官。
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同歸於盡,被袁紹、何進引入洛陽的董卓漁翁得利。
董卓來到洛陽後,廢掉漢少帝,殺死何太后,屠殺異己,縱兵為患,淫亂宮廷,引起百官的不滿,士族的袁紹與寒族出身的曹操(曹操的父親依附於宦官集團)離開洛陽,招兵買馬號召討伐董卓,各地雲集響應,東漢政權土崩瓦解。
3、曹操遷都許
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打進長安,挾持漢獻帝。
兩人隨後內訌,漢獻帝如喪家之犬,無人收納。
曹操在許,接受荀彧的建議,迎接天子來到自己地盤。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曹操控制天子,在軍閥爭鬥的戰爭中占據優勢,對外奉天子以令不臣,對內挾天子以令諸侯。
4、袁術稱帝與敗亡
袁家四世三公,東漢末年在政治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諸多官員是袁家的門生。
袁紹憑藉家族影響力在北方迅速占據冀、幽、並、青四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軍閥;弟弟袁術占據淮南,他獲得了傳國玉璽,袁術以讖言「代漢者當塗高」,自雲名字應之。
又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遂有偕逆之謀。
袁術稱帝成為眾矢之的,眾叛親離,迅速失敗死亡。
袁術雖然有顯赫的背景,稱帝被士族視為悖逆,勢力更大的袁紹、曹操不敢輕言稱帝。
5、官渡之戰
隨著軍閥之間的相互蠶食,北方實力最大的袁紹與曹操迎來了正面衝突。
袁紹與曹操的對決也被看作士族與寒族之間的較量,曹操的勝利預示著寒族的勝利。
官渡之戰,袁紹主力被消滅,不久去世,其子袁譚、袁尚爭奪權力,被曹操各個擊破,基本統一北方,奠定了魏國的版圖,曹操終於擁有統一全國的實力。
6、赤壁之戰
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曹操率軍南下,荊州的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與江東孫權的戰鬥關乎統一全局。
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被迫退回北方,遭受起兵以來最嚴重的挫折。
赤壁之戰鞏固了東吳政權,一直鬱郁不得志的劉備隨後占據了荊州多數州郡,隨後消滅益州的劉璋,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劉備是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
7、曹操封為魏公
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又曾南下,與孫權不分勝負撤軍,逐漸產生篡位之心。
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
但是他的首席謀士荀彧堅決反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
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很不高興,最終逼死荀彧,荀彧之死標誌著以潁汝勢力為代表的士族與曹操為首的寒族集團產生裂痕。
荀彧信奉儒家思想,崇尚忠君報國,他沒有選擇袁紹而是曹操,認為其能匡扶漢室,隨著曹操封為公,距離封王、稱帝為期不遠,極力反對。
曹操對昔日的功臣大肆打擊,逼死荀彧,殺死崔琰,罷免毛玠,迫使士族就範。
8、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劉備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擊敗了曹操,占據了漢中、益州、荊州三地,劉備政權版圖達到頂峰,實現了「隆中對」兩路出兵北伐中原的戰略設想,曹操陷入了戰略被動。
9、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奠定了魏晉統一全國的基礎。
在劉備奪取漢中,取得戰略主動的同時,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導致劉備政權上升的勢頭徹底被遏制。
關羽擅自出兵,攻打襄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迎來了最嚴重的統治危機。
此時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占領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身亡。
荊州喪失,劉備只能偏安一隅,再無擴張的空間了。
襄樊之戰奠定了三國版圖,吳、蜀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不久,曹操去世,曹丕稱帝。
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兵敗死於白帝城。
10、託孤不當與高平陵之變
曹丕、劉備、孫權相繼稱帝,三國格局大體維持了四十餘年,誰也無法消滅敵國,在相持中逐步打破均衡。
曹魏政權被大臣篡奪,魏國不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皇族卻最先丟失了政權。
曹氏政權更迭緣於曹操晉升為公和曹丕、曹植王位之爭,曹操晉爵意味著他有意取代漢朝而自立,引起了荀彧為首的士族激烈反對,曹操通過血腥的鎮壓確立正統性,但是統治階層的裂痕徹底產生,形成了以潁川汝南士族組成的文官集團和譙沛親族組成的武將集團。
曹操晚年更加重視武將集團,有意打壓文官集團。
曹操在選擇太子方面舉棋不定,文官集團普遍支持曹丕。
曹丕稱帝後,重用士族,通過九品中正制度鞏固了士族的特殊地位;軍事上延續著其父曹操重要宗室的方針,曹植等近親皇室分封各地,定期更換封地,長期遷徙,如同流放。
曹丕臨終前,令曹休、曹真、司馬懿、陳群輔政,士族、宗室人數相當,相互制衡,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曹睿即位後,曹休、曹真相繼去世,曹氏疏宗後繼無人,士族出身的司馬懿掌握軍政大權,士族集團實力空前膨脹,近支皇族被壓制,遠支皇族人才青黃不接。
曹睿是雄才大略之主,能力在三國諸帝中首屈一指,士族因此不敢造次,可是他臨終前的託孤失誤,釀成了政權更迭的惡果。
曹睿原本想讓曹宇(曹操子)、夏侯獻、曹爽(曹真子)、曹肇(曹休子)、秦朗(曹操養子及女婿)五位宗親輔政,排斥士族意圖明顯,可是他卻聽信讒言,令曹爽和司馬懿輔政。
皇族和士族看似平衡,實力卻不對等。
司馬懿是四朝老臣,兩度輔政,功勳顯赫,曹爽仰仗的是其父曹真的名聲而已。
能力、資歷不匹配葬送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隱忍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集團,成為魏國實際控制者,受到士族的支持。
自從袁紹失敗後,士族時隔數十年重新掌控國家。
11、魏滅蜀
諸葛亮、姜維連年北伐,國困民乏,加之蜀漢政權後期政治腐敗,三國氏均勢被打破。
司馬昭殺了魏國皇帝曹睿,派鄧艾、鍾會南下,滅亡了蜀漢。
司馬昭進爵為晉王,還沒來得及稱帝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司馬炎廢除曹奐,建立晉朝,蜀、魏相繼滅亡。
12、晉滅吳
司馬炎繼位後,沒有貿然南下,在西陵之戰敗給了吳國,但是晉一統天下已經大勢所趨。
吳國最後一位君主孫皓為人殘暴,窮兵黷武,對內誅殺皇室與大臣,司馬炎派六路大軍南下,統一全國。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 文/一騎絕塵
將東漢推向分裂的罪魁禍首,幕後還有黑手!
