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虎」司馬懿——王者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的這段歷史是中國古代歷史的菁華,可以說像是一幅巴洛克風格的作品一樣,俊美風流,華彩炫目。

各路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魏蜀吳三家縱橫馳騁,雄踞天下,可以說是一段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大舞台。

非常有趣的是,最後這段歷史結束在一個最為現實,最具陰柔手段的人所建立的強勢家族手裡,這是巧合,是必然,還是歷史的最好結局呢?

這個人就是三國時代號稱「冢虎」的晉宣帝司馬懿,他出身在一個絢爛輝煌的家族,輔佐過三代魏國君主,抵禦過中國歷史上號稱「智聖」的一代達人諸葛亮。

他有怎樣的心路歷程,又是怎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這位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強人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還原歷史,探究一下。

兄弟八達

司馬懿是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焦作溫縣)人,其先祖據說是五帝時代顓頊的兒子重黎。

因為長期擔任「夏官司馬」這個職位,加上有功,所以在西周宣王的時代獲得「司馬」這個姓氏。

到了東漢時期,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獲得了征西將軍的職位,開始了這個家族在歷史上的真正華彩樂章。

在司馬鈞之後,司馬氏三代擔任了太守一類的職務,可以說是當時的豪門貴族。

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當時劉漢宗室衰落,天下有四大家族逐漸興起:其一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其二是渤海太守,孔夫子後代的孔融所代表的孔氏家族;其三是西涼太守,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後人馬騰所代表的馬氏家族;然後就是司馬懿的父親京兆尹司馬防所代表的司馬氏家族。

這四個家族之中,最先衰落的是袁家,而最悄無聲息,最低調,最後取得成功的就是這個司馬氏家族。

說實話,其實就我來看,司馬防的低調和謙恭是這個家族能夠成功的最大保障。

在那個亂世,可以說,槍打出頭鳥,當其他三大豪門相繼衰落之後,很奇怪的,司馬氏家族憑著司馬防與魏武帝非同尋常的關係,生存了下來,而且是以一種強勢甚至於可怕的方式生存了下來。

曹操早年的第一份工作——洛陽北部尉,是在當時洛陽令司馬防的手下幹活,因為這份簡單的工作,年輕的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啟動了他一生金戈鐵馬的征程。

這件事情想必在曹操的心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因此,可以說,曹操對老上司司馬防的公子們也算是比較照顧的。

司馬防一共有八個兒子,按順序是: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

這八個兒子的字裡面各帶一個「達」字,他們中的每一個,在曹魏歷史上均做到過郡守或者中央一級的高官,也就是中國歷史非常著名的「司馬八達」。

這是一個極為顯赫和豪華的陣容,也是一股絕對不可小看的政治勢力。

出於對司馬防的感恩,曹操提拔了司馬氏兄弟,尤其是這些個兄弟之中最年長的三位: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

司馬朗作為大哥,出道很早,相傳他12歲的時候就通過經文考試成為童子郎,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個政治家,也取得了當時社會上很高的聲望。

但是,在建安22年(217年),47歲的司馬朗就因為在軍中感染了疾病,撒手人寰。

很顯然,他已經不能夠再繼承家族輝煌的歷史了,這一切,就留給了小他8歲的弟弟,司馬懿。

魏武陰影

司馬懿可能也是有點看不起曹操,最後是在曹操的威脅之下,才不得已在建安13年(208年) 出仕,被曹操任用為「文學掾」。

在此之前,曹操手下的重要謀士崔琰曾對司馬朗評價其弟司馬懿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可見至少在崔琰的心目之中,司馬懿的才能還遠遠高於他早已成名的大哥。

可能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曹操強行徵用了司馬懿。

後來曹操讓司馬懿先後擔任了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位。

相比於曹操手下那個乖張高調的楊修,司馬懿可以說是苦心孤詣,亦步亦趨地小心做好自己每一份本職工作。

但其實說起來,早期的司馬懿在曹操那裡並沒有受到真正的重用。

建安20年(215年),曹操率兵征漢中張魯。

這時司馬懿向曹操建議,要趁著劉備剛剛得到蜀郡,蜀中人心不穩之時,借著攻擊漢中的強大威勢,一舉拿下蜀地。

曹操一笑置之,說他得隴望蜀,貪心不足,並沒有採納司馬懿的建議。

使司馬懿真正躍上政壇,得到曹操信任的事件應該是建安24年(219年),孫權向曹操建言稱帝之後。

其實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權傾天下,儼然一個新朝天子了,但是出於種種考慮,曹操沒有稱帝,而表示願做周文王,把天下傳給兒子。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早期的兩個重要謀士荀彧和崔琰被捲入政治鬥爭,先後為曹操所殺。

