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降臨:呂蒙驕兵之計,時刻準備著給傲嬌的關羽致命一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話說劉備漢中稱王后回到成都,大封功臣,關羽得知黃忠為後將軍後勃然大怒,劉備派費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使得「熟讀」春秋的關羽消了點氣,接受了哥哥的封賜。
諸葛亮指示,關羽守荊州,要秉承「結好孫權」的戰略,不過關羽並沒有徹底的領會,剛愎自信的他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不將孫權君臣放在眼中。
孫權許多時候表現出來的執著也令人忍俊不禁,相信穿越到現代的他一定會開一家「世紀佳緣」「非誠勿擾」之類的婚介網站。
據史載,孫權為了結好關羽,曾經遣使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
雙方結為秦晉之好,齊心協力共同拒曹也是互利互惠之事。
如果關羽感覺「齊大非偶」完全可以婉轉地拒絕,這樣做也不會傷及兩家和氣。
哪知道他竟然因此又勃然大怒「羽罵辱其使,不許婚」。
(關羽生的面如重棗,可能是肝火太旺的原因)孫權一不小心自取其辱,心中自然如同吃了只蒼蠅般噁心。
事情到了小說家手中,演繹成了關羽怒道「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筆者按:如果來使敢頂撞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話,腦袋當場就得搬家了!)——如果寫作「吾女安肯嫁權子乎?」似乎更合情理!
小編:三國演義是為小說,在架空歷史類的作品中嘗嘗會將事情誇大或篡改原文,這是藝術的產物,本文只是在探討正史的同時與小說之言進行對比,意在還原真正的關羽所講所言,並無詆毀小說之意。
關羽只看到已方攻奪益州,搶據了漢中北鑰,劉備與從前寄人籬下的一窮二白不同,已經是有身家、有不動產的一方諸侯。
自己身後有強援,所以並沒有將孫權看在眼中,他卻沒有注意到時勢發展,孫權的心思也在悄然間發生著變化。
孫權雖樂見盟友劉備勢力壯大,但劉備勢力坐大到足以威脅江東政權安全之時,劉備勢力的存在就不再符合吳人的政治利益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至今,眼瞅著劉備入蜀,眼瞧著劉備占據了益州,眼看著劉備攻占了漢中,現在劉備已經「人模狗樣」的成了漢中王,而這幾年孫權都在原地踏步走。
一想起劉備,孫權就不禁怒往上撞。
建安二十年,劉備主動讓步同意將湘江以東的荊州三郡還給自己。
孫權最初還以為這是劉備的良心發現,繼而才省悟過來,自己不過是拿回了本應該就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已。
被劉備忽悠的頭腦一時發熱,孫權親自率領手下十萬之眾去圍合肥。
(或者,這也是劉備提出的附加條件也未可知)
趁曹操西北用兵無暇分身,孫權組織了豪華陣容殺奔合肥。
參加這次會戰的孫權手下大將有呂蒙、凌統、甘寧、蔣欽、陳武、徐盛等人。
此前在濡須與曹軍的較量當中,孫權並未落下風,所以這次他趁曹操人在西北,合肥守軍定然勢單力孤,因此想要一舉攻克合肥,以合肥為依託再將戰線北移,從此實現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構思。
哪知,一時的輕敵,吳軍折戟於合肥城下。
合肥城,成了孫權的滑鐵盧,不但被曹軍打的大敗,而且孫權本人也險些被張遼生擒活捉。
張遼一戰揚名大江南北,威震逍遙津的故事,直至今日仍在流傳。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率兵駐居巢前來報復,孫權率軍在濡須口拒守。
曹軍雖略占上風,但無法突破孫權防線,雙方雖保持對峙,但卻不是劍拔弩張般的緊張。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東吳政權的二號首長鴿派人物魯肅病故。
魯肅一貫主張聯劉,戰略重心正是北抗曹操,所以在孫權、劉備交惡的時候不惜以身犯險,單刀赴會為雙方尋找政治解決之道。
魯肅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悲哀的是,關羽卻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
此前,魯肅認為「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等到魯肅死後,呂蒙代魯肅出任都督,他的觀點與魯肅截然不同。
