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是贏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簡介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

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懿為晉宣帝。

歷史背景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并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

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這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曹操。

無論軍事還是文學,他都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

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原本複雜的三國局面變得更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

三國鼎立時期戰爭三國的鼎立,也是三國間長期的、更複雜紛爭的開始。

三國鼎立時期的戰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荊州、漢中。

淮南、漢中分別為魏吳、魏蜀的邊境地,而荊州為三國接壤,且當時各占一部,是爭奪最激烈的地區。

曹操於荊州赤壁戰敗還北方後,成功地進行渭南之戰,全據關中,同時在譙(今安徽亳州)開闢水軍訓練基地。

面對孫權、劉備兩個對手,採取東攻西守或西攻東守的方略,力避兩面作戰。

先與孫權爭奪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孫權攻勢。

後與劉備爭漢中不利,乃集中兵力,與孫、劉爭荊州。

三分歸一

魏咸熙二年(265),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公開以晉代魏,加緊滅吳準備。

蜀漢已滅,吳國唇亡齒寒,加之政治腐敗,致使人心背離,發生吳西陵督步闡據城叛吳降晉。

吳國名將陸抗隨機應變,於鳳凰元年(272)迫退晉軍,取得平步闡之戰的勝利,遲滯了晉滅吳戰略意圖的實施。

晉經過長達八年的準備,於咸寧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發兵20餘萬,自巴蜀、襄陽、壽春、下邳等六路進軍,以空前規模的水陸軍協同作戰,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吳。

自此,三分歸一統。

歷史的車輪是前進的,而今1700多年過去了,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關三國人物的品評,《初省三國/聖神賢》詩曰:曹丞非野黨!孫主義真長!劉候若好漢!司馬也堂皇!五虎勇可畏!臥龍智無雙!周郎心不窄!英雄惜英雄,恨上蒼!

三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統一,進而實現全國統一的歷史進程,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諸方面的較大發展。

戰爭的形態有了新的發展,出現水、步、騎兵配合的大規模作戰。

各國注重發展適應本國地理特徵的兵種,曹魏的騎兵,孫吳的水軍,蜀漢的步兵,戰鬥力均較強。

隨著戰爭對象的多極化,及敵我雙方所處戰略態勢的複雜,軍隊部署、謀略運用都有不少範例,其中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謀略尤為出色。

諸葛亮審時度勢制定的《隆中對》,雖後來形勢變化而未能完全實現,仍不失為一個劃時代的較完整的戰略計劃。

軍事外交頻繁,聯盟戰略靈活,三家進行的赤壁大戰和爭奪荊州,堪稱範例。

對邊遠民族地區的作戰中,「攻心為上」也有更出色的運用。

作戰方法上,諸葛亮推演陣法所作「八陣圖」,以及廣泛使用的火攻、奇襲、伏擊、地道等,均為後世傳揚。

隨著戰爭發展,統帥指揮機構已趨健全,鼎立三方都善於選將用人,依靠他們策劃和進行戰爭;同時促進了一些軍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軍體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實行,參謀制度的完善,影響深遠。

後勤保障越來越注意後方供給基地的建設,均實行空前規模的屯田。

軍隊裝備有明顯改進,蜀漢創製一發十矢的連弩,適宜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改進的鋼刀,曹魏所制發石車、指南車,大量使用的馬鎧,孫吳大量製造的各種性能良好的船隻,均很著名。

三國時期的軍事理論研究,隨著豐富的戰爭實踐不斷深入。

曹操的《孫子注》開創整理研究《孫子兵法》先河。

諸葛亮的軍事論述很受後人推崇。

司馬懿年份表

公元179年出生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

建安二十年(215年),隨曹操征討張魯。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進封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

不久,轉為丞相軍司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次子司馬昭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黃初三年(222年),和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

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為輔政大臣。

八月,孫權出兵攻魏。

司馬懿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

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司馬懿從西城沿沔水直達朐腮,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雨班師。

