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只有他能夠「壓制」諸葛孔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呢?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名家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司馬懿謀略勝孔明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不同之處,是他要對付的敵手和潛在的敵手更多一些。

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睿視司馬懿不過是老臣之一,並不十分信任。

諸葛亮在西蜀,幾無一人可與之相埒;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不小,與司馬懿不相上下,並對他深懷戒心。

劉備託孤時,要他的兒子對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的評語。

因此,諸葛亮只有一個敵人,即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即北伐;也只有一個手段,即訴諸武力。

司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吳,防蜀甚於防吳,但從曹丕起,攻吳之心重於攻蜀。

司馬懿知道魏強蜀弱,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則蜀必敗,但朝野上下,勢驕焰盛,務求必克。

他知道,功高不僅震主,也會引起同僚嫉妒,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又不能使人認為他不是舉足輕重的力量。

從長遠來看,不宜急於和諸葛亮決戰,可以在耐心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又不能不打,朝野上下要看到他的戰果。

他也了解,一旦太輝煌,同僚嫉妒固非小事,主子猜疑則更加可怕;而無所作為的話,有可能被黜還鄉,一敗塗地。

所以,他得把握住,贏不能大贏,輸不能大輸,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大守的分寸感,要比諸葛亮難多了。

由此可見司馬懿的心機和他處於荊棘叢中的謹慎,以及善處左右的韜略。

在當時諸葛亮、陸遜與他這三個堪稱棋逢對手的主帥之中,應該說他處境最難,所以,他在政治上,也包括在軍事上,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只能帶一個多月的糧草,糧吃完了,仗也打完了,就得撤回去。

所以,他是典型的追求速戰速決的短期行為者。

司馬懿不僅要打敗諸葛亮,打敗蜀國,還要打敗吳國,奪取魏國,變為一統的司馬氏天下。

他的目光,要比爭奪幾座城池遠大得多。

司馬懿不但在軍事上是諸葛亮難以對付的對手,在政治上也表現不俗。

他知道,諸葛亮必取武都、陰平,遂派郭淮、孫禮襲蜀兵之後。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必有此舉,親率兵馬,來襲郭淮、孫禮之後,前後夾攻,魏兵大敗。

在武都、陰平失守以後,司馬懿料到諸葛亮不在營中,定去兩城安撫百姓,派張郃、戴陵去奪蜀寨。

諸葛亮卻未離寨,並設下包圍圈,以待偷襲。

司馬懿在這時以一種開闊的胸懷、大家的氣度,承認「孔明智在吾先」。

一個不怕承認失敗的對手,是令人不寒而慄的。

難怪孔明先生嘆息:「彼深知我也。

司馬懿病死後,其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他為高祖宣皇帝,祖母張氏為「宣穆皇后」。

唐代房玄齡等修撰《晉書》時,對張氏高度讚揚:「穆後一善,績侔於十亂。

」這「一善」是什麼呢?《晉書·后妃傳》給出了答案:「後少有德行,智識過人……宣帝初辭魏武之命,托以風痹,嘗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

家惟有一婢見之,後乃恐事泄致禍,遂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

帝由是重之。

司馬懿跟曹操一樣,也屬於奸雄,《晉書·宣帝紀》稱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他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當時曹操任司空,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藉口自己有風痹推託。

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的染病一般。

他的偽裝暫時打消了曹操的懷疑,但因曝書遇雨,他慌忙起身收書,露了馬腳。

張氏情急之下,將撞見真相的婢女殺死滅口。

為了配合丈夫的偽詐,張氏的行為,可謂殘忍。

不過,曹操是何等人物,他還是看穿了司馬懿的鬼把戲。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後,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曹操明確對使者授意,「若復盤桓,便收之」。

意思是,司馬懿若再推辭不從,就殺了他。

這下司馬懿害怕了,只得就職。

他小心謹慎,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最終贏得曹氏集團的信任,恩寵無比。

這位名叫張春華的宣穆皇后,對於幫助司馬氏創立晉朝,功不可沒。

不過,像大多數男人有了權勢以後就要變心一樣,司馬懿也不例外,他後來寵幸年輕貌美的「柏夫人」,「後罕得進見。

帝嘗臥疾,後往省病。

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後慚恚不食,將自殺,諸子亦不食。

帝驚而致謝,後乃止。

帝退而謂人曰:『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張氏倒是對丈夫情有獨鍾,但看到司馬懿現在這副德行後,不知她是否後悔當初殺死無辜的婢女,以配合司馬懿哄騙曹操的瞞天過海劇?

