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史,那幾個不可觸碰的底線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人講: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熟讀歷史,是可以提高一個人從宏觀層面分析何判斷問題的能力的。
第一個底線:名正言順的重要性
凡舉大事者,必須要做到「名正言順」,名不正言不順,必然埋下禍根,最終殃及自身。
古人講的「師出有名」就是這個道理,上古的炎黃戰蚩尤,中古的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無不遵循此道。
回到三國,雖是亂世,同樣不可忽視「名正言順」的重要性。
公元200年左右的東漢末期,漢室皇帝勢微,內有外戚宦官專權,外有諸侯割據以及揭竿而起的黃巾軍,漢朝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但是在三足鼎立之前,但凡頭腦清醒的,幾乎沒有一方敢取代漢室,自立為皇帝的,哪怕是四世三公、權傾朝野的袁紹,董卓以勤王護駕之名霸占朝野,專橫跋扈、擅自廢立皇帝,可謂名不正、言不順,引發群臣和諸侯的強烈不滿,導致18路諸侯聯盟征討,不得人心,最終還是被司徒王允的美人離間計誅殺。
曹操何等的機智英明,儘管他幾次袒露心思,說:「他之所以要行王霸之事,是替漢室收拾殘局,並不是相當皇帝,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國相對他來說已經滿足了,不貪戀皇帝的虛名,也不會陷自己於不義之中,他只是覺得普天之下能穩定大局的,沒幾個人,如果他不這麼做,中國的北方不知道要出現多少個自立皇帝的庸人。
」誠然,如果沒有曹操,中國的北方確實會大亂一陣子,這是事實,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無論他出於什麼目的,終究還是洗不掉他「名為漢相,實則漢賊」的污名,儘管最後他要得一個魏王名爵,這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道理。
再看劉備,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亮出漢室宗親這張王牌,後又以皇叔自居,對名正言順有著深刻的體會,哪怕是最窮困潦倒、無立腳之地的時候,雖諸經諸葛亮幾次苦諫,讓其接受劉表移交荊州之事,他還是堅決不從,從國家一時的發展壯大的角度考慮,此舉是失分的,用諸葛亮的話講:「天要送給你,你不取,勢必後悔」,但是從道義的角度講,劉備卻贏得了天下人恭敬的仁義之名,為日後奪取荊州,入主益州,坐穩漢中奠定了民意好感。
劉備雖為漢室宗親,即便在後來的入主西川,實力日益壯大的時候,他也不敢率先自稱為帝,而是在曹丕篡位稱帝後,才在諸葛亮等人的強烈建議下,以討伐曹魏、匡扶漢室為名,稱蜀漢之帝,此時稱帝已名正言順。
吳方的孫權呢,爵位只是候,連公都不是,繼父兄基業,坐擁江東6郡81州久已,從未敢自立為帝,想當年,他的哥哥孫策,更是把象徵皇權的傳國玉璽拿到袁術哪兒抵押,借了2000兵馬,先這就是名正言順之道,孫策深知名不正言不順,留著傳國玉璽,只會給吳國的發展壯大徒增禍害。
第二個底線:順勢而為的重要性
大事能成,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特定的時局只會產生特定的英雄,在特定的時間段內,有的人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本領而無用武之地;有的人卻恰逢其時,可以大顯身手,所以謀動之前,要先靜觀大勢,看清大勢,順勢而為才有可能事半功倍、立於不敗之地。
天時、地利不常具備,可先修人和。
無論曹操、劉備還是孫權都是勤修內政、廣納賢才的主,對民心人心不敢怠慢。
曹操能容下一個終身不為其獻一計的徐庶在他的身邊,也能做到為感化關羽、縱容其過五關斬六將,不是他大度,是他要告訴天下人,他是惜才愛才的,不堵天下賢良之士投奔之路。
劉備拒絕乘人之危接管荊州、三顧茅廬拜孔明更是修人心的典範;孫權正是關鍵時刻能重用魯肅、呂蒙,尤其是書生陸遜,才有避免亡國、力挽狂瀾之勢。
反觀袁紹,雖兵多將廣,能人志士也不少,卻不能知人善任,內部人心不齊,相互爭鬥猜忌,傭兵80萬不低曹操10萬人,官渡一戰定命運。
益州的劉璋也是,黯弱無能,君臣之間離心離德,縱有天府之國又如何,還沒開戰,法正、張松已效忠劉備啦,最後還得把江山拱手相讓。
再來影響格局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和孫、劉的勝,最終歸結為一個天時,如果沒有那一場冬季忽來的東南風,恐怕就沒有後來的三足鼎立啦,這就是天命不可違的大勢,此時孫劉得人心,天不滅孫、劉,曹操想強取也是枉然,諸葛亮有句名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大漢氣數已盡,諸葛亮再神機妙算,終還是回天無力,這就是大勢對時局的影響。
所以欲圖大事,先關時局大勢,條件不具備不可強行,只能緩圖。
第三條底線:戰略的重要性
權宜之計叫計謀,長久之計叫戰略。
在三國演義里,能人志士的妙計數不勝數。
謀略固然重要,戰略更重要。
三國演義中,能稱得上戰略的,要首推諸葛亮的《隆中對》了,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奠定了蜀漢明確的發展方向和主要的敵人,概括精髓就是諸葛亮的這幾句話:「以益州為根基,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中明確的提出:西戎、南夷不可強取,只能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否則會有後顧之憂;江東孫權不可有吞併之心,可以作為結盟的力量,北方的曹操是需要合力抵抗的,不可輕舉妄動,需要等待時機討伐,也就是他「待天下有變」。
七擒孟獲就是成功實施戰略的典型例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反例。