太和四年(230),上表倡議建立上邦軍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

兩軍對峙。

五月,吳軍10萬三路攻魏,以配合蜀軍作戰。

魏明帝派秦郎率2萬人援司馬懿,自率主力反攻吳軍。

七月,吳軍撤走。

八月,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

諸葛亮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軍撤走。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征公孫淵,破襄平。

屠戮七千多人築京觀。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馬懿與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曹芳。

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共執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孫權攻魏,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吳軍退。

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

七月,增司馬懿食郾、臨潁,前後共四縣,食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馬懿在率軍征吳。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馬懿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並滅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軍討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馬懿病(另一說法為司馬懿是被箭射死的),夜間常夢見賈逵、王凌為崇。

八月,司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當年九月,司馬懿被葬於河陰,諡文貞,後改為文宣。

晉武帝受魏禪,給司馬懿上尊號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廟號高祖。

一生坎坷,一生謀略。

1、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愣是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勁兒,一種軟磨硬抗的勁兒。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

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司馬懿不停地在和諸葛亮「磨」,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著你。

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牛皮糖」戰術:打不贏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沒商量。

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

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

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比如,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

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

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

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

」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

」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這時魏軍將領們沉不住氣了,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

所以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出了一招,說你率兵打頭陣去進攻,我帶部隊在後頭支援你,萬一打敗了,我還能幫你頂著。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

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仲達興兵寇漢中》)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2、空城計這一戰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空城計」是一個很高的絕招。

有人認為是司馬懿的失誤,因為司馬懿多疑,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以致貽誤了戰機,使蜀軍得以安全脫險(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馬懿》)。

不管怎樣評價,「空城計」的結果是保證了蜀軍的安全脫險。

蜀軍在大敗的情況下,以「空城計」的計策安全脫險,這是很不容易的。

京劇《空城計》把司馬懿大大地調侃了一番。

劇中,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搖著鵝毛扇,坐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

」當時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卻如此地閒雅自在,足見他是何等地聰明、自信!

司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裡彷徨,生怕城裡有埋伏,膽戰心驚,估算半天到底還是不主張攻城。

最後得知原來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後,他自我解嘲地說:「司馬呀司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呀諸葛,你的膽子也太大了!」他覺得諸葛亮從來沒有這麼大膽,怎麼這次這麼大膽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一事件。

古人說:「料事者先料人。

」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

「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必不能料愚。

」聰明人只有跟聰明人一起,才能夠知己知彼。

聰明人若遇上一個愚蠢人,就無法猜透他。

你可以明白地去琢磨一個聰明人的所作所為,卻無法估計一個愚蠢的人,他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

如果諸葛亮趕上的是張飛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們沒準就不管有沒有埋伏,先衝進城去再說,反正輸就輸了,輸了也先打個痛快,那就真把諸葛亮給活捉了,這個「空城計」就玩不成了。

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

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我輸一場、輸兩場,讓你笑一次、笑兩次,都無所謂,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磨的。

既然要跟你磨,我就不怕輸,輸了一場兩場無所謂,只要最後我能大勝,來日方長呢!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有人認為司馬懿得了「恐亮症」,一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就頭疼,一遇到諸葛亮就嚇得膽戰心驚,怎麼也不敢跟諸葛亮打。

實質上並不這樣。

試猜想,一個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長時間的對抗當中,一股勁兒地跟諸葛亮打,堅持抗爭到底嗎?顯然,司馬懿內心中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諸葛亮。

