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閱讀:不讀書不成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齋藤孝,日本明治大學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學者,通讀本書,不難發現齋藤孝先生是一位閱讀量非常大、涉獵面極其廣的讀書愛好者,同時,他還倡導不愛讀書的人,開始讀書,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之法,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新的改變。

讀完此書,有很多感悟,「不讀書不成人」,這句話確實戳到我了,讀得書越多,越發現自己讀得太少,還有許多頂好頂好的書,在那裡默默等待,「讀過這本書的現在的人生,與沒讀過這本書的以前的人生,確實不一樣。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本書帶來的啟示。

一、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這件事,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而且必須是自己獨處的時候,才能聚精會神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要犧牲掉聚會、逛街、看綜藝節目的時間去做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我想,當今社會,很多人,都習慣了不讀書,而去尋找各種各樣的放鬆的娛樂休閒方式。

但是,讀書,跟它們是不一樣。

讀書的目的:深化思想,升華精神。

作者提出,人類的思想早已達到極其深入的程度,猶如地層深處流淌著的純凈的水。

相較而言,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

濁水喝著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

關鍵在於,我們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後還具備「深潛力」。

而讀書,就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

二、如何開始讀書?

作者以「日本文學」為例,講述了正統的閱讀步驟:

1、開始自然以門檻較低的書為宜。

以夏目漱石的三部作品為例,《三四郎》,《從此以後》,《門》,作者推薦按照此順序依次閱讀,因為,從描述人生變遷的意義上看,這三部曲是一脈相承的,作者所寫的簡介非常吸引人,讓人迫不及待想要看一看。

而作者讀這三本書時,是在高一,我忍不住想起了我的高一生活,那時住校,記得有次課間,從同學那裡傳來了一本《夢裡花落知多少》,忍不住偷偷藏在課本底下,看了起來,正入神的時候,被班主任發現,收走了。

那時候,學生的生活里完全沒有課外書的位置,那是被認為「洪水猛獸」的怪物,因此,很羨慕作者能夠遇到,說出「第三學期的時間就用來讀自己喜歡的書」的老師。

2、看電影前閱讀原著

讀書的偉大妙趣,正在於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腦海里逐漸變為影像和聲音。

讀書所帶來的形象喚醒力,能夠徹底鍛鍊我們的頭腦。

而正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導演最終搬上熒幕的畫面一起匯聚起來,回到最初的文字上,在大腦里上演一場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火花的碰撞。

此番滋味,只可意會。

3、順藤摸瓜尋找「下一本書」

很多書都已經被製成系列叢書,可以以系列為單位來閱讀。

或是在亞馬遜等圖書網站上搜索,能看到「經常一起購買的商品等相關介紹」。

還可以一次性同時尋找多本書,針對某一主題做到包羅性的了解。

這些書相互關聯,就像蜘蛛織網一樣,形成一個結實而又龐大的知識網。

三、連一千本書都沒讀過的人想當作家,是不可能的。

今年,我看完了32本書,不算剩下一章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看了兩章的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和一多半的嚴歌苓的《波西米亞樓》。

其中有為了打發時間而看過就忘的小說,也有激勵我成長的一直特立獨行的貓的《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還有使我對文字有了更深層認識的《文心》,很感謝這32本書帶給我的知識和感動。

