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蜀之間的正統爭論不休,那麼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小說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說說史書,最早的史書之一算是孔子寫的《春秋》吧,《春秋》敘述了很多故事,孔子有評說,裡面包含著道德倫理的大義,所以後人稱之為春秋筆法。

史書理由主流價值觀,小說就更不用說了,統治者要證明自己的正統性,自然會高舉道德倫理的大旗。


再說說歷史,夏商周秦漢唐是中國的統一的王朝,其正統性就不用爭論了,因為無可爭議。

那麼中國歷史上那些分裂的時代呢?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又是怎麼樣了呢?

我們來看看後世各種著作包括小說的情況吧:

晉朝:篡魏而來,自然認為是繼承前朝衣缽,所以陳壽的《三國志》當然是把曹魏當作正統。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三國的敘述,魏蜀吳他均不認為是正統,但在年號上用了魏的年號,姑且認為他「偏魏」吧。

南宋:「靖康之變」舉國南遷,偏安東南,南宋的朱子的《通鑑綱目》中,曹魏變成佞臣賊子了,蜀漢成了當之無愧的正統。

因為當時華北地區金國女真占領,南宋王朝想自認正統,自然認可致力於北伐的蜀漢的正統。

元朝:整個歐亞大陸均被蒙古占領下,蒙古承認蜀漢就名副其實代表著漢,漢就代表著「中華民族」,所以自然就把蜀漢立為正統了。

元朝末年,偉大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羅貫中《三國演義》誕生了

明朝:明朝的張尚德也有一部《三國演義》,但小說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不同,蜀漢正統性遭到質疑,因為明朝是扎紮實實地推翻了前朝,把蒙古人趕回了草原。

所以明是理直氣壯的正統,不需春秋筆法。

清朝:即使剃髮易服後的漢民,始終有著恢復大明朝的夢想,各地起義或造反的民眾,喜歡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雲南的吳三桂不是也打著復明的旗號嗎?蜀漢正統性的問題變得複雜起來,女真的清統治的「中華民族」的複雜心情可以想像。


近代:清朝滅亡後,中華大地再次淪為軍閥割據的狀況,以曹魏晉朝篡權視為大逆不道,蜀漢銳意北伐地統一中華的精神得以重新景仰。

而此時《三國演義》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已經深入人心。

這樣看來,《三國演義》不僅僅只是小說了,那裡面包含著道德的批判,就是魏蜀之間的正統之爭。

統治者按需所取,在真實的歷史上,蜀漢弱於魏吳,為什麼硬要把它拉到舞台的中央呢?我們把後世的歷史稍微理那麼一下,從正統論的角度一看這個問題就很明顯了,原來,如果歷史的勝利者想要把蜀漢占領了道義的制高點,那麼它就是正統的,反之亦然。

我們反思一下當今,蜀漢應是什麼地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神話般的色彩,原來是這樣得來的

對於諸葛亮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古代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如今諸葛亮這三個字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而是充滿傳奇色彩的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