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身在曹營心在漢,而不是心在蜀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乃是關羽的故事。

其在兵敗與劉備失散之後,被曹操所俘虜。

然其與曹操訂下契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

惜才的曹操同意了他的條件,也為爭取時間,以求在之後的日子裡,用真情感動關羽,使其為我所用,因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封侯又是拜將,卻終難讓關羽心動。

不過,他自也不會白得曹操的恩情,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有恩報了恩,待到終知了劉備所在,便毅然決然投奔而去。

護著嫂子,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留下種種傳奇故事。

回到標題,為何他是心在漢,而不是心在蜀國呢?

其實這標題有個陷阱,當時還在漢末,得二十餘年後,才有蜀國出現呢!因而,根本不可能身在曹營心在蜀國。

之所以用這個標題,只為拋磚引玉,引出一件更重要的事……

記得歷史教科書里,說到三國的時候,用的是魏蜀吳。

一直以為,劉備建立的是蜀國呢!

實際上,人家延續的是漢祚,他根本不會承認什麼蜀國之類的叫法——儘管,在其之前,在其之後,確實很多建立在四川地區的政權,都以蜀為國名,但劉備他老人家的,絕不叫蜀——它就叫漢——劉邦建立的炎漢的漢。

蜀,乃是魏國對其的蔑稱。

為何如此說?

用漢為國名,乃在劉備劉禪認為,自己是中央政權,雖然偏居西南,然有統一全國之志。

而在曹家看來,自己繼承漢朝劉協之禪讓,才是正統,劉備他們,就是尚待消滅的割據勢力罷了,因而,以地名之簡稱來稱呼他們,表示對他們的不屑。

然後來的歷史書上,居然也以蜀之名,無疑跟人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創造出來的劉備乃是三國正統格格不入。

有人要說了,別跟《三國演義》鬧情緒,就一小說而已,跟它扛,你就敗了。

然則對待歷史,不當以持平之論嗎?人家明明自稱為漢,幾千年後,還叫它為蜀,這讓劉家父子,情何以堪啊!

而且,替他們叫冤,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宋朝有小東坡之稱的詩人唐庚在《三國雜事》開宗明義——上自司馬遷《史記》,下至《五代史》,其間數千百年,正統偏霸與夫僭竊亂賊,甚微至弱之國,外至蠻夷戎狄之邦,史家未有不書其國號者,而《三國志》獨不然。

劉備父子相繼四十餘年,始終號漢,未嘗一稱蜀;其稱蜀,俗流之語耳。

陳壽黜其正號,從其俗稱,循魏晉之私意,廢史家之公法。

用意如此,則其所書善惡褒貶予奪,尚可信乎——連蠻夷建立的政權,史家都稱其國號,而陳壽寫《三國志》時,卻用俗流之語而稱《蜀書》,乃是沒有站在史家該有的公正立場。

則他寫的《三國志》還可信嗎——難道不會過分貶低劉備之漢而溢美曹魏嗎?

唐庚還寫到,往時歐陽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荊公曰:「五代之事無足采者,此何足煩公?三國可喜事甚多,悉為陳壽所壞。

可更為之。

公然其言,竟不暇作也,惜哉!」——王安石認為,五代的事,沒什麼好記載的,無非是武夫亂政、仁義不存;而三國可記之事則很多,卻被陳壽因私心而壞事,應該重編一部《新三國志》——可惜,歐陽修沒空寫成,實在可惜。

若真由歐陽修重新編寫,魏蜀吳,應該就會成為魏漢吳。

替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正名之事,就不需勞駕《三國演義》完成了。

微信公眾號 屏山石

扣扣公眾號 歷史與現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蜀吳三國到底誰是正統?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短短的三國時期(220年—280年)為大眾所熟知。有關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爭,民間更是吵得轟轟烈烈。最長見說法是「史學家都認為曹魏是正統」、「史學家對蜀漢的正統地位達成共識...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曹操?

當代人對於曹操的評價,業已趨於公允。曹操自建安二十五年崩於洛陽後,對於他的議論就沒有消停過。當然,肯定不會有消停的那一天。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也許每個人心中的「曹操」都不一樣。

諸葛亮,一個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

蜀漢到底叫「蜀」,還是叫「漢」?不用爭了

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到底叫「蜀」還是叫「漢」的爭論,爭論的原因是:劉備在建立政權的時候,國號叫「漢」,後來很多人把它叫成了「蜀」,蜀國,已經完全脫離了「漢」,起碼你得叫...

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何為正統?正統一詞出於《春秋》,泛指皇權、王朝、血緣、學派、禮儀等一脈相承,強調傳承有序、合法權威。在皇權正統中特別明確君臣之分、華夷之辨。關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何為正統,曹丕、劉備、孫權誰是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