(一)難尋破綻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

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

最後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馬懿的對抗當中的。

對這麼一個對手,這麼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別人恨他還來不及,但諸葛亮不這樣看待他,諸葛亮很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

在司馬懿還沒有真正出場,沒有大顯身手的時候,諸葛亮就對他的人品、對他的特點了如指掌。

他說:司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瀘水》)。

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

在司馬懿還沒有建立赫赫軍功的時候,諸葛亮就稱他是「世之英雄」,這種眼光是很獨特的。

而且,諸葛亮對司馬懿還懷有一種恐懼感,一種內在的恐懼感。

他坦白地說:「平生所患者,獨司馬懿一人而已。

」(卷十九《司馬懿智擒孟達》)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孫權,當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裡,平生所害怕的唯獨是司馬懿。

他看得很準,將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

所以他覺得在戰場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馬懿這樣的對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這麼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這個人在性格上是沒有巨大缺陷的,他不像曹操,不像周瑜,這些人都有非常厲害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非常明顯的性格隱患。

像曹操,非常聰明,智慧出眾,但有時候會因為性格多疑而出現非常重大的疏忽。

像周瑜,則氣量過於狹小。

這些性格缺陷,便於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爭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擊。

像司馬懿這個人,他有點像下圍棋的那個李昌鎬,他每一步棋都讓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綻。

雖然他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

(二)「牛皮糖」戰術

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愣是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勁兒,一種軟磨硬抗的勁兒。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

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司馬懿不停地在和諸葛亮「磨」,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著你。

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牛皮糖」戰術:打不贏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沒商量。

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

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

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比如,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

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

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

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

」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

」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這時魏軍將領們沉不住氣了,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

所以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出了一招,說你率兵打頭陣去進攻,我帶部隊在後頭支援你,萬一打敗了,我還能幫你頂著。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

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仲達興兵寇漢中》)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三)多疑與謹慎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係。

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的多疑,特別地多疑,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

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

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慮。

其實,多疑並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

也就是說,我了解自己的長處,也了解自己的短處,同時我也看到對方的長處和對方的短處。

這樣以我之長攻人之短,這是可以的;而守住我之短,防備敵之長,這種多疑也是應該的。

因為我應該更充分地估計你的長處,以便做好更充分的防備。

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看,他的多疑有時並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

「空城計」這一戰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空城計」是一個很高的絕招。

有人認為是司馬懿的失誤,因為司馬懿多疑,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以致貽誤了戰機,使蜀軍得以安全脫險(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馬懿》)。

不管怎樣評價,「空城計」的結果是保證了蜀軍的安全脫險。

蜀軍在大敗的情況下,以「空城計」的計策安全脫險,這是很不容易的。

京劇《空城計》把司馬懿大大地調侃了一番。

劇中,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搖著鵝毛扇,坐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

」當時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卻如此地閒雅自在,足見他是何等地聰明、自信!

司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裡彷徨,生怕城裡有埋伏,膽戰心驚,估算半天到底還是不主張攻城。

最後得知原來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後,他自我解嘲地說:「司馬呀司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呀諸葛,你的膽子也太大了!」他覺得諸葛亮從來沒有這麼大膽,怎麼這次這麼大膽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一事件。

古人說:「料事者先料人。

」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

「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必不能料愚。

」聰明人只有跟聰明人一起,才能夠知己知彼。

聰明人若遇上一個愚蠢人,就無法猜透他。

你可以明白地去琢磨一個聰明人的所作所為,卻無法估計一個愚蠢的人,他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

如果諸葛亮趕上的是張飛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們沒準就不管有沒有埋伏,先衝進城去再說,反正輸就輸了,輸了也先打個痛快,那就真把諸葛亮給活捉了,這個「空城計」就玩不成了。

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

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我輸一場、輸兩場,讓你笑一次、笑兩次,都無所謂,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磨的。

既然要跟你磨,我就不怕輸,輸了一場兩場無所謂,只要最後我能大勝,來日方長呢!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並非「恐亮症」

有人認為司馬懿得了「恐亮症」,一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就頭疼,一遇到諸葛亮就嚇得膽戰心驚,怎麼也不敢跟諸葛亮打。

實質上並不這樣。

試猜想,一個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長時間的對抗當中,一股勁兒地跟諸葛亮打,堅持抗爭到底嗎?顯然,司馬懿內心中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諸葛亮。

