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大事不糊塗」背後的皇位之爭,讓宋太宗趙光義差點死不瞑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關於宋太宗繼位的「燭影斧聲」,可謂千古之謎,至今難解。

總之疑點重重,太宗得位留給後世的永遠都是一個大問號!

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午夜,宋太祖駕崩。

第二天早上,太祖胞弟趙光義繼位成為大宋的第二任皇帝。

此時是當年的十月,趙光義卻一反繼位皇帝第二年改元的慣例,便迫不及待改元太平興國。


接著,有三個人相繼死去。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祖子趙德昭自殺身亡,年二十八;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太祖子趙德芳病逝,年二十三歲;

雍熙元年(984年),太祖太宗弟趙廷美憂悸而卒,年三十八。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結果擺在眼前,就是太祖的兒子死光了,太宗的兄弟也沒人了。

這下皇位板上釘釘屬於太宗一脈了。

2

不過,太宗傳位給兒子也並非一帆風順,所以才有了「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典故。

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長得又像趙光義。

趙元佐有武藝,善騎射,還曾經隨趙光義出征過太原、幽薊。

本是最合適的皇儲。

不料趙元佐卻因叔父趙廷美冤死而發瘋。

雍熙二年(985年)重陽節,趙光義召集幾個兒子在宮苑中設宴飲酒作樂,因趙元佐病未痊癒,就沒有派人請他。

散宴後,陳王趙元佑去看望趙元佐。

趙元佐得知設宴一事,怒氣難平,一個勁喝酒。

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燒宮院。

一時間,殿閣亭台,煙霧滾滾,火光沖天。

太宗查明原由,便廢元佐為庶人。

其後次子陳王元佑成為眾意所囑的皇儲人選,而太宗也頗屬意之。

於是在雍熙三年(986年)農曆七月,趙元佑改名趙元僖,並擔任開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儲。

不想在淳化三年(992年)農曆十一月,趙元僖早朝回府後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便去世了。

趙光義極為悲傷,罷朝五日,並寫下《思亡子詩》。

趙元佐被廢,趙元僖暴死,儲位空缺,於是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太宗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

自此以後沒有人敢議論繼承問題。

後來,太宗被箭傷所擾,自知將不久於人世。

便就此私下詢問寇準。

在寇準的支持下,先是以三子元侃為開封尹,封壽王。

接著在至道元年(995年),太宗立壽王趙元侃為皇太子,改名趙恆。

3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太宗病危期間,宦官宣政使王繼恩忌憚太子英明,陰謀與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人企圖擁立楚王趙元佐。

待三月太宗駕崩之時,李皇后令王繼恩召宰相呂端。

在這非常時刻,呂端聞訊先將王繼恩反鎖在書閣中,並派人看守,再趕進宮見皇后。

皇后曰:「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

今將如何?」呂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容更有異議!」

原來皇后是想傳位給太宗長子,就是曾經被太宗廢為庶人的趙元佐。

如果此時宰相呂端附和了皇后,那皇太子趙恆就當不了繼任的真宗皇帝。

皇位的交替是歷代王朝最敏感的時刻,其實參與謀立的還有一人,就是殿前都指揮使李繼隆。

他是北宋大將,屢立戰功。

但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李皇后的長兄。

這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當時李皇后的心態了。

其時聽了呂端的反對意見,李皇后默然無語,乃奉太子趙恆在福寧殿即位,是為宋真宗。

即位時,真宗垂簾引見群臣,呂端站在殿下卻不拜見行禮。

為何?原來呂端要求捲簾,走上去看清楚了太子的真容才放心。

然後退下率群臣拜見新君。

當初,太宗想讓呂端當宰相,有人就反對說,呂端為人糊塗。

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決意使用呂端為相。

太宗果然有識人用人之明,在重大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

否則,太宗怕是會死不瞑目。

這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典故的由來。

4

故事還沒完,過了兩個月秋後算帳,貶李昌齡為忠武行軍司馬;降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在均州監視居住;胡旦被除名長期流放潯州。

只有李繼隆處罰最輕,只是解除兵權了事,乃是看在李太后的面子上。

真宗與大哥元佐乃同母兄弟,非李太后(明德皇后)所生。

其母也姓李,真宗登基後追諡為元德皇后。

最讓人吃驚的是宦官王繼恩,此人絕非普通貨色,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宋朝的歷史。

他到底做了什麼,下文再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沒有此人,宋朝第三任皇帝可能是個瘋子!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好不容易當上皇帝,除掉了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把皇位限定在自己一家,但是他的兒子卻出了問題:大兒子趙元佐因為叔叔趙廷...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宋真宗趙恆,原名德昌,後改名元侃,被冊封為太子後又改名為趙恆。他本是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個兒子,即使是被冊封為太子之後,也差一點沒能繼承皇位,一場未遂的政變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