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燭影斧聲——千年迷案今朝破,英雄所見略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一陣子,寫了一篇講述關於金字塔故事的文章,結果只能在說說裡面講了一部分,好多沒讓發表。

這次講一個關於北宋頭號大案的故事,就是趙匡胤之死,傳說中的燭影斧聲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有了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很多歷史之謎在數據拼圖之後就會找到答案。

我們先從史料來了解,後面有彩蛋(現場真實還原)。

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還原。

事實上來說,在南宋孝宗時,此案實際上已經破了。

孝宗朝的禮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學家李燾經過認真考證,把此案的作案人趙光義與他的死黨程德玄、王繼恩兩人在當時(10月19日與20日)的活動寫得清清楚楚,整個記入《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全文由宋孝宗親自審閱一遍,因此可以認為已經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認可,有意讓這件大案的真相流傳後世。

當時為什麼沒有公開宣布破案,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請想一想,直到今天,世界上不是還有些大案不能公開解密麼!如果把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宣布為非法,那麼宋代的歷史將如何寫法?好在時間已經過去了1000年,皇帝制度在中國早已結束,我們要了解此案案情已經沒有任何障礙。

宋朝文明很輝煌

因為犯罪者趙光義本人在謀殺了親兄趙匡胤之後,隨即奪得帝位,控制現場,不許立案,不許調查。

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間,更是組織班子,修改史書,製造輿論,吹捧自己,對於一切不利於自己的記載,盡力加以銷毀,因此當時留下來的史料,已經很少。

但是對一位被老百姓所推崇的開國之君的含冤慘死,很多人是不服氣的,是寄予同情的。

趙光義不可能一手遮盡天下人耳目,有關此案的真相仍在悄悄地流傳,趙光義本人又做了許多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蠢事,弄巧成拙,欲蓋彌彰,更加引人議論,到了他死後,揭發他的材料、批評他的文章越來越多。

積累了1000年,數量不少,要瀏覽一下這些材料,少說些也得個把月。

還要不斷地通過分析,歸納,才能理出頭緒。

為了給讀者節省時間,作者願意多費一些工夫,把經過分析的史料向各位重說一遍,陪你進入1000年前皇宮中的案發現場,回溯一下發案的經過。

這一年開封冷得很早,到了10月19日,已經北風驟起,大雪紛飛。

官家(當時的臣民,特別是宮內的內侍和宮女都習慣稱皇帝為官家)當天一個人宿於寢殿,召晉王(當時臣民習慣稱趙光義為晉王)入宮一邊飲酒,一邊商量國家大事。

因為談話的聲音很低,門外聽不清楚。

一會兒,晉王出門,揮手叫幾個內侍退出,遠立於寢門之外。

大家不敢違命,只好遠遠站著,一聲不響,注視那門裡的動靜。

宮內掛著青布製成的門帘窗簾,隔著帘布只看到紅燭高燒,看不清兩個人有何動作。

不久,談話的聲音漸高,好像有所爭執。

晉王連連起身,似有謙讓遜謝的動作。

這時燭影搖晃,光線或明或暗,只聽到在爭執中,官家以柱斧頻頻戳地,大聲對晉王說:你好自為之!聲音激越而悽厲。

以後即久無聲息。

晉王離開之後,約在四更時分,內侍入內巡視,發現官家目閉口張,已經辭世。

內侍急報宋皇后。

宋皇后命內侍王繼恩急呼趙德芳(官家少子),但是王繼恩不呼趙德芳,卻把晉王呼來。

宋皇后在寢殿等候,一見王繼恩進來,忙問德芳來了沒有?王繼恩回答:是晉王來了。

宋皇后一見晉王,大吃一驚,連忙呼晉王為官家,並且說:「我母子之命,皆託付於官家。

」晉王回答:「共保富貴,不必擔憂。

當時內侍、宮女所見到與所聽到的趙匡胤臨終時的情況就是如此。

為什麼會如此,當然不是他們所能了解的。

後來有人仔細地記下了這一幕,稱之為「燭影斧聲」,卻也十分貼切。

燭影搖晃是他們親眼所見,柱斧戳地為他們親耳所聞,足見都是實事求是,並未添油加醋。

但是根據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記事,案情的框架已經全部說清,犯罪者活動的時間地點已經處處落實,大案已破,只差對外公布而已。