他只不過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不和諸葛亮硬碰硬地對著幹罷了。

還是三出祁山時,司馬懿算計諸葛亮必然襲取武都、陰平兩城,便派郭淮、孫禮偷襲蜀兵之後。

但是諸葛亮早就料到司馬懿必有此舉,便親自率兵馬從後面包抄郭淮、孫禮,前後夾攻,魏兵大敗。

司馬懿輸得服服帖帖,讚嘆說:「孔明智在吾先」,諸葛亮的智謀從來是算在我的前頭的,所以「吾智不如孔明也」,這點他心裡非常清楚。

這一戰以後,司馬懿又算計諸葛亮必然親自去武都、陰平兩城安撫百姓,不在營中,便派張郃、戴陵引一萬精兵,去奪取蜀寨。

沒想到諸葛亮並未離寨,早就設下包圍圈,等待魏兵來偷襲,結果將魏兵殺得丟盔棄甲。

司馬懿不得不驚嘆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

遇到像司馬懿這樣的敵人,有著開闊的胸懷和坦然的心態,能夠在失敗的時候還由衷地佩服對手,令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費盡心機。

戰場上也好,商場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設想,我們最怕碰到的應該是司馬懿這樣的對手。

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鬥不過你,但是他始終要和你抗爭到底,而且始終也不怕失敗。

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卻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撣撣身上的塵土,繼續跟你打。

就跟拳擊賽一樣,被打趴下了,還要硬挺著站起來,繼續跟你打。

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身體上不趴下,能繼續站起來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不到最後,決不服輸。

這讓人想起《西遊記》小說里的豬八戒這個人物。

豬八戒也老是打敗仗,但他失敗了以後,總是自我解嘲,說「我不能倒了我的旗槍」,就是說我再失敗,我的精神不能倒,我的鬥志不能垮。

豬八戒一看到唐僧被妖怪捆著,無奈地流淚痛哭,他就說:「師傅,你不能這麼軟弱,師兄還在外邊呢,他能來救咱們的。

咱們再怎麼輸,也不能倒了咱們的旗槍。

司馬懿就是這個特點,再怎麼失敗,他也絕對不倒了自己的旗槍,不垮了自己的鬥志。

司馬懿毫無畏懼地面對諸葛亮這個神話般的人物,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頑強鬥爭的勇者精神,諸葛亮的對手的確非他莫屬。

當然,司馬懿屢戰屢敗,這只是小說家言。

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跟諸葛亮還是有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蜀、魏兩軍在渭南一帶進行「拉鋸戰」的時候,互有輸贏,諸葛亮也有過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的經歷。

只是小說家為了神化諸葛亮,把司馬懿寫得幾乎不堪一擊,只能乖乖地當「縮頭烏龜」。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總能夠在敗中求勝,這是很高的招數。

當諸葛亮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六出祁山,好像一直在打勝仗,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

這時大夥都不看好司馬懿,甚至連他身邊的將領都不看好,傳到朝廷里也有好多人不支持他。

當然皇帝這個時候還是支持他的,因為他認定司馬懿這個戰術是可行的。

因為諸葛亮幾次出祁山,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這個事實已經說明司馬懿這套持久戰、拉鋸戰的戰術還是行得通的。

在戰場上,司馬懿一旦認準了死理,就一點兒也不動搖,堅持既定的戰略方針,打不垮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決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縮頭烏龜」。

六出祁山時,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勝利,差點兒把司馬懿父子燒死。

這時候應該是天意,下了一場大雨,司馬懿父子安然退出。

司馬懿逃此大劫以後,心裡明白,諸葛亮的這支軍隊實在太了不起了,自己一時頭腦發熱,冒險追擊諸葛亮,才有此大難。

於是他躲進營寨,堅守不出。

諸葛亮一來糧草不足,求勝心切,二來也想乘勝追擊,趁熱打鐵,所以他多次讓人在魏寨前頭罵陣叫戰,激怒魏軍。

但是司馬懿卻認為,大敗之後,交戰不利於己,因此堅決不出戰。

我鬥不過你,難道還磨不過你嗎?

這時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婦女守喪時穿的衣服給司馬懿,還寫信激怒他,說他就像寡婦一樣,「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馬懿一看到孝服,臉色就變了,但他馬上沉住氣。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確是性格多變,他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卻不動聲色,裝著一臉笑,說:「視我為婦人耶?吾且受之。

」婦人就婦人,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熱情地款待使者,當著使者的面,一字不問蜀軍的虛實,只是打聽諸葛亮每天睡幾個小時,吃幾碗飯,平時忙不忙。

使者如實相告,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一大早就起來了,晚上很晚才睡覺。

「罰二十已上者皆親覽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親自過問,就是事無巨細,全部都要親自過問。

「所啖之食,不過數升」,每天就吃幾升糧食。

我考證過,東漢末年這數升米飯,大概就是五六兩。

一天只吃五六兩米飯,又沒有多少肉可吃,這個飯量的確是很小的。

司馬懿聽了這段話以後,感嘆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吃得這麼少,工作又那麼繁重,這能堅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這話如實說給諸葛亮聽,諸葛亮不由得嘆息道:「彼深知我也!」司馬懿真的很了解我啊(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

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種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講的「攻心為上」。

按我個人的理解,司馬懿在這兒也採取了這種「心理暗示法」。

這種說法也許有點深文周納,有點揣測,但事實上這種方法最終還是發揮了作用。

司馬懿讓使者把他的話轉告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實際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這麼少,卻這麼操勞忙碌,你還能活多久呢?