而一直明確表示支持曹操稱帝代漢的司馬懿卻由被猜忌而逐漸受到曹操的青睞。

司馬懿人生中的最大賭注終於到來了。

在曹操被漢獻帝尊為魏王之後,司馬懿被任命為太子中庶子,輔佐魏王曹操的世子曹丕。

這時,司馬懿的聰明才智,詭譎奇謀開始嶄露頭角,也開始成為曹丕身邊最重要,最為信服的謀臣之一,與陳群,吳質,樂鑠並稱為「四友」。

進入了曹魏新一代領導人的決策層,並且開始幫助曹操處理國政大事。

這個時候的曹操,伴隨著銅雀台大宴群臣的極盛輝煌,也逐漸進入了他生命的尾聲。

晚年的曹操,更加多疑好殺,而對於此時開始大放異彩的司馬懿,曹操不會沒有懷疑,於是就有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鷹視狼顧」的論斷。

司馬懿的這種外形特徵,正好與他一生「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為人風格相映襯。

可惜的是,曹丕沒有聽取父親的建議,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被曹丕委任全權操辦曹操葬禮的就是這個讓他生前最不放心的司馬懿。

史籍記載在司馬懿處理喪事期間,內外肅然,由此充分看出此時司馬懿的能力和威信。

司馬懿也借著這股東風,開始了他在魏國歷史上無所真正畏懼的時代……

憑良心講,司馬懿和曹操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曹操是個性格鮮明,行事張揚霸道,文韜武略的一代梟雄,司馬懿在這些方面比不上曹操,但卻用自己的陰柔之術,忍耐之功來攫取權利。

因為長期在曹操身邊工作的緣故,司馬懿後來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受到了曹操的很大影響。

比如說重視農業生產,比如說重視人才,比如說掌握國家實權後的操作。

在一代強人曹操生前,在那個謀臣如雲,猛將如雨的時代,司馬懿可能算不上是第一流的謀士,作為一個後起之秀,他對曹操凡事俯首帖耳,不敢有違。

但他經歷了那個時代,從魏武帝曹操這個長期籠罩著自己的巨大陰影身上,學習到了治國之術,權變之謀,是他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這也許是司馬懿前半生真正的收穫吧。

權傾朝野

曹丕是司馬懿一生最大的福星。

在曹丕在位的短短七年間,司馬懿可以說是傾盡全力,輔佐曹丕成就霸業。

而相應的,作為曹丕的股肱之臣,司馬懿不但受到信任,並逐漸開始掌握國家各項行政軍事實權。

看看司馬懿在這七年間的升遷道路吧:

曹丕稱帝的當年,魏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職位,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黃初三年(222年)和五年(224年),曹丕兩次南征伐吳,皆令司馬懿鎮守許昌大後方,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

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曹丕任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假天子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同年,曹丕大興水軍,帥師伐吳,仍命司馬懿留守,同時還下詔給司馬懿「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

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

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暗示會將後事託付給司馬懿。

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後,又下詔給司馬懿:「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從上面的史籍記載來看,可以說,曹丕對於司馬懿,恩寵之隆,提拔之快,在中國古代官僚史上也都稱得上奇蹟。

很不巧,在剛剛遠離了曹操的陰影后,在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也以40歲的盛年,含恨離開人世。

此時的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還有鎮軍大將軍陳群一起受命託孤,成為輔佐新皇帝曹叡的託孤重臣。

臨死前,曹丕還不忘囑咐太子:「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按照曹丕的意思,進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司馬氏地位日隆。

而事實上,曹丕不但給了司馬懿無上榮耀的爵位,還送給司馬懿另外一份厚重的大禮。

曹丕在位期間,為了修正自東漢以來的官吏選拔制度,提出了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品中正制」。