以下是根據李燾的記事來進行案情分析:

「一、在當年10月19日這一夜,皇宮中案發現場,他們兄弟二人的關係已經不是兄弟關係,不是君臣關係,不是前後任兩個皇帝之間的關係,也不是政治人物之間的政爭或者政變的關係,而是一個殺人犯與被害人之間的關係。

在作案時,趙光義並不是主使人、指使人,他自己就是兇手。

這是因為在作案現場,別人進不去,只能由他親自動手,除他之外,這個案子沒有第二個犯罪嫌疑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毒酒,他就是親自下毒藥並把毒酒端給被害人的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傳說中的背疽,他就是手持柱斧或別的兇器擊打背疽的人。

如果趙匡胤死於別的任何兇器,他就是手持兇器的人。

二、趙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飲了毒酒。

在各種有關史料中幾乎一致記載,趙匡胤是在與趙光義飲酒之後才死去的。

在案發現場,能與趙匡胤對飲,能在酒中下毒的只有趙光義一人。

趙光義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將以及他所不滿意的人例子很多,這主要是由醫官程德玄向他提供毒藥。

程德玄與趙光義的特殊關係,《宋史?程德玄傳》、《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2、《涑水記聞》等書都有記載。

正因為是程德玄下的毒,趙光義才會預知趙匡胤的死期,才會派他守候宮中來人。

在趙匡胤被害的那兩天(10月19日至20日),程德玄一直在現場活動。

與毒酒相比,用其他方法殺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趙匡胤生背疽一事,只不過民間有此傳說,難以落實,柱斧是一種文房用具,殺人的可能性不大。

這個犯罪集團有哪些人?趙光義自從出任開封府尹之後,久已在開封結成一夥死黨,程德玄是他的死黨之一,並不避諱。

內侍王繼恩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卻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趙光義,這是很明顯的背叛行為。

這些人如果不是趙光義的死黨,絕不會參與這種罪惡活動。

三、李燾在記事中,一再在關鍵時刻記錄下趙光義、程德玄、王繼恩這三個人的行動與語言。

當時王繼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趙德芳,他卻背著宋皇后偷偷地來給趙光義送信。

趙光義還在磨磨蹭蹭地和家人商量事情的時候,王繼恩很不客氣地催促他進宮,說是「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間拖欠了,會給別人得到了!)這裡所說的他人,就是趙德芳,這裡所說的為他人有,指的就是皇帝位置。

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別的解釋。

當時天降大雪,(王繼恩)「遂與王於雪中步行至宮」,匆忙的情況可以想見。

他們三個人走到了宮門前,王繼恩還準備先進去通報一聲,程德玄立刻催他「便應直前,何待之有?」(趕快進去就是,還有什麼好等的!)這就充分說明,趙光義殺兄奪位這件大案當時正按預定計劃進行,他們已把宋王朝的皇宮看成了自己的家,隨便出入,毫無顧忌。

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回來了,還在急切地問:「德芳來了沒有?」但她在此時一旦見到了趙光義,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經完全落在趙光義的圈套之中,只好馬上改口,稱這個小叔子為「官家」,希望能夠保住母子之命。

皇宮外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似乎平安無事,但是宮裡面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宮廷政變,以趙光義為首的犯罪集團正在有計劃地進行殺人奪位。

皇帝已經被殺,皇后與皇子已被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正在進行談判。

趙光義自己這一集團的人員也在進行串聯、組織,占據要害部門。

只要這時的工作進行順利,可以先行登位,還有許多問題,不妨等到登位以後再說。

根據《宋史》與宋代不少史書的記載,趙匡胤與趙光義兩人手足情深,極為友愛。

趙氏家族內部早有協議,在帝位的傳承上是傳弟不傳子,趙匡胤本人也曾經公開表示過,他的帝位以後是會傳給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的。

既然是這樣,這個接班人就該耐心等待,不應該這樣沉不住氣,冒著極大的風險,如此狗急跳牆,冒死一逞。

這次殺兄奪位的宮廷政變萬一失敗,所有的參與者都會被斬盡殺絕,身為齏粉。

一個精神正常的人,是絕不會做這種風險極大的事。

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原來,《宋史》與許多史書上的記載,有關趙氏兄弟手足情深的記載都是假的,是趙光義做了皇帝的時候命令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圖加上去的。

