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魯肅勸孫權借荊州有什麼目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其實孫權借荊州給劉備是魯肅的建議,但從結果來看,劉備似乎最後撿了一個大便宜。
劉備非但沒有還孫權從荊州借的郡,反而在赤壁之戰以後還把大部分的荊州都給占領了,這對於孫權來說簡直就是巨大的損失,而魯肅也是難的是算。
其實魯肅最大的失誤,就是低估了劉備的野心。
實際上劉備早就決心要拿下荊州了,而且在赤壁之戰以後孫權也不可能立馬同劉備開戰。
借荊州算是失誤之策了。
借荊州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
它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象徵,也是兩家最終刀兵相見的導火索。
孰是孰非,似乎依然難以定論。
當然,要釐清這一問題,還得從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魯肅談起。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魯肅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忠厚、誠實的長者,缺乏心機,老是被周瑜、諸葛亮戲弄和利用,尤其是在借荊州一事上,上了諸葛亮的當,鑄下大錯。
這些當然都是小說家之言。
歷史上的魯肅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孫吳定鼎江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把荊州借給劉備,的確是魯肅的建議,對此孫權也一直是耿耿於懷。
他在評價魯肅一生功過時,直言不諱地說:「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那麼,魯肅為什麼要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呢?
魯肅其實是很看重荊州的。
他由好友周瑜向孫權推薦,初次見面的交談中,就向孫權提出了控制荊州以鼎足江東、最終奪取天下的建議:「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一見解,同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構想可謂是不謀而合,而且更實際,堪稱是東吳版的「隆中對」,由此也可見魯肅的戰略眼光。
更為重要的是,在之後輔佐孫權的過程中,他堅定不移地將這一戰略構想付諸實踐。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發兵消滅了黃祖。
而就在此時,劉表病故,曹操揮師南下,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曹操不戰而得荊州,劉備敗退至當陽。
一旦劉備被曹操消滅,東吳將會面臨獨自對抗曹操的局面,而在荊州已被曹操占領、雙方共有長江天險的情況下,東吳的形勢將會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魯肅以弔喪為名,前往當陽長坂坡同劉備會面,向他提出了聯合抗曹的建議,並同劉備的謀士諸葛亮一起到柴桑面見孫權,商議聯合抗曹之事。
此時,東吳內部對抗曹之事意見不一。
長史張昭等認為雙方實力懸殊,長江天險也已失去,只有迎降曹操。
但魯肅力排眾議,勸說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曹。
裴松之注《三國志》在談到這一問題時也特別指出:「臣松之以為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
這時,周瑜已受命出使鄱陽,魯肅建議召回周瑜。
孫權聽從了他的建議,命周瑜為統帥,魯肅為贊軍校尉,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
赤壁一戰,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得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郡,北岸的南郡、江夏等地則被孫權奪取。
孫權將荊州牧的頭銜讓給了劉備,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從而形成了同劉備分治荊州的局面。
但劉備認為四郡之地太少,「不足以容其眾」。
於是親自到東吳的都城京口去見孫權,要求將整個荊州的土地都「借」給自己。
周瑜、呂范等勸孫權趁此機會扣留劉備,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但魯肅認為不但不能扣留劉備,還應當答應劉備的請求,將荊州借給劉備。
他說:「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
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應當說,從長遠來看,周瑜、呂范等人的建議是對的,後來孫權發兵征討關羽時也對呂范說:「昔早從君言,無此勞也。
」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孫權在東西兩面同曹操作戰,互有勝負,如果此時扣留劉備,必將又會獨自面對曹操的壓力,結果就很難說了,因此,孫權最終還是拒絕了他們的建議。
不久,周瑜又建議孫權趁曹操無暇西顧,發兵奪取益州,進取漢中,以圖北方。
周瑜也積極開始準備,但由於中途一病不起,這一計劃被迫擱淺。
周瑜臨死前,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統領軍隊;孫權也聽從了魯肅的建議,將荊州借給了劉備。
據說曹操正在寫信時,聽到了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的消息,震驚之下,嚇得筆都掉在了地上。
若此人不死,劉備很難守住荊州,曹魏滅蜀漢前,東吳即可覆滅劉備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以後,周瑜就把曹操的人馬趕出了荊州,但是荊州的歸屬權卻成了一個問題。當時孫劉聯盟,更多的是討論如何應對曹操,而並沒有對最終的成果進行分配,因此兩家就產生了一些分歧。
孫權為何會聯合素不相識的劉備去對抗兒女親家曹操原因竟讓人吃驚
建安十三年八月,曹操舉大軍南下攻取荊州,此時劉表病逝,兒子劉琮無力抵抗投降了曹操,劉備兵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曹操乘勝追擊拿下江陵,準備順江而下,一舉殲滅劉備,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受命於敗軍之...
