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十八帝之二,毛主席眼中的小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

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

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

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終年59歲。

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早年經歷。

趙光義從小聰穎而不群,與別的孩子遊戲,都畏服於他。

960年,趙光義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

趙匡胤即位之後,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

征討李重進之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

進占太原之後,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登基為帝。

開寶九年(976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

隔日(十月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

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作為「燭影斧聲」這一千古疑案的主角,預謀弒兄奪位一直為後世詬病。

「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所說涪陵縣公是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都被他逼貶而死,以除去他們對皇位的威脅。

宋後則是太祖皇后,在太祖崩後,因繼位問題和他爭吵,故在其死後不按後禮安葬。

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後的第二年。

而宋太祖死於開寶9年,距歲末只有8天,太宗便迫不及待地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毛主席批判道:「不擇手段,急於登台。

」可謂一針見血。

當政初期。

趙光義繼位後首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

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為節度使。

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個女兒為國公主。

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

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不過,趙光義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

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

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趙光義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

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

全國一統。

趙光義穩固帝位後,繼續統一事業。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淫威之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納土歸降。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劇稱潘仁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趙光義於二月率軍親征,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出師北伐。

同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

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

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

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好不狼狽。

劍傷也困擾了他一生。

討伐越南。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朝知邕州(南寧)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趙光義,請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內亂之機南下討伐,恢復漢唐故疆,統一交趾(越南)。

於是,趙光義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兵馬都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兵馬都部署,伺機進攻丁朝

但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統一交趾(越南)的計劃最終成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獨立地位。

再次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

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

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

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

兩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可見太宗沒有太祖的謀略,非契丹對手,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北宋雍熙北伐失敗以後,宋遼接著又進行了幾次戰爭。

趙光義及群臣從戰爭的現實中逐步改變了對遼策略,從戰略進攻完全轉為戰略防禦,並採取了若干較為有效的防禦措施。

同時,又積極主動去謀求對遼和平。

死磕西夏。

北宋在對西夏党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但因其厭戰,與宋廷議和。

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多庸碌之徒,臨陣懼戰。

平定大蜀。

淳化四年(993年)農曆二月,四川爆發王小波和李順發動的農民起義。

起義軍所到之處調發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財產於眾,得到蜀地農民呼應。

次年正月,起義軍占據成都,建立大蜀政權,趙光義得知後派遣兩路大軍討之,起義軍終於至道二年(996年)徹底失敗。

一波三折。

傳位問題可謂一波三折。

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長得又像趙光義。

趙元佐有武藝,善騎射,還曾經隨趙光義出征過太原、幽薊。

本是最合適的皇儲。

不料趙元佐卻因叔父趙廷美冤死而發瘋。

雍熙二年(985年)重陽節,趙光義召集幾個兒子在宮苑中設宴飲酒作樂,因趙元佐病未痊癒,就沒有派人請他。

散宴後,陳王趙元佑去看望趙元佐。

趙元佐得知設宴一事,怒氣難平,一個勁喝酒。

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燒宮院。

一時間,殿閣亭台,煙霧滾滾,火光沖天。

趙光義得知後,猜想可能是趙元佐所為,便命人查問,趙元佐予以承認。

趙元佐被廢為庶人。

其後以次陳王元佑成為眾意所囑的皇儲人選,而趙光義也有此意。

雍熙三年(986年)農曆七月,趙元佑改名趙元僖,並封開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儲。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

趙普上《諫雍熙北伐》奏疏,得到趙光義嘉賞。

後來,趙元僖也上疏論及伐遼之事,為趙光義採納。

端拱元年(988年),趙普第三次為相,威權一時又振。

竭力支持和拉攏趙普的陳王元僖也晉封許王,更加鞏固了皇儲地位。

趙普罷相後,趙元僖又與另一位宰相呂蒙正關係密切。

立儲之事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不想在淳化三年(992年)農曆十一月,趙元僖早朝回府,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便去世了。