趙氏家族帝位傳承傳弟不傳子的協議《金匱之盟》一事也是假的,是宰相趙普按照趙光義的意圖在20年之後所編造的。

歷史的真相是:趙匡胤與趙光義近年來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越來越大,矛盾越積越深。

他們帝位傳承傳弟不傳子的說法過去雖然提過,只不過是家族內部的議論而已,並無正式手續,最後還得由趙匡胤自己決定。

當時趙匡胤年紀不到50,身強力壯,短時間死不了,大兒子德昭已經26歲,早已成年,趙光義繼位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特別是在公元976年2月,吳越王錢俶來朝,趙匡胤命令德昭前往接待,這是前所未有的事,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日後趙匡胤如果身體不適,就有考慮傳子的可能。

這年春天,趙匡胤帶了不少隨從視察西京(洛陽),首次向群臣提出了遷都的想法。

趙光義急於勸阻,還拉了很多人出來勸阻。

這就暴露了自己在開封府培植了個人勢力不願離開開封的真實想法。

當時趙匡胤笑而不答,似乎胸有成竹,這也是個危險的信號。

趙匡胤做事穩重,他的不答,是自己早有主見,到時候說做就做,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實行。

一旦宣布遷都,趙光義多年來在開封府培植的勢力將會付之東流。

趙光義一想到老宰相趙普,就覺得心情緊張。

只要趙普當權,自己就出不了頭。

近年來趙普被貶到外地當節度使,是因為他自己抓權,受賄,被幾個諫官所告倒。

不過趙匡胤還是離不了他,什麼時候心血來潮,還會把他喊回來。

趙普一旦回來,肯定對自己不利,繼位的希望就一點也沒有了。

思前想後,趙光義覺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須馬上進行搶班奪權。

就在公元976年10月,這個驚天大案終於爆發。

罪犯趙光義

以上就是南宋歷史學家李燾和現代學者浪泡茶關於各種歷史記載的分析和推斷。

可以說是比較準確的。

下面是一個高人用特殊的方法了解到當時的情況。

所以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即使是皇帝,幹了壞事,1000年後也會被翻出來的。

下面是當時的一些歷史影像:

1. 遺容之迷,曝光劣跡

近代很多人認為宋太祖是被宋太宗毒死的,也有學者反對,並拿出一段史料作證:趙光義揭開蒙布讓大臣們看太祖遺容,面色玉潤象剛洗過澡一樣,由此有人認定太祖不是被毒死的。

其實破綻就在這裡——宋代和現代不一樣,沒有瞻仰遺容之說,蒙布一旦蓋在身上,誰也不能再掀開了,掀開是對逝者最大的不敬,令逝者在陰間不得安寧!這麼編謊,這麼記載,是實在沒有辦法掩蓋了,冒著大不韙而編造,沒想到能蒙住現代人。

2. 金匱之盟,千古迷濛

金匱之盟,一直令後世困惑。

太祖是意外死亡,沒有遺詔,宋太宗是自立為帝,繼位沒有合法憑證。

5年之後被貶到外地的趙普進獻了「金匱之盟」之說,太宗大喜,招趙普回京,卻不敢公開「金匱之盟」的內容。

後人有兩種猜測。

一種認為是「單傳約」,杜太后臨終讓宋太祖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另一種認為是「三傳約」,杜太后讓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給小弟趙廷美,趙廷美再回傳給太祖的兒子,循環下去。

其實都不是,當時的歷史影像顯示:杜太后病危時,把三個兒子都叫來說遺囑,還特意把趙普叫來做見證。

當時杜太后對太祖說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做皇帝,是前朝傳位給幼子,你才有機會奪了人家的皇位。