他只不過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不和諸葛亮硬碰硬地對著幹罷了。

3.三出祁山時,司馬懿算計諸葛亮必然襲取武都、陰平兩城,便派郭淮、孫禮偷襲蜀兵之後。

但是諸葛亮早就料到司馬懿必有此舉,便親自率兵馬從後面包抄郭淮、孫禮,前後夾攻,魏兵大敗。

司馬懿輸得服服帖帖,讚嘆說:「孔明智在吾先」,諸葛亮的智謀從來是算在我的前頭的,所以「吾智不如孔明也」,這點他心裡非常清楚。

這一戰以後,司馬懿又算計諸葛亮必然親自去武都、陰平兩城安撫百姓,不在營中,便派張郃、戴陵引一萬精兵,去奪取蜀寨。

沒想到諸葛亮並未離寨,早就設下包圍圈,等待魏兵來偷襲,結果將魏兵殺得丟盔棄甲。

司馬懿不得不驚嘆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

遇到像司馬懿這樣的敵人,有著開闊的胸懷和坦然的心態,能夠在失敗的時候還由衷地佩服對手,令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費盡心機。

戰場上也好,商場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設想,我們最怕碰到的應該是司馬懿這樣的對手。

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鬥不過你,但是他始終要和你抗爭到底,而且始終也不怕失敗。

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卻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撣撣身上的塵土,繼續跟你打。

就跟拳擊賽一樣,被打趴下了,還要硬挺著站起來,繼續跟你打。

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身體上不趴下,能繼續站起來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不到最後,決不服輸。

司馬懿就是這個特點,再怎麼失敗,他也絕對不倒了自己的旗槍,不垮了自己的鬥志。

司馬懿毫無畏懼地面對諸葛亮這個神話般的人物,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頑強鬥爭的勇者精神,諸葛亮的對手的確非他莫屬。

當然,司馬懿屢戰屢敗,這只是小說家言。

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跟諸葛亮還是有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蜀、魏兩軍在渭南一帶進行「拉鋸戰」的時候,互有輸贏,諸葛亮也有過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的經歷。

只是小說家為了神化諸葛亮,把司馬懿寫得幾乎不堪一擊,只能乖乖地當「縮頭烏龜」。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總能夠在敗中求勝,這是很高的招數。

當諸葛亮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六出祁山,好像一直在打勝仗,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

這時大夥都不看好司馬懿,甚至連他身邊的將領都不看好,傳到朝廷里也有好多人不支持他。

當然皇帝這個時候還是支持他的,因為他認定司馬懿這個戰術是可行的。

因為諸葛亮幾次出祁山,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這個事實已經說明司馬懿這套持久戰、拉鋸戰的戰術還是行得通的。

在戰場上,司馬懿一旦認準了死理,就一點兒也不動搖,堅持既定的戰略方針,打不垮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決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縮頭烏龜」。

六出祁山時,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勝利,差點兒把司馬懿父子燒死。

這時候應該是天意,下了一場大雨,司馬懿父子安然退出。

司馬懿逃此大劫以後,心裡明白,諸葛亮的這支軍隊實在太了不起了,自己一時頭腦發熱,冒險追擊諸葛亮,才有此大難。

於是他躲進營寨,堅守不出。

諸葛亮一來糧草不足,求勝心切,二來也想乘勝追擊,趁熱打鐵,所以他多次讓人在魏寨前頭罵陣叫戰,激怒魏軍。

但是司馬懿卻認為,大敗之後,交戰不利於己,因此堅決不出戰。

我鬥不過你,難道還磨不過你嗎?

這時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婦女守喪時穿的衣服給司馬懿,還寫信激怒他,說他就像寡婦一樣,「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馬懿一看到孝服,臉色就變了,但他馬上沉住氣。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確是性格多變,他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卻不動聲色,裝著一臉笑,說:「視我為婦人耶?吾且受之。

」婦人就婦人,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熱情地款待使者,當著使者的面,一字不問蜀軍的虛實,只是打聽諸葛亮每天睡幾個小時,吃幾碗飯,平時忙不忙。

使者如實相告,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一大早就起來了,晚上很晚才睡覺。

「罰二十已上者皆親覽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親自過問,就是事無巨細,全部都要親自過問。