這個制度的核心是被稱為中正的有名望的推薦官,通過對每一個候選人的家世,道德,才能三方面的考量,來決定官員的任免。

這樣一來的直接結果是,因為家世條件是審核的第一標準,使得從魏晉到隋唐這幾百年間,士族階層可以通過這一制度世世代代把持官位,掌握國家權力。

而在當時,最為受用這一制度的,想必就是像司馬懿這種官僚門第出生的豪門公子了。

其實,說實話,在曹操去世以後,司馬懿之所以不敢仗著曹丕的信任,在朝中為所欲為,主要還是怕兩類人:一類是曹魏宗室,像曹真,曹休等等,這些人掌握著當時朝廷的軍權,是朝中武將派的傑出代表;另一類人是曹操留下的佐命勛臣,也就是當年跟著曹操一起打天下的謀士,像賈詡,華歆,王朗等等,這群忠臣遺老也是朝中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是文官派的頭面人物。

但是,要知道司馬懿有多麼走運,我們不妨可以來看一張死亡時間表:

魏黃初四年(223年),魏國太尉賈詡病逝,享年77歲;

魏太和二年(228年),司徒王朗病逝,享年76歲;同年,大司馬曹休背生惡癰病逝;

太和四年(230年),大司馬曹真病逝;次年,太尉華歆病逝,享年75歲;

看到了吧,魏國元老大臣或者說是擺在司馬懿眼前還有一些殺傷力的政敵在太和年間已經相繼去世,這其中分成兩個部分,一方面是高壽的元老大臣的去世,對於這些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像77歲的賈詡,76歲的王朗,75歲的華歆都已經是當時的絕對高壽了,他們的死,無可避免;而相對的,雖然歷史上曹真,曹休的具體年齡難以確定,但是按照推算,非常可惜,他們應該都是中年而亡的。

歷史再次為司馬懿送上了一份大禮,讓我們空餘感嘆。

在這個時候,他不但是三朝元老,朝廷數一數二的重臣,同時也可以真正做到傲視朝堂。

因為這個時候,在曹魏國內,論經驗,論資歷,我們很難再找到可以與他相匹敵的人了。

那麼,在曹魏政權外部呢?

赫赫武功

司馬懿和曹操一樣,不但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軍事指揮藝術上也有著很深的造詣。

司馬懿的軍事個人處子秀是在魏主曹丕駕崩的黃初七年。

吳主孫權得知曹丕五月病逝的消息後,於八月命令吳國左將軍諸葛瑾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並親自率兵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西南)。

孫權統帥的這一路軍隊被魏軍擊敗,而作為吳軍的另一支主力,諸葛瑾這一路也被司馬懿大敗,吳將張霸還被司馬懿所殺,吳軍折損千餘,倉惶南遁。

就此一戰,司馬懿戰力初顯,鋒芒漸露。

當年十二月,司馬懿升任魏國驃騎將軍之職。

但作為司馬懿一生中軍事舞曲最華麗的一支,恐怕還是他與蜀漢丞相,人稱「臥龍」的諸葛亮之間進行的那場巔峰對決。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較量不但是司馬懿生命中重要的篇章,也寫下了三國歷史甚至整個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是蜀漢王朝的丞相,以輔政之名代行天子之實,時刻不忘北伐中原,恢復漢室江山;一個是曹魏政權此時屈指可數的,文武兼備的託孤大臣,統兵禦敵,義不容辭。

於是歷史將這兩個非凡的政治家推上了金戈鐵馬的戰場,開始了這場千古之後還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六出祁山」的龍虎之爭。

經典歸經典,可是真實的這段歷史未必有小說演繹中說的那麼精彩。

事實上,諸葛亮六次北伐真正出岐山的只有兩次,而與司馬懿真正交手的記錄也只有兩次。

先來看看兩人的交鋒記錄:

魏太和元年(227年)八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留駐宛城,總督荊豫兩州諸軍事。

魏國新城守將,蜀漢降將孟達接到好友李嚴書信,準備向諸葛亮獻城投降,起兵反魏,將新城要衝獻與蜀軍,作為免罪之禮。

司馬懿當機立斷,一方面派人阻擊吳蜀援軍,一方面暗中進兵,用短短八天時間,兵臨新城城下,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眾;