歷來傳位給幼子的,常常亡國;但是,即位的皇帝如果是成人,昏庸無道同樣要斷送江山。

我想來想去,最好的確定儲君的辦法,是放下私心,不傳位於子,在我趙家子孫中選皇儲,選出一個最德高望重的、英明有能之人,定為儲君,這樣才能保證我趙家江山長久。

兒能這樣做麼?」

太祖深感意外,遲疑半晌,還是答應了。

而那兩個弟弟,看到了自己登基的希望,暗自竊喜。

最後趙普寫下了立約的字句,放入金匱作為憑證。

太宗篡位後,馬上提高三弟的地位,把大哥、三弟的所有兒女,都和自己兒女一樣對待,兒子都給皇子待遇,給所有人以「即位候選人」的希望,表示他在遵照「金匱之盟」做事。

先堵住眾人之口,穩定帝位再下手。

5年後趙普編造了假的「金匱之盟」——「三傳約」,給太宗即位提供了唯一的合法憑證,太宗高興但也不敢公開,他要掃清兒子即位的所有障礙。

3. 遷都機遇,天賜不取

開寶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領著文武西巡至洛陽,提出遷都洛陽,因為汴梁(開封)作為國都,無險可守。

朝中雖然有人反對,但太祖堅持,索性在洛陽一住兩個月,拒絕東返開封,甚至提出先遷洛陽,再遷長安。

最後趙光義反對說:「在德不在險。

」太祖默然,才作罷,回開封。

途經鞏縣祭祖,選定了自己的陵墓地址,就是今天的「永昌陵」

150年後,北宋被金國所滅,開封四通八達、無險可守,是直接原因之一。

為什麼趙光義等人堅決不同意遷都呢?太祖遷都就是為了遏制晉王,扶植自己的兒子。

而趙光義已經是晉王、開封府尹,在京城勢力已經做大,如果遷都了,趙光義「親王尹京」的貌似皇儲的身份就廢了。

其實這正是天賜給太祖的活命機遇。

作為天子,在人間自己還說了不算麼?決定歷史走向的時刻,還要看臣子們的私心和臉色麼?宋太祖撥亂反正、大興佛法,開創的天大功德已經改變了底層舊天數安排的歷史了,上天要根據太祖趙匡胤的功德從新安排以後的「天人合一」對應了。

而此時,宋太祖效仿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卻沒有拓跋宏的果斷,太仁慈軟弱了;他想用年齡拖垮弟弟,太一廂情願了。

天賜不取,反受其咎。

晉王趙光義回去就加緊籌備動手了。

4. 預言的警示,宿命的遇弒

北宋僧人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祖得天下前,曾經結交過一個叫混沌的道士,準確預言過太祖登基。

太祖生命的最後一年,又遇到混沌,太祖秘密問自己的壽數。

道士說:「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然,就趕緊安排後事。

」這是在太祖延壽九年後,天象被改變後,新天數下的預言。

到了那天夜裡,星斗明燦,太祖大喜,但不久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

太祖趙匡胤急召晉王進宮議事,在寢室擺酒宴,退去左右。

外人遙見屋中燭影之下,晉王趙光義起身退避、推辭。

後傳來太祖用柱斧的敲擊聲,對晉王說:「好自為之。

」然後太祖睡覺,第二天一早駕崩了。

這就是千古疑案「燭影斧聲」的由來,我追查看到:這兩段記載大體上是對的,趙匡胤前世是修道的道士,和混沌有緣份,這世又碰到了一起。

北宋僧人文瑩記載的,都是道聽途說的隻言片語,丟了很多關鍵環節,後面還有聽來的假話,說晉王按遺詔即位——意外死亡哪來的遺詔?所以讓後人不知真偽。

其實混沌道士的預言,是天道又一次給太祖趙匡胤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太難悟了。

史料記載太祖去世前幾天病了,追查歷史影像看到,是大太監王繼恩被晉王趙光義收買,密讓小太監給太祖下毒了,是慢性毒藥,但是那天太祖喝酒不多,中毒不深,只是病了。

趙光義接到密報後,很恐慌,他早就試驗過,中毒不深,如果再喝酒,能促進毒性發作,就可以要命;但是皇帝病了就不再喝酒了,怎麼辦呢?