重戰略,輕計謀,有可能會遭到傷經痛骨的挫敗,但殃及不到根本,比如曹、劉之間的新野、博望之戰,雖然曹操都被諸葛亮的火攻打敗,但曹操的戰略是沒有錯的,這個時候劉備根基不穩,兵微將寡,更易於攻取,滅劉備則除一大患,孫權指日可待,雖然連敗兩次,並未傷及元氣;反之,輕戰略,而重計謀則有可能傷及元氣,影響國運,最典型的莫過於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的苦諫,舉傾國之兵,連營七百里,強攻東吳孫權,為關羽報仇,結果呢,不僅仇沒報,張飛的命也搭進去了,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傷蜀國元氣,諸葛亮見此狀,都扼腕嘆息:「大漢氣數休矣!」,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劉備親手葬送了蜀漢前途,讓曹丕少了一個勁敵,劉備執意違背國家的大戰略,不顧大勢,義氣用兵,可謂兵家之大忌。
歷史是一面鏡子,看古人的同時也是在反省自身,讀史有益,閒時不妨細品。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諸葛亮《隆中對》的睿智和天真,天下三分可成,為何伐魏難於登天
真假三國縱橫談:《隆中對》的睿智和天真東漢末年群雄紛爭,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抓住機遇壯大自己,而那些草包即便遇到機會也會任由其溜走。曹操擊劉備,袁紹不能乘其後,曹操征烏桓,劉表亦不能乘其後。不過劉...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過失——註定失敗,亦甘有此敗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我想很少有人不喜歡諸葛亮的吧!我也很崇拜他,因為他的智慧和忠誠。「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先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又竭力輔佐後主,為克復中...
諸葛亮做了16年軍師,到底幫劉備做了什麼,劉備要託孤、讓位
蜀漢皇帝劉備夷陵慘敗,逃到白帝城,病重,命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安排託孤事宜。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我的兒子值得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才,你就取代他...
隆中對,老江湖劉備是怎麼樣向未出茅廬的諸葛亮虛心請教的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自前往隆中上門面試,結果兩次都撲了空。而《三國志》中的記載,則只是「凡三往、乃見」寥寥數語而已,並沒有說諸葛亮不在家中。歷史真相雖已經杳不可知,但事情不外乎有兩種可能:諸葛...
論諸葛亮《隆中對》之成敗
論諸葛亮《隆中對》之成敗 內容提要:《隆中對》是諸葛亮軍事思想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觀察和解決戰爭問題的典範。它對劉備勢力的發展及三分天下的局勢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然而,近年來不少學者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小河對岸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除了蜀漢《隆中對》,東吳有 「一對」同樣很牛,一直被世人忽略
在東漢末年,劉備的軍師徐庶為母奔赴曹營,徐庶臨行之際再次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先後三次到隆中拜訪這位「臥龍先生」,直至第三次終於如願以償,得見臥龍。諸葛亮與劉備暢談天下大勢,通過《隆中對》為劉備...
諸葛亮為什麼廢掉劉禪,篡權自立呢?想想原因其實很簡單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紛亂,黃巾之後,豪強並起,群雄割據。劉備自認漢室宗親,一心希望復興漢室,然而一腔熱情的劉備始終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先後投奔過公孫瓚,投奔過袁紹,投奔過曹操,甚至還投奔過...
是非功過「隆中對」 --一個投資人眼中的戰略與戰術
作者:張守哲 編者按: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系列文章,自前年以來,發表了數百餘篇經典文章,其中諸多經典之作,廣為傳播,洛陽紙貴。在此,格隆匯繼續為大家帶來會員深度思考系列文章。今天為大家分享來自張守...
價值五個億的戰略諮詢報告
作者頭條號:村長say東漢末年,有一個叫劉備的「企業家」,經過熟人推薦,去拜訪諸葛亮的戰略諮詢公司。劉備當年苦於沒風投關注,也打不過曹操這樣的BAT,而且「市場」比較混亂,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市...
諸葛亮《隆中對》析天下 勸劉備勿與曹操爭鋒
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勢,向劉備提供了立國的策略,《隆中對》原文擇錄如下:隆中對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遺憾——《隆中對》沒有實現完
武廟十哲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直是古代歷史上智慧和忠誠的化身,其27歲的時候一直隱居鄉野,但是卻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還讀者聖賢書。對天下大勢諸侯秉性可謂是瞭若指掌。
諸葛亮的《隆中對》計策並不高明:定位過於模糊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
隆中對固然厲害,但是它在戰略上也是有很大缺陷
《三國志》: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