「所啖之食,不過數升」,每天就吃幾升糧食。

我考證過,東漢末年這數升米飯,大概就是五六兩。

一天只吃五六兩米飯,又沒有多少肉可吃,這個飯量的確是很小的。

司馬懿聽了這段話以後,感嘆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吃得這麼少,工作又那麼繁重,這能堅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這話如實說給諸葛亮聽,諸葛亮不由得嘆息道:「彼深知我也!」

為什麼會贏

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兩個人博弈的過程當中,諸葛亮事實上越來越緊張,司馬懿卻越來越鬆弛。

因為諸葛亮根本就輸不起,司馬懿他能夠輸,他經得起輸。

所以諸葛亮到最後,他越不能輸,就越會有一些戰略上或者戰術上的失誤;而司馬懿能夠輸,他反而能夠紮緊腳跟,慢慢地做起一番事業來。

雖然歷史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但是即使我們不論勝敗,也不能不肯定,在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確要高出諸葛亮一籌,他能笑到最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為從深層次來看,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北伐恢復中原;而且也只使用了一個手段,就是訴諸武力。

這是非常明確,一往無前的。

後主劉禪對諸葛亮,雖然有幾分畏懼,卻不得不言聽計從,唯命是聽。

所以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話是算數的,他能夠甩開膀子「六出祁山」,全力以赴地對付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不一樣。

身在魏國的司馬懿,比起身在蜀國的諸葛亮來,處境無疑險峻得多,他同時需要對付公開的對手和潛在的對手。

他正面對抗的是以諸葛亮為軍事統帥的蜀國軍隊,背後對抗的則是魏國上上下下君臣們對他的不信任。

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他的處境一直非常微妙。

如果對事件背後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夠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司馬懿為什麼一直採用「蘑菇戰術」。

因為司馬懿知道,從長遠來看,他並不宜和諸葛亮決一死戰,只能在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他又不能不跟諸葛亮交戰,因為要讓魏國的朝野上下看到他的顯著戰果。

司馬懿更知道,功高不僅會引起同僚的警懼,甚至會產生「震主」的效果。

他一旦戰果太輝煌了,同僚嫉妒,還是小事,君主猜疑,更加可怕。

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他必須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讓人覺得他無足輕重,無所作為,那也有可能被黜還朝,剝奪權力,解除兵甲,一敗塗地。

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司馬懿得時時把握住一種分寸感,贏不能大贏,可以小贏,輸也不能大輸,只能小輸,保存實力;攻打不宜太猛,太猛了會傷亡太重,退守也不宜示弱,示弱了就失去精神。

所以,他做人要比諸葛亮難多了。

儘管處境如此困難,司馬懿還是能夠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勝利,你能不佩服他嗎?他在軍事戰場上,實際上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政治智慧,這不能不令人驚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中只有他能夠「壓制」諸葛孔明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呢?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名家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司馬懿謀略勝孔明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不同之處,是他要對付的敵手和潛在的敵手更多一些。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睿視司馬懿...

司馬懿從「在野之士」到「出相入將」

司馬懿 字仲達,公元179年-251年,享年約72歲,性別男,(河內溫縣孝敬里(河南溫縣招賢鎮),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誰是三國第一聰明人?諸葛亮都不是他的對手

最近三國題材的熱播劇《軍事聯盟》火了,可以說帶火了一大批三國的軍師們。那麼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在軍師眾多的三國時代,到底誰才是名副其實的第一軍師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做了一個排名,讓我們一起來瞧瞧...

西城樓上竟然是諸葛亮被套路了!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家喻戶曉,因馬謖不聽勸阻,痛失街亭,導致身在西城的諸葛陷於危難。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將至,作為一軍主帥,為穩定人心他並沒有表現出慌亂。他想到與司馬懿數次交戰中的場景,以...

司馬懿用什麼戰術活活弄死了諸葛亮?

司馬懿(一)難尋破綻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最後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

揭秘:司馬懿用心理暗示法咒死了諸葛亮?

(一)難尋破綻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最後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馬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