到了道士預言的那天,直到夜晚天一直很晴,皓月當空,但隨後驟然陰霾大起,遮住了明月,風雪大作——這也是一個天象預示。

趙匡胤,名字里有「月」字,明月忽然被陰霾遮掩,就是在預示天子的劫數到了。

太祖趙匡胤篤信道士混沌的預言,那就按預言所說,安排後事就自己安排唄。

他中毒藥之毒很淺,本來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兒子來即位,完全可以自說了算,找野心勃勃的晉王商量什麼呢?其實如果他遵照御醫囑咐,不再喝酒,悉心調養也不會速死。

不過這可太難了,因為他太嗜酒、癮太大,這個自身的弱點很難克服,真能克服,很可能贏得足夠的時間。

他為什麼找晉王商量呢?他是要試探一下,看晉王野心有多大,看怎麼才能安排兒子平穩即位,結果反而引狼入室。

順便一提,宋太祖身邊沒有識天象、懂天道的高人。

最後太祖被下毒病重時,他唯一能找到的「高人」是請仙降神的張守真。

張守真是民間跳大神的巫師級別,而且還是被趙光義收買的。

這是趙匡胤沒能認清一次次天賜的解數、完全跳出舊宿命的一個直接原因,也是他沒能逃過的一劫。

5. 燭影斧聲,嶄露真容

趙光義做賊心虛,不知大哥傳自己進宮是何事。

一見大哥並無惡意,又設宴款待,大喜,因為他只要讓大哥喝了酒,就能促使他體內毒性發作,就大功告成。

可是大哥讓他喝酒,自己卻沒有喝酒的意思——道士都告訴趕緊安排後事了,還有心喝酒?需要絕對清醒的時候,怎麼還能喝酒,何況御醫囑咐不能再喝酒了。

趙光義見大哥不喝酒,極力勸酒,花言巧語,太祖推脫再三,實在推脫不過去了,兩杯酒下肚,身體驟然不適,幾日前大病的感覺一下子上來了,瞬間他看到了弟弟顯露的猙獰、得意的表情,心裡一下明白了:身邊的人都能被弟弟買通下毒,沒想到他一直寬容善待的弟弟竟然如此狠毒。

他知道全家性命難保了。

太祖試探問道:「我百年之後,位傳給你如何?」

趙光義一聽,連忙起身推辭:「使不得,使不得,我有何德能……」由於心虛,趙光義不自主地一邊擺手,一邊身子向後退。

燭光之下,影子映在窗戶紙上——這就是傳說中的「燭影斧聲」之「燭影」。

太祖又忍不住悲涼地說了一句:「你即位了,可要善待我的家人啊!」

「那是自然!」趙光義此言一出,自己也嚇了一跳,這是他太心虛、太害怕、太緊張,一時失口了,馬上改口,避席後退,「不不不,哪能呢?我無德無能,哥哥還是另選吧,另選吧。

太祖淒涼地笑了,隨手用玉斧咚咚地敲擊——這就是傳說中的「燭影斧聲」之「斧聲」。

驚慌失措的趙光義藉機告退,匆匆離開皇宮。

太祖的身體也頂不住了。

不是象《史書》掩蓋說的太祖一人過夜的,都到了道士預言的臨終的時候,怎麼可能自己單獨酣睡?他急忙叫來宋皇后,安排後事;其間幾次吐血,比第一次中毒還重。

宋皇后要找太醫被太祖制止。

太祖囑咐說:「晉王前幾天給我下毒了,治不好了。

他現在勢力太大了,篡位只能由他去了。

我死之後,你切不可把我今天的話告訴任何人,以免留下殺身之禍。

現在德昭、德芳還不到而立之年,還沒有實力,絕對不能告訴他們我被毒死的事,一旦他們有一絲流露,都會被晉王滅口。

為了你們能保全,我也沒有在晉王面前流露。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機會……就當這是我前世的冤孽業債吧。

皇后哭罷,請太祖密立遺詔,作為憑證。

太祖斷續說:「立遺詔何用?咱現在不知道身邊誰是晉王的人,你一旦讓人拿紙筆,就會走漏風聲,必然無法保全你們。

太祖知道這位20多歲的新皇后,表面柔弱,卻有剛烈的一面,他知道皇后一定會說出真相,讓她永遠不說,不過是拖延時間,多一分保全的希望。

6. 皇后力搏,卻入羅網

太祖駕崩,宋皇后強忍悲痛,立刻傳大太監王繼恩,讓他叫太祖18歲的二兒子趙德芳進宮。

宋皇后這麼做,是她不甘心,要拚死一搏,等德芳來了她就假傳太祖口喻遺詔,讓德芳即位,和晉王拼了——她認為這是唯一的機會了。

可是她沒想到,王繼恩正是晉王買通的元兇。

王繼恩隨即就趕到晉王府,發現晉王的心腹程德玄正冒雪在門前等候呢。

程德玄先問王繼恩來意,知道後大喜,說:「我已預知今天是晉王大吉之日,我已經等兩個時辰了!」——這一段在史料上有記載,但是歷來都被認為是胡編,因為現代人不相信未卜先知。