蜀漢建興八年,魏太和四年(230年),經過諸葛亮兩次北伐騷擾的曹魏終於開始主動出擊,派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三路並進,進攻漢中,準備襲取蜀地。

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

這時北方的雨季到了,大雨傾注三十里,魏軍不得已撤退。

同年,諸葛亮派遣魏延,吳懿向西挺進羌中,大破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今甘肅武山西南一帶);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打岐山,並用木牛流馬運送糧草。

這時因為曹真病重,魏國方面由司馬懿總督關中諸路兵馬迎戰。

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

司馬懿追擊諸葛亮到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就掘營自守,放棄主動進攻。

當時人一致譏諷他是 「畏蜀如畏虎」。

五月,兩軍交戰,司馬懿被諸葛亮大敗,蜀軍斬獲甲首三千級,玄甲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六月,蜀軍因為李嚴運糧不濟無奈折返,司馬懿派魏國大將張郃追擊蜀軍,在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為蜀軍射殺。

這也是實際上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即「二出岐山」。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

蜀軍出斜谷,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岐山南),屯田於渭水之濱,與魏軍統帥司馬懿對峙。

期間,雖然諸葛亮百般叫陣,甚至送女人的頭巾給司馬懿以示侮辱,司馬懿始終堅守不戰。

八月,諸葛亮含恨病逝於五丈原……

看了這些,想必大家也明白了:比諸葛亮年長兩歲的司馬懿在戰場上其實並沒有占到什麼便宜,但是,他用一個「拖」字訣將一世聰明的諸葛武侯逼進了壯志難抒,秋風長恨的悲慘結局。

諸葛司馬之爭,最後以司馬懿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而此時的司馬懿,在曹魏朝廷內部,在名臣良將逐漸凋零的情況下,憑著對抗吳蜀兩國的赫赫戰功,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了。

在這裡我想補充說明一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問題。

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為人又十分謹慎,平生絕少出奇兵。

但是,要據此為證,說他軍事指揮能力差,非常好打,那純粹是信口開河了。

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設備,是當年魏武帝曹操最害怕的武器,曹操的精銳王牌軍「虎豹騎」就曾經吃過其大虧,魏將張郃應該也是葬身於蜀軍的連弩之下。

而諸葛亮親自率領的這支蜀國部隊應該是普遍裝備了諸葛連弩的,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要面對這樣一支軍隊,還要面對當年魏蜀吳三國爭霸天下時代蜀漢留下的像趙雲,魏延,王平這樣的名將,即使諸葛亮本人軍事謀略水準不是很高,其戰力也十分可怕。

更何況雖然諸葛亮是用法家管理國家的辦法來統攝軍隊,但是蜀軍營盤規整,進退有序,加之軍機嚴明,可以說是當時曹魏的心腹大患。

史書記載,諸葛亮於建興六年(228年)首次出兵北伐的時候「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可見當時蜀軍戰力之強,北伐規模之大。

此外,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曾經視察蜀軍留下的營壘,看見蜀軍營盤規整,進退有序,感嘆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從這些歷史資料來看,諸葛司馬之爭,稱得上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巔峰對決,而司馬懿從戰略的角度出發,利用國力差距,拖垮了急求速戰的蜀軍,贏得了魏蜀之戰的全面勝利,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得意之筆。

所以,這場戰爭的勝利,固然有著明顯的客觀因素制約,但司馬懿的驚世鴻才在此役中可以說起到了重大作用,左右了三國歷史。

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此時已經升任太尉的司馬懿奉命出征討伐遼東叛將公孫淵。

老而彌堅,不墮青雲之志的司馬懿對付小小的公孫淵猶如砍瓜切菜,在對魏明帝一年的許諾期限內,公孫淵敗死在梁水(今太子河)旁。

進入公孫淵的巢穴襄平(今遼寧遼陽)城後,司馬懿屠戮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了古代戰爭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體,封土而成的高冢——京觀。