碧眼紫髯觀孫權(上)
孫權,字仲謀,繼承父兄之業,成為吳主。他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從外貌上看,極像胡人。有專家認為漢時國門已開,漢胡交融,孫氏一門乃江東豪族,家蓄鬍姬,並不意外,因此推斷:孫權極可能帶有外族血...
此人比肩周瑜,令諸葛亮佩服,若非此人,東吳至少提前50年滅亡
亂世三國時期,曹操以絕對的優勢占領了北方地區,孫權則靠著哥哥孫策打下的基業,立足於江東之地,劉備則擁有川蜀之地。論人才方面,曹操先後有郭嘉、荀彧及司馬懿(未被重用)等人出謀劃策,劉備帳下有諸葛亮...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
魯肅也曾主張吞併劉備,天下二分,可惜此人早逝不得不與孔明聯合
文 | 江隱龍 東漢末年的亂世漸漸走向三足鼎立,其實是個非常意外的結局。諸葛亮的「隆中對」固然極具戰略眼光,但其實早在其出山輔佐劉備的八年前,魯肅就已經向孫權提出了「榻上策」——也正是周瑜所堅持...
同樣是預言三足鼎立!為何魯肅的塌上對,遠不如諸葛亮的隆中對?
魯肅,在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心中,一直都是忠厚老實的代表。其實魯肅被民間嚴重低估的「王佐之才」,他比諸葛亮更早語言了「三國鼎立」,那魯肅的《塌上對》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比,有什麼異同呢?
諸葛亮出山第一計,劉備沒有採納,導致隆中對破產,無力一統天下
品讀三國歷史,回顧三國人物,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是一個大才,論謀略,他未出隆中,便預料到了天下三分之勢;論智計,他隨劉備寄身荊州時,為劉琦獻上了脫身之計;論善辯,他孤身出使江東,說服孫權聯劉...
解析三國東吳孫權心腹魯肅的才能如何
魯肅是東漢末年東吳的戰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說魯肅是非常具備戰略眼光的,魯肅幼年喪父,是由祖母撫養長大的,魯肅出身士族家庭,家裡比較富裕,生的身材魁梧,生性豪爽,並且仗義疏財,在鄉中具有非常不錯的名...
魯肅得到孫權重用的原因
魯肅,字子敬,安徽定遠人,魯肅的家屬於落魄的地方豪強,家裡有錢,他的年少時代,正好是東漢王朝風雨飄搖瀕臨分裂的時期,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他13歲。他的父母沒有留下記載,只知道他小時候就失去父親,...
盡顯風流 盪氣迴腸的三國「義」(三)
才秀明達的孫權江東稱雄三國時期在江東稱雄的孫權是孫堅的次子。孫堅原是袁術的部將,後來被劉表所殺,長子孫策代領部曲。公元195年,孫策因不能受到袁術的重用,遂在袁術的允許下,帶領部下千餘人渡江向江...
看了100遍三國,才知道竟然藏著一個大梟雄,統治江南50年
三國鼎立時期,群雄爭霸,人才輩出,三國中對於人物的描述刻畫的都非常形象。猛然看三國,好像對於諸葛亮、曹操、劉備等的描寫過於頻繁,雖然三國爭霸,是劉備、曹操和孫權,但是東吳這段的描寫,對於魯肅、周...
四大名將虎視眈眈,但諸葛亮出現誤判,後果太慘痛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荊州問題,是三國格局的基本問題。對荊州問題的探討,多半集中在關羽的作為上面,可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受重視的程度卻不夠,那就是東吳奪取荊州的決心。這個決心才...
他是江東第一謀士,赤壁之戰曾力主抗曹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後,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