我用功追查,看到是馬韶算卦算出來「晉王明日大吉」,但是沒有把握,因為馬韶算卦水平太一般了,程德玄也沒把握,不敢告訴晉王,但又怕失去擁立即位的首功,所以他二更到了晉王府門前,如果碰上晉王大吉了,他就立下擁立皇帝即位的大功,如果算錯了,他就溜號。

結果等到了四更天,終於等來了驗證。

王繼恩聽德玄說得很玄,來不及細問,二人一同叩門。

趙光義聽王繼恩一說,不敢去,生怕太祖誘他進宮殺他。

因為昨夜他也感覺太祖不對勁,他對酒催毒性並沒有絕對的把握。

王繼恩催說:「耽擱久了,位置要被別人占了。

」這使得趙光義再也坐不住了。

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也抱著拚死一搏的心理,與王繼恩、程德玄雪夜入宮奪位。

隨即就發生了史書記載的一幕。

王繼恩先進去回稟,宋皇后問他:「德芳來了?」王繼恩說:「晉王來了。

」宋皇后驚愕得不知所措了。

她是一下想起了太祖的囑咐:「不要和晉王斗,你鬥不過他。

」原來身邊都是晉王的人啊!她知道自己一個弱女子無力回天了,恐懼之中說出了心裡的實話:「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給官家(皇帝)了。

晉王一見皇嫂沒有防備,不敢和他相拼了,心中又是一陣狂喜,但是臉上卻裝腔作勢地哭道:「共保富貴,不要擔憂。

7. 坐穩皇位,連下毒手

趙光義繼位後,王繼恩立刻勒死了下毒的小太監,隨後報功,從此成了宋太宗最寵信的人。

趙光義976年自立為帝,先用恩惠穩住眾人,坐穩皇位後,連下毒手。

979年趙德昭之死,981年趙德芳之死,984年趙廷美之死,都是趙光義用的同一種毒藥毒死的,隨後都把重金買通的下毒人滅口。

史書上對死因的記載,都是依據趙光義改過的當朝史料,都是偽造的。

民間一直都傳說:後蜀主孟昶、南唐後主李煜、吳越王錢俶都是趙光義毒死的,還說著名的美女花蕊夫人(孟昶妻)是趙光義射死的。

我追查歷史影像,看到都不是。

其實:孟昶是投降後鬱悶病死;花蕊夫人後來被太祖納妃,病死在皇宮;錢俶不是被毒死的,是60大壽時喝酒太多喝死的。

是宋太宗名聲太壞,後人把這些離奇暴死的案例,都猜到了他身上。

而傳說趙光義垂涎於李煜的夫人,著名美女小周后,派人暗殺了李煜,這是真實的,但不是用毒。

因為一旦用毒,會吐血而死,小周后肯定猜到是他所為,就會更恨他,天下人也會把這與太祖之死聯繫起來,會壞了大事。

所以,趙光義處心積慮選了一個絕頂高手,用一根細鋼針從頭頂百會穴扎進了大腦,不留任何痕跡。

小周后也誤以為丈夫是暴死的,沒見傷,沒有中毒症狀。

她被太宗納入後宮,依然思念前夫,鄙視太宗,不久就鬱鬱而終。

小周后

. 8、皇嫂之喪,喪心病狂

太祖的正宮宋皇后,在太宗奪位之初,就被軟禁起來,身邊人都是太宗的耳目。

宋氏死於995年,那時太祖僅有的兩個兒子已經莫名其妙地死了。

宋皇后猜到是太宗所為,非常憤怒,言語流露出了太祖被害的真相,身邊監視的宮女太監不斷上報。

太宗嚇一跳,原來早已被皇嫂知曉。

他道貌岸然,處心積慮地做秀這麼多年,原來是一個非常不成功的戲子,一直在讓皇嫂看笑話!他惱羞成怒,對皇嫂恨之入骨!一副「你知道又能把我怎樣?」的嘴臉,再不理會皇嫂。