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

收戶四萬,人口三十餘萬,用血腥的屠刀,威服遠邦,強勢壓人,獲得了征遼東的輝煌勝利,也將自己一生的軍事成就推向了頂峰。

應該說,對於一生征戰南北的司馬懿,這場遼東之戰,未免有牛刀殺雞之快感。

整個戰事進程,幾乎全部在司馬懿預先的計劃之中。

但是,從整個作戰過程到戰後對公孫淵部戰俘的處理來看,司馬懿的果斷,老辣個性展露無疑,他的沉穩性格和殺伐果決的風格展示了一個中國古代成熟政治家所應具備的品質。

這個時候,環顧寰宇,司馬懿侍劍四眺,獨孤求敗,蒼穹之下,自己已是文武全才的絕世英雄,難尋對手,那麼他又該何去何從呢?

權傾朝野

景初三年(239年),當司馬懿從遼東獲得大勝回京時,魏明帝曹叡已經病危,當時曹叡拉著司馬懿的手,發出了「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的終極感慨,目視齊王曹芳,許意託孤,令太尉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輔佐年僅八歲的幼主。

次日,魏明帝曹叡駕崩。

嚴格來講,司馬懿從未曾有過篡位的念頭,甚至可以說,一直到他生命的終點,都還算是一個忠臣。

作為魏國四朝元老,兩朝託孤重臣,司馬懿受盡了曹氏的洪恩,已經享受了人間幾乎所有的榮華富貴,完全沒有必要在自己的垂暮之年再進行一場政變。

但是……

魏少帝曹芳即位後,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事,與曹爽各統三千精兵,輔國攝政。

和他一起接受託孤的大將軍曹爽是曹真之子,是魏武帝曹操的族孫。

起初,為人謹慎的曹爽凡事還與司馬懿商議而行,不敢專斷,雙方禮讓謙和,相處甚為融洽。

但逐漸的,曹爽受到丁謐,畢軌等人的蠱惑,開始大量任用私人,任用自己的兄弟和何晏,鄧飈,李勝,丁謐等高官,壟斷朝權,廣置田產,竊取宮中禁物,妻妾成群,玩弄先帝妃嬪,車服越制,肆意胡作非為。

司馬懿勸諫過他,可曹爽不但不聽,還想方設法排擠司馬懿,並且出兵伐蜀,造成兵敗財窮,軍民苦不堪言。

這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一方面以退為進,用「假痴不癲」的計謀騙過了曹爽,讓他以為自己已經老邁昏庸,不堪大用;另一方面暗中布置,聯繫軍中舊部,在魏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利用曹爽兄弟祭掃遊獵魏明帝的高平陵時,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控制住京都洛陽,並上奏永平太后,請廢曹爽兄弟。

曹爽懷著一顆政治上無比單純的心,妄想還能「不失做富家翁」,放棄了抵抗,交出兵權。

不久,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將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范等,夷滅三族,消滅了曹魏宗族的最後勢力,從此,魏國軍政大權盡入司馬氏之手,司馬懿以輔政託孤大臣之名義,旋即加封長子司馬師為衛將軍(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又成為撫軍大將軍,獨攬朝綱),次子司馬昭為洛陽典農中郎將,父子三人獨掌朝綱,權傾朝野,魏國歷史進入了司馬氏時期。

曹爽案件,很明顯是個冤案。

作為一個後輩,曹爽長期長在富豪之家,養於婦人之手,沒有經過什麼大的政治歷練,面對老謀深算,軍中人脈深廣的司馬懿自然不是對手。

但事實上,曹爽並不是沒有機會:當時被稱為「智囊」的大司農桓范曾經數次為曹爽出謀劃策,勸諫他翦除司馬懿黨羽,可是曹爽置若罔聞,被司馬懿出色的演技騙了過去。

在「高平陵政變」發生後,桓范帶著搶到的大司馬印,逃出京都洛陽。

當時司馬懿知道了這個消息,曾經氣得跺腳嘆息:大事不妙,智囊走脫了。

桓范見到曹爽後,向曹爽建議,利用手中的天子和可以調動天下兵馬的大司馬印,立即撤退到只有半日路程的許昌,利用城中糧草休整,隨後調集天下勤王之師,起兵討伐司馬懿。

試想如果曹爽採納桓范的建議,那麼天下怎麼可能還會落到司馬懿之手呢?可是單純的曹爽輕信了司馬懿的謊言,交出兵權,引頸就戮,不可謂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而作為司馬懿來說,曹爽既是昔日主公曹操的族孫,老上級曹真的親生兒子,又是堂堂皇親,先帝託孤大臣,讓他做一個安樂員外郎其實並非不可,但這會給司馬氏政權的未來留下巨大的隱患。