我們都知道,東漢滅亡後分裂成三國,魏、蜀、吳。但是,東漢滅亡的方式卻很奇怪,他不是被起義推翻,也不是被外族消滅,而是通過禪讓的方式傳給了曹魏。當然,漢獻帝是被迫的,曹魏已經實際控
三國覆滅都是耗死的?司馬懿兵變卻不受丞相之職為何?
三國滅亡的先後是蜀國、吳國和魏國。有人說,蜀國滅亡是以關羽大意失荊州為轉折點,後劉備親征吳國失敗,再有諸葛亮北伐、費禕蔣琬特別是姜維好戰而拖垮國力,最後被鄧艾擊敗,劉禪投降。其實,關羽失荊州並...
司馬懿與曹魏政權究竟是什麼關係?
「煮酒論英雄,話談三國。「6月22日起,《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將在江蘇衛視、安徽衛視、優酷視頻播出!作為曹魏時期的重臣與晉王朝的締造者,司馬懿是斷代史和各種專門史無法迴避的人物。但關於司馬懿...
淺析三國時期的幾大家族
曹家族:以曹操、曹丕、曹植、曹仁、曹洪、草休、曹真、曹睿等為代表,光曹操的影響力就太大了,曹操他爺爺官至大長秋,他爸爸官至太尉。曹操家族雖然不象袁紹袁術那樣是四世三公的頂尖大豪族,但也不會差太...
以通鑑編年體方式看司馬懿一生大事件,司馬代曹天命昭昭
風雲動盪人才濟濟的三國時代,司馬懿無疑是笑到最後的大贏家。都知道司馬懿活的時間很長,但你真的知道司馬懿究竟有多能活嗎?本文以通鑑編年體方式總覽司馬懿一生時代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從中你是否能發現一些...
三國時哪幾對親兄弟最厲害?諸葛兄弟不是最強
俗話說,「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三國時代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其中就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親兄弟,或各有作為,或兄終弟及,都作出了一番事業。五、最不團結的兄弟——袁紹、袁術司空袁逢之子,說起他們,大...
三國中專坑虎父的犬子,劉禪只能排第三,第一名死後便宜了司馬懿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上陣父子兵」,這都是說厲害的父親往往能培養出厲害的兒子。三國中也湧現出了像孫堅、孫策、孫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最強父子檔,但也有很多「虎父犬子」檔,因為兒子不爭氣葬...
影響三國格局的8個人,除了曹操劉備還有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三國演義》的「煮酒論英雄」一節里,曹操曾說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演義雖然是文學,但羅貫中替曹操說的這句話並沒有毛病。他和劉備兩人確實是影響...
一部《虎嘯龍吟》掀起的魏晉熱,司馬懿成功奪權背後的那些秘事
一部《虎嘯龍吟》掀起了魏晉熱,司馬懿奪取魏國政權的歷史事件為觀眾所熱議。司馬家族奪取政權,有其歷史的偶然性,司馬懿長壽,魏國幾代君主短命,給其奪權創造條件;同時,經濟基礎、社會思想以及曹魏政權的...
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三國(上篇)
漢獻帝劉協(181—234)靈帝二沙子,董卓所立。即位時(189年),東漢已名存實亡。建安元年(196年)擺脫董卓部將李催、郭汜控制,逃歸洛陽。接著,曹操以京師「飢乏」,迎獻帝都於許(今河南許昌...
你心目中三國演義的三大"虎父虎子"和三大"虎父犬子"分別是誰?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三國時代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裡面有著太多英雄般人物,也存在著太多碌碌無為的庸才,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你心目中三國演義的三大"虎父無犬子"和三大"虎父犬子"分別是誰?"虎父無...
三分歸晉,士族笑到了最後——曹魏篇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魏王太子曹丕繼承王位,同年十月逼漢獻帝禪位,建立了魏國。當了六年皇帝後於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去世,享年四十歲。曹丕去世後四十五年,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退位...
趣味歷史:其實三國的歷史便是一部士族崛起的紀實(完結篇)
最後我們談談曹魏。司馬懿從曹魏的臣轉變為曹魏的主,是通過高平陵之變。那麼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高平陵之變可以成功,而國內沒有掀起大亂?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講義》中將曹魏集團形容成「法家寒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