宋皇后被軟禁至死,竟然不給發喪,不與太祖合葬,也不讓群臣臨喪,隨便掩埋了事。

群臣議論紛紛,太宗拿翰林學士王禹偁開刀,竟以訕謗罪貶到滁州。

這個歷史污點,連美化宋太宗的宋史,都沒法掩蓋。

9. 節外生枝惡做絕,惡報六世子孫絕

上面講過宋太祖撥亂反正、大興佛法是節外生枝,做了命里沒有的大好事,憑空創造了天大的功德,這樣連子孫後代都承蔭了盛大的功德;而宋太宗殺哥哥和侄子們,就和殺佛、殺高層修煉人同罪了。

再者,太宗命里「撥亂反正」的天大功德沒有了,大興佛法成了太祖功德的延續,自己的功德也沒那麼大了,而且一再殺人,壞事做絕,罪業彌天,三世修行盡毀。

現世就遭惡報,從命里的軍事天才變成了戰爭蠢材,在他一再篡改過的史料里,還是醜態百出,而且禍及六世子孫!

宋太宗最喜愛的嫡長子趙元佐瘋了。

史料記載,趙元佐和叔叔趙廷美關係好,叔叔「謀反」被貶到外地,後來致死,趙元佐替叔叔求過情。

但是史學界無法判定這次求情和趙元佐發瘋的聯繫。

通過功能追查歷史影像看到,為叔叔求情和發瘋兩者是因果關係——趙元佐知道叔叔「謀反」是被栽贓,獨自一人向父皇極力申辯。

宋太宗盛怒,大罵趙元佐不止,暴跳如雷中,最後竟然說出了自己是幕後的黑手:「是我讓他們幹的!你還申辯嗎?!」趙元佐萬萬沒想到,一下受刺激了,後來就瘋了。

次子趙元僖被毒死了——這是典型的現世現報。

史料記載:趙廷美死後的第二年,雍熙三年(986年),許王趙元僖被封為開封府尹,親王尹京,貌似成為皇儲繼承人,但尚未被立為太子。

6年之後,趙元僖暴死,太宗痛失愛子,悲痛不已,給元僖追贈皇太子封號。

但是後來,宋太宗查出,趙元僖是被小妾張氏誤毒致死的。

原來那天早上,張氏用轉心壺給元僖和王妃各倒酒一杯,然後退下。

她給王妃的是毒酒。

趙元僖心血來潮,把王妃的酒喝了,結果被毒死。

宋太宗聞之大怒,不但把張氏處死,還撤銷了元僖的太子封位,並降級薄葬——這也太奇怪了!

史學界認為:一定是張氏的供詞戳痛了太宗的最不願意告人的隱私,而這個隱私是趙元僖透露出去的,所以太宗才痛恨元僖,奪了封爵。

那麼這個隱私是什麼?誰都能猜到是太祖暴死,所以歷來都有人認為是太宗毒死了太祖。

真相好象呼之欲出,但是在殘存史料上的推測判斷,只能到此為止了,下面只有通過功能來查證。

看到:宋太宗在嫡長子趙元佐瘋了之後,就把次子趙元僖當成了最愛,作為皇儲培養,後來還偷偷告訴他用毒藥毒死宋太祖的秘密,告訴他那種慢性毒藥的用法,向兒子傳授毒計。

沒想到,趙元僖一次酒醉,把這個驚天秘密全盤講給了自己的愛妾張氏。

後來張氏為了將來做皇后,就用同一種毒藥下毒,想「神不知、鬼不覺」地毒死王妃,沒想到趙元僖誤飲毒酒。

張氏從實招供,太宗簡直氣死了,不但殺了張氏,還把剛剛追封元僖的「太子」封號給剝奪了,改為薄葬。

宋太宗的三子真宗,兒女接連夭折,唯一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仁宗; 仁宗享受了太平盛世,絕後;太宗支脈子孫即位,即英宗,36歲病死;神宗即位, 37歲病死;哲宗24歲病死,絕後;徽宗昏庸亂國和欽宗與皇族一起被擄到金國受辱,大多公主、王妃被逼做了金國的娼妓,唯有趙構逃脫,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恥」。

