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執掌蜀漢11年,為何不攻打東吳為劉備報仇?原因其實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89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公元161年,身為漢室後裔的劉備,出身於一個貧寒之家,再加上幼年喪父,他只能與母親一起織席販履,相依為命。

可是,胸懷大志的他,並不甘心一生如此,於是黃巾軍起義爆發之時,他組建了一支義兵,並趁天下大亂之機,逐漸成長為了一方諸侯。

雖然最初的時候,他幾乎屢戰屢敗,但他從來沒有放棄,終於在公元221年,也就是他步入花甲之年的時候,建立了蜀漢政權。

同年,他興兵伐吳,為與自己情同兄弟的關羽報仇,只不過被東吳名將陸遜所敗,最終託孤白帝城。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公元223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意思是說,劉備去世的地方是永安行宮,他臨終之前未能返回成都。

劉備去世之後,接受託孤的諸葛亮,挑起了蜀漢的大梁,主政十一年。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這十餘年的時間裡,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出兵為劉備報仇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劉備之死,與東吳無關

首先,夷陵之戰是劉備主動發動的,東吳只是抵禦的一方,所以劉備去世之後,蜀漢想要報仇,名不正且言不順。

再說了,劉備也並非死於夷陵之戰中--史料中明確提到,劉備自222年八月,就已經收兵,一直駐紮在永安。

東吳的軍隊在追趕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返回江東,去防禦曹魏的進攻了,從這時起,到劉備去世,還有差不多半年的時間。

所以,劉備之死,與東吳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二、形勢不允許

當然了,在那個亂世,根本沒有什麼道義可言,就算劉備之死與東吳沒有直接關係,諸葛亮也可以用這個理由向東吳發兵,就像劉備在關羽去世兩年之後,才提起為他報仇一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發兵呢?其實這與蜀漢的內部局勢有關。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提到,劉備去世之後,「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

」由此可見,國內權力交接之時,諸葛亮根本沒有出兵的能力,之後他又要平定南中之亂,這個時候,他最怕東吳主動攻打,又怎會出兵招惹東吳呢?

三、諸葛亮的志向

諸葛亮從來沒有將東吳當作正面的敵人,他的志向一直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未出山之時,他這樣認為;輔佐劉備之後,他這樣認為;劉備去世之後,他依舊這樣認為。

所以,劉備去世之後,他的目標是聯吳伐魏,於是他不但沒有為劉備報仇,反而急於修復吳蜀關係。

四、東吳有所準備

夷陵之戰後,一直到蜀漢滅亡,東吳一直對蜀漢有所防禦,在夷陵屯有兵馬。

陸遜的兒子陸抗在向孫權上書時,曾提到「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復易失。

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

如其有虞,當傾爭之。

」意思是說,如果蜀漢對其出兵,東吳不可能再像夷陵之戰時一樣,那樣倉促應戰,也不可能再誘敵深入,反而會與蜀漢硬拼到底,這樣蜀漢根本占不到便宜。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劉備伐吳失敗,逝於永安之後,諸葛亮沒有興兵伐吳,為其復仇,既是因為名不正言不順,也與蜀漢沒有能力伐吳,勉強開戰根本占不到便宜有關,當然了,諸葛亮本人的志向,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經過

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清代時避諱改稱彝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

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三國演義》里對於劉備伐吳的原因有交代嗎?顯然是有的,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布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

程序猿話歷史

劉備堅持攻打東吳,並非要為關羽報仇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和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劉備傾蜀漢全國之力攻打東吳,是為了給死於東吳之手的義弟關羽報仇。我卻認為,劉備之所以出兵攻吳,並不單純是為了給雲長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