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曹還是擁劉,在中國政治史上遠比左右分野要源遠流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各自時代的具體政治環境,史學及政治精英們紛紛本著現實關懷,在『擁曹』還是『擁劉』中積極站隊,用三國酒杯,澆自己塊壘。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不僅僅是「正史」與「小說」的區別,更是兩本在政治立場與價值觀上唱反調的書。

《三國志》是「擁曹派」,主張魏是漢王朝的正統繼承人;《三國演義》是「擁劉派」,主張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是漢王朝在血統上的自然延伸。

關於「擁曹」還是「擁劉」,這遠非陳壽與羅貫中的個人趣味之爭,事實上這是一場發生在中國史學界甚至政界中, 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正統之爭。

根據各自時代的具體政治環境,史學及政治精英們紛紛本著現實關懷,在「擁曹」還是「擁劉」中積極站隊,用三國酒杯,澆自己塊壘。

作為「擁曹派」的奠基之書,《三國志》在體例上還是將《魏書》、《蜀書》和《吳書》並列,並沒有極端的將整個三國時代寫成一本完全以曹魏為主線的正史。

但是,陳壽的擁曹立場還是很明顯的,一是書寫時只有魏帝才稱皇帝級別的「本紀」,蜀吳諸帝只稱「傳」,比如劉備直落得個《先主傳》;二是為了割裂「蜀漢」與東漢王朝的繼承關係,突出魏的正統,陳壽將劉備的「漢」改成了《蜀書》的「蜀」,三國實際上是「魏漢吳」,劉備是「漢昭烈帝」,又何曾有一天自稱為「蜀昭烈帝」。

陳壽為何「擁曹」?這裡暫且不考慮傳說中陳壽家族與諸葛亮的私人恩怨,僅從時代環境分析。

《三國志》寫於西晉,西晉的司馬氏本是魏臣,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皇位在形式上也是從魏禪讓而來,從政治上而言,由於此種「魏晉禪代」的繼承關係,只有「魏」有了正統地位,晉才能自然繼承正統。

也就是說,為了本朝的正統考慮,著於西晉的《三國志》只能擁曹而貶劉。

但僅僅過了幾十年,東晉史家習鑿齒卻寫出了一部被視作「擁劉派」開山之作的史書:《漢晉春秋》。

同樣是晉,《漢晉春秋》為何在立場上與《三國志》站了不同的隊?

只能說,古人的歷史寫作太有時代感了。

東晉是晉皇室南逃至江南建立起來的「偏安王朝」,手上唯一的政治底牌就是所謂的「大義」,從現實處境而言,自然對同樣偏安於西蜀一隅,同樣自稱大義在手,延續了漢王朝的劉備充滿了感同身受的認同。

如果劉備因為偏安一隅沒有占據中原地區而被視作「非正統」,那麼將中原丟給了北方異族的東晉王朝正統性又從何而來?

在此種情況下,無論是王朝的立場,還是知識分子的個人立場,都自然會從擁曹派轉向擁劉派。

當然,除了「大歷史」的現實關懷,習鑿齒據說還有點「小歷史」的關懷,他見同時代的軍閥恆溫的篡位野心,故而以貶曹的方式來影射與警示。

類似西晉與東晉在「擁曹」「擁劉」問題上的站隊快速切換,也發生在了兩宋的身上,而原因也同樣是那麼的「自私」。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擁曹派」的一部力作,在「擁曹」尺度上可能比《三國志》走得更遠。

最有名的兩個段子是,司馬光不僅將諸葛亮北伐作「入寇」,竟然還很不厚道的質疑起劉皇叔一生最自鳴得意,也是蜀漢正統性最大來源的漢皇室身份。

還不僅是司馬光,在北宋時代,諸如歐陽修、蘇軾這樣的一線文人基本都是「擁曹派」的。

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部著名的《正統論》大談「得漢者,魏也」。

到了南宋,站隊情況又發生了逆轉。

作為擁劉派的領袖,朱熹據說就是因為不滿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劉備和蜀漢的各種貶低,憤而寫了一部《通鑑綱目》,明確主張蜀漢的正統性,將紀年方式從《資治通鑑》的曹魏紀年改為蜀漢紀年。

