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經典書籍的人生和沒讀過的人生,厚度是不一樣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片來源於網絡
-1-
朋友,你有多久沒有看過書了?你又有多久沒有讀過經典書籍了?
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極其豐富,可是信息≠知識。
網絡讓我們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難以真的將信息轉換成知識。
大家拚命的想要抓住一些訊息,卻又如同手握一把沙土,攥的越緊,流的越快。
在做讀書類的主題閱讀,偶然翻看到一本日本作家齋藤孝所著的《深閱讀》,讀罷只恨沒有早點遇到,又慶幸今天遇見。
好比栽樹乘涼,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不過我倒是覺得可以定義為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2-
和讀書相比,看電視,刷微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它們固然重要,但獲得直達心靈深處的知識應該更重要。
當舒適成為理所當然,不舒適的狀態就會變得難以忍受,於是也就不想做讀書這樣麻煩的事了。
我們看似生活在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實際上正因為我們的選擇錯誤,我們獲取的有效信息是極其匱乏的。
常常花費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翻閱各種資訊,第二天醒來依舊一片茫然。
尼采說:面向大眾的書常常散發著惡臭。
這話說的有點絕對,但也不無道理。
我們都喜歡不費腦力的閱讀,一碰到未知的領域就開始退縮,更別提一些晦澀難懂的經典專著。
雞湯、情感勵志文泛濫,不是說這樣的文章不好,只是倘若我們放任不理,繼續沉迷在碎片化信息帶來的淺閱讀當中,我們得到的知識也註定極其有限,我們的思想也會變得越來越膚淺,心境自然也會脆弱,最終難免吃大虧。
-3-
閱讀一些「壞書」,如同看套路化的電影一般,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但依舊有不少觀眾買單,哭得稀里嘩啦,收穫著廉價的感動,但又確確實實給了自己那一刻的平靜與歡喜。
但閱讀這樣的書籍,看這樣的電影,只能自我安慰,並不能拓寬眼界,增長智慧。
因此齋藤孝感慨道:反正都要花時間,閱讀一些真正有震撼力的書不是更好嗎?
想要阻止這種趨勢,我們只能重新喚起堅韌的意志力,開始靜下心來,讀書,讀好書,讀經典書。
網絡讓我們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而閱讀就會帶領我們向下深淺,最終汲取深層水底的精神清流。
-4-
為什麼要讀自己不感興趣的經典書籍呢?
書籍的種類很多,我們選書看書多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是一時的專業需求而已,正如《深閱讀》中所講,或許有人覺得這只是喜好的問題,但在此之前,水準這個東西還是確切存在的。
作品在深度、表現力、洞察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優劣之分。
如果平庸的作品繼續得勢,我們花大量時間閱讀這類書籍,就是精力的嚴重浪費。
可是我們應該如何開始自己的經典書籍閱讀之路呢?作者齋藤孝在《深閱讀》里提到幾點,結合自身不敢說去其糟粕,本著取其精華的原則做一個總結,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第一招:「偷食古典」
經典書籍可能涉及很多理論性以及晦澀難懂的部分,沒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很難讀懂,這也是我們拒絕閱讀經典書籍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時候就不妨暫且放下原本或譯本,先從針對其價值或當代意義的解讀書籍開始閱讀。
看看其他人對此的解讀,以此作為某本經典書籍的切入口,減少對直接閱讀原本的牴觸感。
第二招:重新審視「朗讀」的好處
這一招很多作者都有推薦,效果也是很顯著的。
朗讀可以讓我們最大程度的沉浸在作者所營造的氛圍當中,進而開始更進一層的感受作者的靈魂,
朗讀,目的是讓語音浸入身體,讓思想紮根靈魂。
第三招:光有書架就能變聰明
不要小看書房,甚至只是一個小書架的作用。
書架如同自己的記憶裝置,光是目光掠過書脊,就能回憶起書中的內容,勾起閱讀的慾望。
電子書相比實體書,最重要的就在於此。
電子書雖然可以極大的為我們節省空間,深藏於一個電子設備當中,就算有一萬本電子書,使用者若不調用,它們就不會現身,像忠實的僕人一般。
而實體書就實實在在的擺著那裡,目光掃過便是一次相遇,一次相遇就很可能促成一次閱讀。
不要把房子小當成自己不讀書的藉口。
單是一個鞋盒想必也足夠放上十餘本書籍,正因為我們在紙質書里那關鍵語句下作的標註,折起關鍵頁的一角,書才真正的成為自己一生的財富。
第四招:參加讀書會
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加入當地線下的讀書社,每周聚一聚,談談自己一周的讀書感悟,分享自己的觀點。
因為共讀,我們分享的時候自然不敢敷衍,這種適度的緊張感,能夠增強進取心和集中力。
當然,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線上的讀書群也非常多。
找一個感興趣的,大家共讀一本書,及時每月一本經典書籍,一年後的人生也會有一次質的改變,你要相信,讀過經典書籍的人生和沒讀過的人生,厚度是不一樣的。
-5-
至於什麼才算是經典書籍,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經過歷史沉澱,經過人民大眾篩選的,鼓舞了又或是改變了一代人的書籍就算是經典書籍。
如果不知道如何挑選,倒不如直接去豆瓣好評榜看看那些千人評論仍然在8.5分以上的佳作。
不要覺得經典書籍晦澀難懂就束之高閣,不過是興趣不夠,又或是因為他的經典讓你有了一些畏怯,擔心不能真的吸收它的精髓。
當你開始嘗試閱讀,萌生對未知領域的興趣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興趣」本身,其實就是含糊不清的。
或許我們太注重自己的風格,閱讀的主題,反而使自己的世界變得侷促狹窄,阻礙了我們的發展。
朋友,讀點看似「無用」的經典書籍吧,看點所謂「閒書」吧。
我是用時間釀酒
在校統計男一枚,寫點身邊的人和事,分享點有限的經驗,願你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讀書?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大約統計了一下我的讀書情況,2016年4月至9月,共計閱讀40+本書,8月24日進駐簡書,加上這一篇,共完成9篇讀書筆記。大概總結一下,6個月時間,每個月平均閱讀7本,與大神...
當跟我談閱讀的時候,我會想到什麼?
閱讀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線上線下各式各樣的讀書會層出不窮,而且以書為粘性劑去黏住顧客群體,成本低,黏度卻很高。但現代人對於閱讀卻越來越迷茫和焦慮,迷茫表現在不知道如何去選書...
你的閱讀深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被這本書所吸引,是因為這本書的封皮內頁。作者齋藤孝先生在此頁指出:人類的智慧早在幾千多年前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已到達及其深徹的程度,就好比一條埋藏在地底下的清流,我們唯有通過閱讀來掌握這種「深潛...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剛開始練習閱讀能力時,我只讀自己喜歡的書。如市面上的暢銷書、勵志類,這類書通常淺顯易懂。大概六十多本相同領域的書讀完,才驚覺自己認知沒絲毫改變。一直在熟悉的雞湯套路里打轉,跳不出舒適區。當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