這種「攻心為上」的心理戰術果然很奏效,小說寫道,諸葛亮自從聽了司馬懿的話以後,「自覺神思不寧」。

諸葛亮果然上當了。

司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著,他一點也不著急,因為他知道,諸葛亮這麼操勞,吃不飽,睡不安,肯定沒有幾天活頭了。

果然,諸葛亮像油燈似地耗盡了最後一滴油,不久就發病死在五丈原。

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真是「不戰而勝」。

諸葛亮死的時候是54歲,而司馬懿比他大兩歲,56歲。

一個比你年齡大的人,敢跟你熬,想的是「咱們就來熬吧,反正我年齡比你大,咱們熬熬看,看誰熬的時間長」。

結果司馬懿果然就比諸葛亮熬的時間長。

從這可以看出,司馬懿的確是笑到了最後,所以能笑得最好。

當然諸葛亮臨死還使了一個奇招,就是所謂「死諸葛驚生仲達」。

司馬懿深通天文,當天晚上他算天象,認定這次諸葛亮肯定死了,於是第二天蜀兵敗退時,他就派兵追擊。

他早就被諸葛亮嚇壞了,從來不敢追擊蜀軍,這次好不容易壯著膽去追擊。

沒想到諸葛亮早就讓人把他自己塑成一個木雕的形象,當司馬懿大軍追上的時候,把這尊雕像放在車上推出來,嚇得司馬懿立刻退兵。

司馬懿這次雖然又被諸葛亮的遺計給矇騙了,沒有窮追蜀軍,但他還是大度地笑著,自我解嘲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諸葛亮活著我能算過他,死了我算不過他。

實際上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從來也沒有算過他。

這下反正諸葛亮死了,他可以吹吹牛了。

作為一個勝利者,司馬懿說起這話來當然臉不紅心不跳,坦然自若。

「死諸葛」地下有知,說不定會被氣得活轉過來。

不過無論如何,司馬懿是笑著說這句話的,他的確是笑到了最後。

(五)孰高孰低

有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還高出一籌,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我們在評價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時候,不應該只去評價他們個人,還要聯繫到他們背後的政治團體和政治力量。

從表面上看,司馬懿背後站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魏國,而諸葛亮背後站著的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蜀國,所以這兩個人之間的政治對比,事實上形成一種不平等的對比。

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兩個人博弈的過程當中,諸葛亮事實上越來越緊張,司馬懿卻越來越鬆弛。

因為諸葛亮根本就輸不起,司馬懿他能夠輸,他經得起輸。

所以諸葛亮到最後,他越不能輸,就越會有一些戰略上或者戰術上的失誤;而司馬懿能夠輸,他反而能夠紮緊腳跟,慢慢地做起一番事業來。

雖然歷史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但是即使我們不論勝敗,也不能不肯定,在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確要高出諸葛亮一籌,他能笑到最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為從深層次來看,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北伐恢復中原;而且也只使用了一個手段,就是訴諸武力。

這是非常明確,一往無前的。

後主劉禪對諸葛亮,雖然有幾分畏懼,卻不得不言聽計從,唯命是聽。

所以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話是算數的,他能夠甩開膀子「六出祁山」,全力以赴地對付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不一樣。

身在魏國的司馬懿,比起身在蜀國的諸葛亮來,處境無疑險峻得多,他同時需要對付公開的對手和潛在的對手。

他正面對抗的是以諸葛亮為軍事統帥的蜀國軍隊,背後對抗的則是魏國上上下下君臣們對他的不信任。

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他的處境一直非常微妙。

如果對事件背後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夠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司馬懿為什麼一直採用「蘑菇戰術」。

因為司馬懿知道,從長遠來看,他並不宜和諸葛亮決一死戰,只能在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他又不能不跟諸葛亮交戰,因為要讓魏國的朝野上下看到他的顯著戰果。

司馬懿更知道,功高不僅會引起同僚的警懼,甚至會產生「震主」的效果。

他一旦戰果太輝煌了,同僚嫉妒,還是小事,君主猜疑,更加可怕。

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他必須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讓人覺得他無足輕重,無所作為,那也有可能被黜還朝,剝奪權力,解除兵甲,一敗塗地。