在朱熹筆下,曹魏隱隱的被附會上了北方的異族王朝,南宋與蜀漢一樣,被渲染上了漢民族喪失中原本土,在南方繼續延續正統抵抗北方的歷史悲情。

與朱熹同時代的「擁劉派」大佬還有陸遊和張栻等人。

張南軒曾有「昭烈以正義立於蜀,不改漢號,則漢統烏得為絕」激憤之語;陸遊更有「邦命中興漢,天命大討曹」的詩句,寫詩時想必是把曹魏當作金一樣的咬牙切齒。

到了元代,「擁曹」和「擁劉」變得更加意味深長。

《三國演義》的創作時間當在元末明初,當時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元的正統究竟是繼承於女真之金還是漢之南宋。

在羅貫中這樣的漢族知識分子心中,為了論證正統在南宋,自然在三國史事上更應該站在蜀漢一邊,旗幟鮮明的「擁劉」。

據說《三國演義》參考了一部同樣風行於元代的話本《三國志平話》。

但《三國志平話》的結尾與《三國演義》截然不同,在這個很魔幻的結尾中,,寫到了蜀漢滅亡時還有一位漢帝外孫成了漏網之魚,後來他復興了漢朝,消滅了西晉為蜀漢復仇。

這位外孫就是劉淵,在真實歷史中,他創立的政權的確自號「漢」,還自稱是劉禪的繼承人。

不過,諷刺的是,劉淵這個自稱的蜀漢繼承者是匈奴人,他的「漢」顯然是附會的,唯一的歷史資源只不過是歷史上的「漢匈和親」。

在這個匈奴人復興漢朝的荒謬故事背後,不也就是拐著彎了蒙元是宋朝的正統後繼王朝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元代通俗文學《三國志平話》其實也是一部積極主動為現政權背書的講政治之作。

明末清初,毛宗崗修訂了《三國演義》,讓這本書的擁劉思想進一步貫徹到了字裡行間。

毛宗崗的時代南明初亡,鄭成功還在,仍盛行著「反清復明」的思想,主張擁劉不就是在暗示著正統仍然在明麼?

但大清朝呢,在曹劉問題上的格局卻超越了漢人的小九九。

從歷史經驗來看,由於曹魏屢屢被附會為北方異族政權,清王朝應該是「擁曹」的。

但當大清朝坐穩江山,正統觀從北方王朝的立場徹底轉向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立場之時,乾隆給這場延續了一千多年的三國正統之爭做了一個總結,「三國不以魏、吳之強,奪漢統之正,春秋之義然也」。

在乾隆的「大格局」背後,意思也很簡單,擁曹是那些缺乏政治自信的北方政權所熱衷的,大清朝已經完成了「中國正統王朝」的政治建設,「擁劉」方才顯得大中至正沒有私心,又怎麼再屑於用「擁曹」來給本朝背書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雲作為三國戰神,兒子為何這麼差勁?

在三國歷史上,孫權一方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大都督,曹魏一方有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組成五子良將。而就蜀漢國來說,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組成的五虎上將同樣威名遠揚。其中,就民...

蜀漢到底叫「蜀」,還是叫「漢」?不用爭了

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到底叫「蜀」還是叫「漢」的爭論,爭論的原因是:劉備在建立政權的時候,國號叫「漢」,後來很多人把它叫成了「蜀」,蜀國,已經完全脫離了「漢」,起碼你得叫...

為什麼?劉備,孫權先後稱帝,不被承認

曹丕是繼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統皇帝,劉備和孫權只是割據政權自立的皇帝。這是一千多年來歷朝歷代,包括晉朝、南北朝各國、隋朝、唐朝、北宋的君主大臣皆認可的史實。現代人單看三國鼎立時的地圖,大約會有蜀吳兩...

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何為正統?正統一詞出於《春秋》,泛指皇權、王朝、血緣、學派、禮儀等一脈相承,強調傳承有序、合法權威。在皇權正統中特別明確君臣之分、華夷之辨。關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何為正統,曹丕、劉備、孫權誰是大漢...

魏蜀吳三國到底誰是正統?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短短的三國時期(220年—280年)為大眾所熟知。有關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爭,民間更是吵得轟轟烈烈。最長見說法是「史學家都認為曹魏是正統」、「史學家對蜀漢的正統地位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