趙構的母親、妻妾、女兒在金國受辱最甚,趙構不顧國讎家恨,一味屈膝割地求和,奉大金為華夏正統,自己偏安江南做金國冊封的「皇上」,還指使秦檜冤殺岳飛。

趙構絕後,在其伯母孟太后 「異夢」的警告下,不敢找太宗殘存的子嗣了,而是找宋太祖的後裔為皇子,把皇位還給了太祖的後人,在恥辱中結束了太宗趙光義家族的帝位。

孟太后的異夢是什麼?後世眾猜紛紜。

我追查看到那個夢境,她夢境場景里,同時出現的不只是太祖,還有太祖的兩個兒子德昭、德芳,太祖的三弟廷美,以及南唐後主李煜,中毒者吐的血跡滿身,他們講出了被太宗害死的真相,告訴孟太后太宗子孫遭惡報的原因,再不歸還帝位,天理不容。

孟太后嚇壞了,馬上告訴宋高宗趙構。

趙構也嚇得夠嗆,趕忙按太祖所言,選太祖子嗣接班。

趙構順應天意傳位給宋太祖後人

10. 沉重的警醒,光輝的借鑑

宋太宗趙光義的教訓深重。

本來命里的大功德,被哥哥先做了,哥哥延壽9年,自己晚得9年帝位,這些他本人並不知道。

他只是急於謀位篡權,心毒手狠,一再作惡,犯下了謀害大德之士的大罪,當世惡報醜態百出,累世修行盡毀,而且害慘了自己的後人。

他子孫的六世惡報,史書都有記載,但是都零散地分散,只有集中總結出來,才能看到因果惡報的真容。

其實不管命里有多大的輝煌,不行善照樣得不到;不擇手段為所欲為,只能是敗盡福份,毀了自己,害了後世子孫。

前一段是後人通過史料推斷,後一段是直接追查歷史影像還原的。

前後呼應,妙趣橫生啊,其中真假,大家可以自己領悟。

我覺得這就是學歷史的一大樂趣,雖然不是當事人,但是很久以後也能知道當時的情況,就像看大片一樣。

有時間我再給大家講講趙括和諸葛亮的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宗即位

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突然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見到趙光 義後,宋太祖屏退左右侍從,獨自和趙光義酌酒對飲。兄弟二人飲酒一直到了深夜。趙光義離開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然而,...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976年)10月,趙匡胤一夜間猝然離世,趙匡胤行伍出身,死時年方五十。趙匡胤身體非常強健,而且正史上並沒有其患病的記錄,因此趙匡胤的死因成為了千古之謎。

斧聲燭影——被歷史掩埋的真相

斧聲燭影,是指由於宋太祖趙匡胤暴斃,宋太宗趙光義莫名即位,世人懷疑趙光義弒兄奪位而形成的一個千古謎案。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野史《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

趙匡胤攤上事了:死得不明不白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6)宋太祖平定南唐後,遣吳越國王錢俶歸國,開始籌劃攻戰北漢的軍事部署。當時趙匡胤年僅五十,盛壯之年,心情又好,武人出身,此前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現象。但是,開寶九年(公...

燭影斧聲事件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暴斃,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謎案,史學界懷疑趙光義弒殺兄長而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過程斧聲燭影之事正史無載,《...

燭影斧聲:宋太祖駕崩的背景和背景音樂

中國古代社會自夏禹傳位於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將皇位傳於他人的事件。但是宋...

「斧聲燭影」之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對於他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這也是宋朝建國之初最大的疑案。對於宋太祖的死各種史書上的記載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宮闈密事,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事的後人只有通過各種史料記...

斧聲燭影之迷: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嗎?

對於北宋初年,留給我們的記憶,除了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之外,還有一幕斧聲燭影的大戲;這齣戲的主角,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北宋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大宋王朝...

燭影斧聲什麼意思?燭影斧聲和宋太宗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

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

今天準備來講一講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想到講趙光義呢?簡單介紹一下他,大家就明白了。這宋太宗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後來由於避諱改名為趙光義,所以問題就來了,在父死子繼的封建社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