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司馬懿得時時把握住一種分寸感,贏不能大贏,可以小贏,輸也不能大輸,只能小輸,保存實力;攻打不宜太猛,太猛了會傷亡太重,退守也不宜示弱,示弱了就失去精神。

所以,他做人要比諸葛亮難多了。

儘管處境如此困難,司馬懿還是能夠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勝利,你能不佩服他嗎?他在軍事戰場上,實際上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政治智慧,這不能不令人驚嘆。

司馬懿和諸葛亮他們倆誰更有才能?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講,司馬懿的才能是要遠遠大於諸葛亮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可以從當年二人在渭水前線打的一仗看出來。

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公理法則,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最終打敗了敵人,就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

當年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馬懿的阻擊後,一籌莫展,無計可施,說得難聽一點已經是黔驢技窮了。

而反觀司馬懿,卻處之泰然,遊刃有餘。

諸葛亮被司馬懿拖一個半死,實在沒有辦法,竟然想到要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來刺激他,這也太小兒科了,古今中外哪有這麼用兵的?而從戰爭的結局來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顯了。

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氣得不行,於是秋風五丈原,連翻盤的本錢都丟掉了。

而司馬懿呢,回到魏朝後一門心思地開創了大晉王朝,成了「晉史」的主角。

上面說的是軍事才能,而政治才能諸葛亮就更差了。

且不說司馬懿老謀深算,活活把一個曹魏王朝拿了下來,就是司馬懿欲擒故縱活捉曹爽那一下子,也是諸葛亮一輩子都學不會的。

而反觀諸葛亮,他雖然也把持著蜀漢政權,但卻玩得力不從心,險些將自己累死。

最後,蜀漢還是因為人才缺乏而最先滅亡了。

倆軍交手過嗎?誰贏了?這個問題其實上面已經回答了,當然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諸葛亮還把一條姓命搭了進去。

後世的人們神化諸葛亮,〈三國演義〉寫得二人交戰經常是諸葛亮打得司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後人的杜撰,當不得真。

他們的才能被劉備和曹操限制過嗎?這個問題不好說,因為人才只存在重用不重用,而沒有限制不限制的說法。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般,所以劉備並沒有讓他打什麼仗,只讓他搞後勤。

而諸葛亮的後勤工作做得還是不錯的。

也可以這樣說,劉備雖然沒有完全發揮出諸葛亮的才能,但也是給了諸葛亮充分的政治舞台的,沒有限制他。

說到曹操是不是限制過司馬懿,那可能還是有的。

曹操善於觀察人,他認為司馬懿久後必反,所以對司馬懿有較大的戒心,沒有放手使用。

只是司馬懿工於心計,他明知曹操對自己不信任,於是工作更加賣力,終於曹操打消了疑慮,沒有太為難司馬懿。

等到曹操死後,曹丕上台,司馬懿的機會便來了。

所以,曹操雖然限制過司馬懿,但這個限制被司馬懿巧妙地化解了。

從這個層面來看,司馬懿仍然比諸葛亮要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空城計真的是諸葛亮的奇謀嗎?

最近好多電視劇都在講司馬懿,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司馬懿並不是之前大家所認為的奸佞小人,反倒是有情有義,專一的君子。他的聰明甚至超過了諸葛亮。

空城計不僅糊住了司馬懿,也騙了你

看三國的的都知道空城計,孔明一人城頭彈琴,彈走了十五萬大軍! 孔明錯用馬謖, 失去街亭後, 只有2500 軍士駐守在西城縣。忽然, 哨兵飛馬來報: 」司馬懿引大軍15 萬, 往西城蜂擁而來! 」...

諸葛亮的對頭不是鳳雛,竟是他!

龐統在三國演義里,應該是風雲人物,他曾經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先生」。民間的廣告傳得更邪乎,得一人可以安天下。跟現在某些藥品廣告差不多:用一粒即可康復。等龐統出場時,卻成了一個陪襯人物,他要陪...

揭真實的司馬懿不怕承認失敗:謀略勝於諸葛亮

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叡視司馬懿不過是老臣之一,並不十分信任。諸葛亮在西蜀,幾無一人可與之相埒;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不小,與司馬懿不相上下,...

司馬懿為什麼是贏家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

揭秘:司馬懿用心理暗示法咒死了諸葛亮?

(一)難尋破綻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最後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馬懿的...

司馬懿用什麼戰術活活弄死了諸葛亮?

司馬懿(一)難尋破綻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最後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