從這個角度出發,司馬懿只能忘記曹氏曾經對他的大恩,不敢也不願意留下曹爽這個禍根,於是就用齷齪殘忍的手法,解決了政敵,樹立起自己在朝中絕對的威信和凌駕於皇權之上的地位。

從這一點上看,司馬懿的江山並不比當年曹操光明多少,也成為千古以來,司馬懿為人們所厭惡詬病的主要原因。

同年二月,魏少帝曹芳封司馬懿為丞相,封邑昆陽,繁昌等八縣,食邑兩萬戶,特許奏事不名。

司馬懿對於丞相職位,堅辭不受。

同年十二月,曹芳又詔命司馬懿加九錫,朝會不拜。

司馬懿又堅辭了九錫之賜。

魏嘉平二年(250年),曹芳特許司馬懿在洛陽立廟。

因為老病,不能上朝,曹芳每有疑難,必親自登司馬懿的府邸進行請教徵詢。

嘉平三年(251年),曹芳命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

孫及兄子各一人封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達十九人。

司馬懿再次辭掉了相國和郡公的封號爵位……

從以上這張事件表我們可以看出,掌握了大權之後的司馬懿還是安於一個為臣之道,尚沒有非分之想,篡位之念,至少表面上不敢有絲毫越制之舉,只是想在有生之年,繼續完成一個託孤大臣應盡的職責,起到一個顧問型大臣的作用。

但是他對於自己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的快速提拔和大力重用,體現了他的私心,也說明此時的司馬懿未必沒有奪位的野心,只是將這顆心深埋心底,等待時機。

公元251年,魏嘉平三年九月,一世英雄的司馬懿,溘然長逝,被葬於河陰高原,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掌控曹魏朝政,曹魏君權實際上已經旁落,名存實亡。

而此時,垂死病中的司馬懿已經依稀可以看到天下統一的大勢了……

公元263年,被司馬懿一手提拔的魏國名將鄧艾,偷渡陰平,揮兵滅蜀;

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司馬懿之孫)設壇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主曹奐退位,晉朝代魏,隨後司馬炎追封祖父司馬懿為晉宣帝;

晉咸寧四年(公元279年),司馬炎派賈充、楊濟、杜預、王濬渡江南征,次年三月,吳主孫皓投降。

魏蜀吳三分歸晉,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成為繼秦朝以後第二個完成分裂統一局面的大一統王朝。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司馬炎」,這句評價也許是對晉宣帝司馬懿一生功過的最好寫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真正的司馬懿

近來看各衛視播出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裡面中的司馬懿一心為國為民,為天下蒼生著想,甚至不顧自己的安慰去安慰天下人,可為何這曹魏的天下最後落他司馬家了,這可與曹丕以魏代漢如出一轍啊,我們都知...

末世梟雄司馬懿,我們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什麼?

英雄有兩種,打出來的和忍出來的。打出來的英雄生猛亮麗,如項羽,然秋後軋帳,常不及忍出來的英雄收益廣大,如劉邦。在漢末三國,若曹操、諸葛亮算前一種,劉備和孫權就屬後一種,司馬懿更是後者中的翹楚,此...

一生注重權謀與養生的「大軍師」——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三國魏明帝曹睿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曹丕與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孫。字元仲,史稱魏明帝,中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

司馬懿為什麼害怕曹睿?

司馬懿和曹睿的關係,是非常和諧地君臣關係。早期在軍事方面,張郃是第一棟樑。司馬懿,只是魏明宗曹睿中後期,才成為國家的棟樑。在智慧 才幹 ,管理,政冶,軍事,經濟, 法

歷史上的帝王 魏明帝曹叡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

戲說三國:玩的都是演技

曹丕上任之初,即大肆封賞功臣,如任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等等,把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一黨手裡。另外,為了更廣泛的培植勢力,曹丕又聽從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創建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