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此人,宋朝第三任皇帝可能是個瘋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好不容易當上皇帝,除掉了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把皇位限定在自己一家,但是他的兒子卻出了問題:大兒子趙元佐因為叔叔趙廷美之死而變成了瘋子,年紀輕輕且深受太宗喜愛的次子趙元僖暴亡。
趙光義為此深受打擊,但他仍然不得不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冊立太子
在趙光義登基之初就有人勸他早立太子,但是當時趙光義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立誰的兒子?所以他一直對冊立太子一事很反感,大臣馮拯就因勸他立太子而被貶到嶺南。
但是後來太祖的兩個兒子先後離奇身亡,趙光義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便主動將立太子一事提上議程。
他問宰相寇準:「你覺得立誰為太子合適?」寇準回答:「你說立誰就立誰!」太宗說:「襄王元侃怎麼樣?」寇準回答:「知子莫若父,你說誰行誰就行!」雖然寇準的回應顯得很滑頭,但趙光義也知道他干預立儲的難處,於是就決定立三子趙元侃為太子,隨後給他改名為趙恆。
皇后奪權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在萬歲殿駕崩,享年五十九歲。
就在他駕崩的當天,李皇后卻準備聯合太監王繼恩(就是國史君之前講到的太祖駕崩當晚,擅自召晉王趙光義入宮的那個太監)一起發動一場政變。
李皇后曾經生過一個兒子,可惜夭折了,而太子趙恆與她並不是很親密,所以她準備擁立那個瘋瘋癲癲的皇長子潞王趙元佐為帝,達到自己垂簾聽政的目的。
除了王繼恩,她還聯絡了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人。
力挽狂瀾
要發動這場政變,首先就要除掉忠於大行皇帝和皇太子的大臣們,於是李皇后讓王繼恩召宰相呂端入宮,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呂端非常敏感,他果斷地將王繼恩鎖在了閣樓里,把太后懿旨當成耳旁風。
太后再次傳話過來:「宮車已宴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何如?」意思是自古以來都是立嫡立長,這是天經地義,宰相你有什麼意見嗎?呂端回答:「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
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先帝之命,更有異議?」意思是先帝當年立太子,就是為了防範今天事變,難道你還有什麼異議?於是呂端將王繼恩、李昌齡等人全都調走或者貶官,擁立太子趙恆。
拒不跪拜
在宰相呂端的輔助下,皇太子趙恆終於來到了太宗皇帝靈柩前,面向百官宣告即位。
然而,靈柩前的他與百官之間卻隔著一道帘子,當官員全部跪下之時,只有呂端一人站著不動,他說:「隔著帘子,誰知道你是不是真太子?」於是他「請捲簾,升殿審視」,就這麼大眼對小眼地瞅了半天,直到趙恆想說「你瞅啥」的時候,他才確認了此人真的是太子,「然後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
」
李太后處心積慮的一場政變就這樣被宰相呂端化解,最終避免了宋朝立國之初就大權旁落,對於宋朝的長治久安來說實在是功德無量。
宋朝一位侍衛出身的宰相,阻止了再一次「燭影斧聲」
說起燭影斧聲,大家也都比較了解:宋太祖的兒子都已經成人,宋太祖暴卒,當時的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去召趙德芳進宮繼承大統,沒想到王繼恩召來的是趙光義,就這樣趙光義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宋太宗。
宋朝有一個宰相,因為毛主席的一句話名揚天下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的皇位交接都會引起一系列的爭鬥,太子之爭引起的朝廷分裂、大臣之間的黨爭的例子數不勝數。不過在北宋有一宰相在立太子這件大事上不糊塗,確保了政權的平穩交接。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北宋...
太監和太后勾結準備更換太子,卻上了一個大胖子的當
大宋朝第二任皇帝趙光義繼位的過程頗為傳奇,世間都傳聞說是他殺了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更是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雲。不過據史書記載,當天晚上趙匡胤殯天之後,宋皇后馬上派大太監王繼恩前去傳長子...
呂端糊塗?錯!他只是在裝糊塗
今天呢,小編想給大家說的是呂端這個人物。他本就是官臣出生,從小就很聰明,他這一生還輔佐了兩個皇帝,干出了不少業績。呂端老成穩重,辦事幹練,為宋太宗所信任。當時,朝中還有一位名臣寇準,才華橫溢,...
他是宋太宗上位的大功臣,一樁蠢事讓他最終下場悽慘
文|王永魁對於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的宋太宗趙光義來說,宦官王繼恩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如果不是王繼恩違背宋太祖的皇后宋氏的意圖,不去宣召趙德芳而是去及時通知趙光義,宋朝的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模樣了...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宋真宗趙恆,原名德昌,後改名元侃,被冊封為太子後又改名為趙恆。他本是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個兒子,即使是被冊封為太子之後,也差一點沒能繼承皇位,一場未遂的政變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