現在看來,市面上出過書的人,不乏沒有看過1000本書的人,可人家照樣出書了呀?我想,如今大家對作家的追逐是是好事,只是,並不是出過書的人,就可以自詡為作家了。

目標1000本,可不是隨便讀一讀的,讀書就要讀好書,那麼何為好書呢?好書有兩點要求,一是易讀,二是有內涵。

也就是說,一本書里發人深省的部分越多,這本書就越有價值。

笛卡爾說過,閱讀好書,就像跟過去最優秀的人物對話一樣。

2016年還剩下21天,我的計劃是要讀完35本書,而2017年的計劃,我希望自己能夠認真讀好書,完成100本。

那也還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到達1000本的目標,漫漫長路,任重道遠。

四、一天一本——最簡單的讀書方法

作者的讀書節奏,是一晚上一本多,我想這是我們大部分人望塵莫及的,他強調讀書要學會「換擋」,根據不同的書來改變閱讀速度。

有時,讀完一本書只需要10分鐘,有時則要花10個小時還多。

甚至於哲學書籍,以年為單位來閱讀也是有的。

小說里,對話部分並非作為鉛字,而是作為聲音進入腦中的,如同有演員或配音員飽含感情地讀出聲。

對於書里難以理解的內容,不妨「跳讀」,堅持下去,先讀能理解的部分。

回頭再看難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講的是什麼了。

設定讀書時間:可以把晚上十點半到睡前這段時間定為讀書時間,還可以在十點半就關閉手機和網絡,確保一定的讀書時間,享受讀書的樂趣和成就感。

坐車時、泡澡時——「隨時隨地均可讀書」,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累積起來也是一份巨大的收穫。

無論如何,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之道。

五、「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衡量從書中吸收了多少內容的標準之一。

不僅可以通過「一兩分鐘講清楚其內容」來鍛鍊自己,還可以通過博客、公眾號等社交工具來表達自己。

用「轉換視角+引用」為交談增光添彩:想讓輸出閱讀更有效,需要滿足兩點:第一,講述時,不要採取俯瞰全局的角度,應該以自己的感性、體驗為主題,比如自己對這本書的哪些地方感興趣,對哪些部分內容印象深刻。

一定要加上自己的體會。

第二,在說明時儘量引用書的部分內容。

記住這一點,讀後的記憶和印象就會更容易被喚醒,也就是成為閱讀的證據。

舉辦讀書會以及採用「映射交流」方法,把關鍵字或關鍵詞組寫下來。

如,與內容有關的基本信息用「藍色」,重要信息用「紅色」,個人感興趣的話或自己的意見等用「綠色」。

採用不同顏色來標記不同內容,而每個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樣的,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交流。

此外,作者還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讀書方法,如轉換閱讀,吐槽閱讀,據點閱讀,快速閱讀,跳讀等方法,每個人面對不同作品,不斷摸索,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從這本書上,我汲取了很多養分和知識,閱讀這件事,就像跳舞一樣,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很久以後,我才明白,原來我喜歡看書就跟你喜歡跳舞的心情是一樣的,你無法拉著不喜歡跳舞的我走進舞蹈室,可我還是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因為,閱讀能夠帶給你的,是你無法想像的能量。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心懷賢者森林,不斷前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讀書?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大約統計了一下我的讀書情況,2016年4月至9月,共計閱讀40+本書,8月24日進駐簡書,加上這一篇,共完成9篇讀書筆記。大概總結一下,6個月時間,每個月平均閱讀7本,與大神...

不好意思,你可能真的不會讀書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曾不止一次的被問到類似這樣問題,讀書究竟還有用嗎?讀書所帶來的薪資夠得上消費嗎?書能給你個男朋友嗎,也不出去多見見人……以前上學的時候乘火車總會被問到類似前者的問題,工作之後單身...

如何高效地閱讀?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全民閱讀,全民閱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閱讀推廣活動豐富多彩,全民閱讀理念深入人心。廣大讀者除了關注有哪些新書好書可讀,也越來越關注讀書的方法,以前一些比較小眾的談論閱讀技巧、...

2018年讀一本書·第1本《王者速讀法》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速讀和跳讀可以幫助減少精讀所需的時間。速讀可以幫助鑑別信息,幫助去粗取精。《王者速讀法》可以讓人在30分鐘內吸取一本書中的精華,學會只閱讀重要的二成內容,但獲得八成效益。在...

用「深閱讀」應對資訊時代的浮淺

教別人怎樣閱讀的書很多,《深閱讀》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本。這本書的作者,齋藤孝,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並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修完了博士課程,現在是是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教授,出版了多部關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