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至死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劉備死後,諸葛亮南下征服了孟獲,不久就開始了他的北伐,這一北伐就開啟了停不住的模式,一直到累死五丈原。
諸葛亮屢次北伐,其實蜀漢集團一直都有人反對,但是諸葛亮總是打著一個旗號:「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
這一理由就如同劉備的那句廣告詞:「我乃中山靖王之後」一樣,令人無可反駁。
為了匡扶漢室,那就要打敗曹魏,統一三國。
但是在第一次北伐途中,大將魏延就給諸葛亮出了一個主意:「子午谷奇謀」。
總體戰略方案就是:魏延帶領一萬精兵,其中五千帶口糧,五千往前沖,從子午谷險路,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會師於潼關。
這一方案其實和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方案有些類似。
當初諸葛亮給劉備的戰略方案也是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 劉備親率益州出秦川,兩路夾擊,進攻中原。
諸葛亮的《隆中對》算是戰略上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算是戰術上的。
其實魏延這一計謀是有很大成功的可能性的,當然不能說絕對,戰場上的東西沒用絕對的,有絕對的成功就不用打仗了。
當時守備長安的是夏侯楙,這個人了解三國的都知道,他就是個膏粱子弟,守長安肯定守不住。
當時曹魏也沒想到蜀漢會這麼早就北伐,所以對西北放鬆了警惕,不然也不會派夏侯楙來做守將。
魏延也是抓住了這一點,所以才敢出奇兵,攻取潼關。
魏延是個文武兼備的人,他也不會沒事去找死,如果當時長安是司馬懿鎮守,他估計也不會去冒這個險。
潼關,又被稱為「天下一關」,
位居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道路險窄,周圍都是懸崖峭壁,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
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魏延率領一萬精兵,到了長安不用和夏侯楙死纏爛打,直接繞過去占領潼關即可,占領了潼關就相當於關上了曹魏通往關中的大門。
即便夏侯楙在長安死守,或者關內有援兵也無所謂,諸葛亮可以關門打狗,個個擊破。
當時司馬懿出奇兵平孟達,本來是需要一個月時間,司馬懿日夜不停,只用了八天時間;再後來又有鄧艾偷渡陰平,兩個都是成功案例。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有也很大勝算的。
聰明的諸葛亮不會不知道這一計策的可能性,但他為何到死都不採納魏延的計謀?
其實魏延算帳是算的戰場上廝殺的帳目。
他沒有算到戰場之外的帳目。
如果魏延的計策成功,相當於潼關以西全部為蜀漢所有。
當時諸葛亮帶領的軍隊差不多十萬,就這十萬人的糧草都讓諸葛亮絞盡腦汁了,如果潼關以西全部歸諸葛亮管理,哪裡來這麼多糧草,難道要效仿項羽坑殺降卒嗎?
還有,長安不是個普通的城市,他是西漢的首都,劉備建立蜀漢後,首都選在成都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他沒有其他選擇。
當時長安、洛陽這些上等地方都在曹魏手裡。
如果魏延的計策成功,長安落在了蜀漢手中,劉禪要不要遷都。
劉備死後,蜀漢朝廷的矛盾本來就已經凸顯,諸葛亮屢次北伐也有一項目的,是為了借北伐來收攏大權,緩解蜀漢朝廷矛盾,穩定蜀漢。
如果一旦長安得手,趨於穩定,各種矛盾就要開始發作,這樣不用等著曹魏來報仇,自己內部就分化了。
長安如果被蜀漢所得,曹魏肯定不會罷休,畢竟對曹魏來說打擊太大,曹魏會拚死反撲。
在這之前,長安等周邊地區曹魏已經經營多年,整個曹魏政權是比較穩定的。
在曹魏拚死反撲的過程中,即便已經被占領的長安、潼關等地,降兵也會積極響應,降而復返,裡應外合。
你要明白一點,這些兵將的家眷很多都在中原,他們無不日夜思念老婆孩子。
所以,潼關、長安等地,最後很有可能會得而復失,這樣一來,對蜀漢的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
當時三國人口的分布大概是蜀漢不到100萬,曹魏400多萬,東吳200多萬。
所以三分天下,曹魏有其二。
諸葛亮屢次北伐也只能湊個10萬的兵馬,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了。
長安被蜀漢占領後,曹魏必定大力反撲,形成長期的拉鋸消耗戰,蜀漢是耗不起的。
諸葛亮頭疼的不是能不能占領,而是占領之後的事情。
在這種大環境下,諸葛亮只能選擇步步為營,今天占你五里,明天占你五里,溫水煮青蛙,逐步蠶食曹魏。
所以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計謀,不是謹慎,而是不能採用,大環境不允許。
看專家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具有多大的可行性?結果令人意外
魏延其人,史載智勇雙全,劉備在世時,對其非常倚重。後來蜀國伐魏,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是歷史記載,關於子午谷奇謀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魏略》的記載:魏延帶五千輕騎出子午谷直取長安。這...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諸葛亮為何北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提出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而已。自從丟掉荊州之後,三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