他認為關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因此主張將戰略重點轉向肘腋之間的關羽。
——(《三國志-呂蒙傳》)
從純軍事角度分析,呂蒙的建議並不是沒有道理。
劉備勢力迅猛發展,東取房陵、上庸,益州與荊州在地理上從北到南已經連為一體,關羽也在荊州諸郡積極謀求發展。
劉備用兵漢中,更是擺出一幅北拒曹操,東抗孫權的戰略布局。
對江東孫權政權來講,關羽的軍事威脅已經遠過於曹操。
魯肅死後,孫權先是以從事中郎將嚴畯接任魯肅的職務。
嚴畯卻有自知之明,知道與關羽打交道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溫良恭儉讓,不敢當此重任,極力推辭道:「樸素書生,不閒軍事,非才而據,咎悔必至。
」
史載,意識到問題嚴峻的嚴畯「發言慷慨,至於流涕,權乃聽焉」。
——(《三國志-嚴畯傳》)如果現代官員有嚴畯這樣的高風亮節,中國何事不可為?孫權也擔憂因為用人耽誤大事,只得起用左護軍、虎威將軍呂蒙代肅,「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
又拜呂蒙為漢昌太守(治今湖南平江境),使呂蒙成了繼周瑜、魯肅之後的江東政權第三位掌軍政大權的重臣。
呂蒙在履新之初,就向孫權指出了這種變化,積極獻策道:「今令征虜(孫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孫權對呂蒙的分析深以為然,史稱「深納其策」。
但對從前兵敗合肥心有不甘,於是「復與論取徐州意」。
呂蒙對北進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
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
呂蒙認為,在沒有解決關羽、全據長江之時,選擇北進,會有腹背受敵的可能。
在鞏固了大後方之後,再謀發展進取,方是正確的戰略思想。
聽了呂蒙的剖析之後,孫權「尤以此言為當」,決定先易後難,曹操雖是勁敵,但關羽卻是肘腋之患。
呂蒙繼任都督軍事之職,到了陸口之後「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呂蒙驕兵之計,包藏禍心,鮮花與掌聲的背後,摩拳擦掌積極備戰,時刻準備著給關羽致命一擊。
關羽卻並沒有給予應有關注。
關羽對呂蒙雖有所提防,但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日益迫近。
參考資料:《三國志》
關羽大意失荊州如果沒有發生,荊州還能是劉備的地盤嗎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歷史中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漢末和三國時期劉備集團失去荊州的過程。我們只要仔細分析其歷史背景,不難發現這一事件的重要性----奠定了後來魏蜀吳三國版圖和歷史...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看似堅固卻脆弱的聯盟,關羽成了犧牲品,夢三國脆弱的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並非牢不可破,相反,孫劉聯盟十分脆弱。聯盟本身有太多的裂縫,聯合雙方有太多的分歧,太多的矛盾,更主要是他們有太多根本利益上的衝突,因為他們完全是兩個利益集團,他們的結合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東吳偷襲荊州計劃全揭秘,關羽之死真相大公開,天衣無縫的陰謀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一代名將敗走麥城,這個故事為中國人所熟知。那麼歷史上東吳為何要破壞孫劉聯盟,偷襲荊州?孫權又是如何策劃了這場軍事行動?總指揮呂蒙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害死關羽的,不是曹操,不是孫權和呂蒙,而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關羽是怎麼死的?是因為擅自發動襄樊之戰,結果打不下襄樊,反而被孫吳抄了後路,最後敗走麥城,將星隕落。那麼,為什麼他會死得這麼慘?是因為曹操太奸詐,策反了孫權?並不是。曹劉的立場一直都是對立的,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