趙光義極為悲傷,罷朝五日,並寫下《思亡子詩》。

元僖之死,據傳是其侍妾張氏下毒所致。

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寵愛張氏。

張氏欲下毒毒殺李夫人,但誤毒死元僖。

張氏恃寵驕橫,對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罰,甚至有棰死者,但元僖並不知情。

張氏又逾越制度葬其父母。

太宗後來探知其事,大怒,遣使按問。

張氏自縊身亡,左右親吏都被處罰,其父母墳墓亦被毀去。

太宗又下詔停止元僖的追贈儀式,降低其葬禮的規格。

元僖本得太宗喜愛,又與宰相交好,朝中還有不少大臣建議立他為太子,本是春風得意之時,卻死於非命,而死後又被太宗所厭,實是可嘆元佐被廢,元僖暴死,儲位空缺,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

這是個敏感問題,太宗正為此心煩,便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

自此以後沒有人敢議論繼承問題。

不過,太宗本人被箭傷所擾,也知該早立儲君,便就此私下詢問寇準。

在寇準的支持下,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太宗冊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師之人見到太子都歡呼道:「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後很不高興,馬上召寇準說:「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也?」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為皇帝所忌,有哪個皇帝不想權力為自己所操控呢?況且早在安史之亂中,太子李亨遙拜唐玄宗為太上皇而自立為帝,尤其是五代以來,子侄逼宮之事更是史不絕書,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

幸得寇準說:「陛下擇所以付神器者,顧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

」太宗聽後才消氣,請寇準喝酒,大醉方罷。

隨著病情加重,太宗又開始設法保住太子皇位。

在此情況下,大臣呂端被推到了風浪之顛。

呂端為相時已61歲,擔任宰相前,他在地方和中央都做過官。

呂端為人穩重、鎮靜,又信奉黃老思想,這與太宗晚年所持清靜無為的政治信仰相符合,因此,呂端頗得太宗賞識。

據說在重用呂端之前,太宗曾寫過《釣魚詩》,詩云:「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

」這是太宗以周文王自詡,而將呂端比做姜太公。

當時,曾有人反對用呂端為相,說他為人糊塗,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呂端果然不負所托。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駕崩,李皇后與宦官王繼恩等人企圖撇開太子趙恆,另立元佐為帝,幸得呂端處置得當,才得以保證趙恆登基為帝,便是後來的真宗。

太宗的去世,標誌著宋朝開創局面的結束,守成時代的到來。

病重去世。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趙光義崩於東京宮中之萬歲殿,年59歲,在位22年。

皇太子趙恆登基為帝,是為宋真宗。

群臣上尊諡曰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

同年農曆十月,葬在永熙陵。

淳化元寶。

趙光義本人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

趙光義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趙光義親自題寫的。

開卷有益。

宋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

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

對於這麼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沒有此人,宋朝第三任皇帝可能是個瘋子!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好不容易當上皇帝,除掉了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把皇位限定在自己一家,但是他的兒子卻出了問題:大兒子趙元佐因為叔叔趙廷...

「蒼隆雪說」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今天繼續和大家聊一聊宋朝及宋朝錢幣。宋朝的第二個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生於939年十一月十八(陽曆12月26日),在他22歲時,層參與陳橋兵變,擁護兄長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宋太祖統一全國的大...

宋太祖趙匡胤為何雪夜訪趙普

宋太祖趙匡胤為何雪夜訪趙普趙汗青我這裡說的趙普肯定不是中央電視台的播音主持人。他是一千多年前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大宋宰相趙普。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後梁龍德二年(922)生於幽州薊州(今北...

宋太宗(趙光義)和他的宰相們

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共用過九人為相,他們是薛居正、沈倫、盧多遜、趙普、宋琪、李昉、呂蒙正、張齊賢和呂端,其中趙普、李昉和呂蒙正兩次任相。薛居正與沈倫是太祖朝的舊相,太宗前期忙於鞏固帝位,留用他...

中國宋朝第二位皇帝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